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知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知足zhīzú

感到满足
 △ ~无求|~常乐。
★知己 知情 知趣 知县 知法犯法 知识产权 知识分子 知识经济 知无不言
★感知 良知 认知 无知 相知 可想而知 鲜为人知 众所周知

知足zhīzú

〈形〉对现状满足:知足常乐│对生活状况很知足。
【同义】满足。

知足zhīzú

形容感到满足,没有过高的要求或者过多的欲望。多从生活、境遇、待遇等方面着眼。例如:
❶ 他们抽大烟,我们不抽,这总比他们强点。你也该知足了,……(老舍《鼓书艺人》)
❷ 我的作品现在可以在杂志上发,就知足了。(毕淑敏《第一千次馈赠》)
❸ 要是我的部下对我也有这么深的感情,我就太知足了。(张洁《沉重的翅膀》)
❹ 白手起家的人,像他这样知足,会享清福的很少。(许地山《枯杨生花》)
❺ 车夫偏不知足,说跟着他们回来回去走了这多时,非加上五个铜子不可。(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❻ 宝庆有了琴师,书场挺赚钱。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老舍《鼓书艺人》)
“知足”可以跟有关形容词连用。例如:
❼ 比起刚才那位顾客,她们的生活该有多么的不同啊。她一定幸福、知足、快乐。(张洁《沉重的翅膀》)

知足zhī zú

动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多与生活,愿望等搭配,用于褒义。
【例】 很多的中国人在目前的国情下,都很通情达理,月月有奖金可发,父母与大儿大女能分室而眠,便很知足感恩戴德了!(梁晓声《预碎》)

知足zhī zú

自知满足,没有奢求:看这些人也太不~,钱也赚够了,苦事情又侵不着,弄个丫头搪塞着身子也就罢了,又还想这个。(三六·815)

知足zhīzhú

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知足者常乐。

知足←→贪婪 无厌zhī zú ← → tān lán wú yàn

知足:知道满足。
贪婪:不知满足。
无厌:没有满足。
【例】 广兄子受并为师傅,广谓受曰: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东汉·班固: 《汉书·疏广传》) 蝗虫却三五成群,飞上来,落下去,发出“达达”的声音,贪婪地啃着嫩叶。(乌兰巴干: 《草原烽火》) 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手足乎?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第四书》)

知足

自知满足,不过分企求。《老子》:“~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以自戒。”

知足

知足

认业
把水放在座位右边,以表示知足:水置座右
要节欲知足:弃其余鱼
安守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感到满足:安分知足
人应知足,贪多无益:饮河满腹
(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知足)

☚ 感到满足   不合意 ☛

知足/安命/安分/安业/淡泊/养性/守拙/退一步/素位而行/度德量力/退然远势/进礼退义/达观知命/不役耳目/不迩声色/欲不可从/恬然自足/归真反璞/束身自好/坐言起行/顺时而动/待时守分/穷不失义/安身立命/安身为乐/安步当车/安之若素/安时处顺/安常守分/安土重迁/乐天知命/乐道安贫/顺受正命/以道制欲/知足常乐/知足不辱/寡欲易足/心安就是家/心安茅屋稳/平安就是福/知足便是幸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家炉边值万金/行无越思,如农有畔/命有所悬,避欲安往/守约守俭,去奢去逸/知足常足,终身不辱/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耽于游荡者,易失其家/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知足则富过于一个王国/知足的心理就是常设的筵席/安分养福,宽胃养气,省费养财/知足者,贫贱也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知足是哲人的点金石,它所点之处,皆成黄金

☚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引之,方能中鹄   知足 ☛

知足

知足

意为知足是人生的一大要义。《老子》:“知足不辱。”

☚ 知足   安命 ☛

知足

(一)中国古代道德论题之一。最早由老子提出,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他认为,不知足给人带来灾祸,带来耻辱,所以,他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后世道德学家在三种意义上讨论知足问题。(一)物质生活上知足。老子即主要是在谈物质生活问题时提出“知足不辱”命题的。足,汉代河上公《老子注》释为“止”,刘咸炘注云:“知止即知反,经屡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谓保富贵也。”老子认为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他说:“知足者富”(33章)。汉王充同意不足是争夺招祸的社会原因的分析,《论衡·治期》引《传》说: “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董仲舒则提出足民的主张,将使人自足列为政治价值目标。他说:“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保位权》)。宋张载说:“欲生于不足则民盗,……故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不见可欲而盗必息矣”(《正蒙·有司》)。王安石说:“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上皇帝万言书》)。(二)精神生活上的知足。魏晋时期玄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意足”的观点,他说:“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者耳!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答难养生论》)。宋周敦颐提出心泰而足的观点,他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通书·富贵》)。认为心泰而知足高于物欲知足,他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通书·颜子》)。孙奇遇则提出,“存知足心,去好胜心,方寸中何等安闲自在”(《家训》)。(三)养性知足。认为自足于性为知足。《淮南子·诠言训》说:“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魏晋时期郭象、向秀认为,“盖物情无极,知足者鲜,故得止不止,复逐于彼,皆疲役终身,未厌其志,死而后已”(《庄子·齐物论注》)。他认为,“物各有性,性各有极”,只有知极知定分,得性自足,才能保全自性,不疲役终身。指出:“苟足于其性,……荣愿有命矣。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同上书)。(二)印度古代佛教道德论题。《涅槃经》说:“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注重精神上知足,《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强调知足是宗教修习的前提。《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无量寿经》上:“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知足

知足Zhizu

老子提倡的一种道德品质。意指自知满足,安于所得,不为它求。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还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可见,老子把贪婪的欲望,“不知足”的企求,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地位和财富,看成是最大的祸害;把知足作为免遭困辱的良方。老子认为,事物总有两重性,最好不要走极端,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适可而止,这样生命就可以去久了。老子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取。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老子这种知足观念,对于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来说,固然有某种批评的意思在内,但他把人的欲望笼统地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要人们永远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显然是保守的,对社会起着消极作用。也作佛教用语。指克制自身诸种欲望,不多求,不懊恼。《无量寿经》上卷:“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认为少欲知足是宗教修习的前提条件之一。《法华经》劝发品:“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少欲与知足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涅槃经》:“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大乘义章》卷十四:“得少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不知足者,虽富而贪;知足之人,虽贪而富。”

☚ 玄德   无为 ☛

知足

santos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