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X线检查
眼眶X线检查多用于单眼突出的病因诊断和眶内异物定位等,包括平片、体层摄影和造影等。CT检查大大地提高了诊断效果。平片在检查单眼突出时,多用眼眶后前位及视神经孔斜位摄片,异物定位时,则用前后或后前位及侧位投照。
眼眶造影 眼眶造影是向肌锥内注入造影剂,使肌锥显影,用以作单眼突出的鉴别诊断和确定眶内占位病变位置与形态的检查方法。由于CT的应用,这种造影已很少采用。肌锥是以眼球后缘和四个直肌与肌间膜构成的锥形间隙。其外方有锥外间隙。此二间隙均充以疏松的脂肪组织,注入的造影剂很快弥散于脂肪小叶之间,因而可以显影。
阳性造影剂眼眶造影: 按球后注射的方法向肌锥内缓慢注入20%的水溶有机碘剂3~5ml。造影剂中加入适量4%的普鲁卡因和100u透明质酸酶。摄正、侧位也可加用体层摄影。造影剂吸收较快,应于10~15分钟内完成检查。眶内急性炎症和对造影剂过敏者禁忌。正位上,肌锥呈近似圆形致密影,眼外直肌于肌锥周围形成压迹,视神经呈圆形透亮影,直径约4mm。眶内肿块因不被造影剂浸润,可于肌锥周围出现规则或不规则压迹或充盈缺损,从而能确定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形状。视神经肿瘤时可见视神经影增大。良性肿瘤,轮廓多清晰、光滑,恶性肿瘤则轮廓多不规则。炎性假瘤可见造影剂弥散不均,有粘连带及软组织增厚,但无明确的肿块影。如造影满意则征象明确,一般不难诊断,但对病变的性质,往往不易确定。
气体眼眶造影: 先于球筋膜下注入少量气体,然后按上述方法向肌锥内缓慢注射气体15~20ml,退针于肌锥外间隙,注入气体2~3ml。尽快行眼眶后前位及侧位体层摄影,层面间隔为0.5cm。注气后出现眼睑及球结膜下气肿。眶内急性炎症,疑有眼球穿孔与血管性疾病者禁忌。眶内造影肿瘤表现为肌锥的压迹或充盈缺损。穿刺入囊内并注入气体,可见充气囊肿影象或液平面。造影可确定肿瘤的位置。由于影象不如阳性造影剂清楚,又需体层摄影,故已很少应用。对眶内陈旧金属异物,气体眼眶造影可用于鉴别异物在眼球内或在眼球外。
眼眶血管造影 眼眶血管造影包括眼动脉造影和眼眶静脉造影。主要用于诊断眶内血管性疾病和确定眶内占位病变的位置,对单眼突出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眼动脉造影:颈动脉造影时,眼动脉经常显影,因此,可以通过颈动脉造影行眼动脉造影。应用减影技术,可使眼动脉及其分支显示更为清晰。眼动脉造影是直接显示眼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检查方法。此外,眼动脉的走行有一定规律性,所以,根据其移位和管径改变可确定眼内占位病变的位置,特别是眶尖区与眼顶区的占位病变。对判断眶颅区肿瘤的范围也有一定帮助。血供丰富的肿瘤,如成视网膜细胞瘤及眶内脑膜瘤等,可能显示肿瘤“染色”,从而对肿瘤的病理性质有作出判断的可能。但是目前造影方法对眼动脉细小分支的显影尚不够理想,异常征象出现机会较少,而且较难辨认,使这种造影的应用受到限制。
眼眶静脉造影: 是将水溶有机碘剂注入有关静脉,以显示眶内静脉的检查方法。造影用于诊断眼眶内静脉曲张、海绵窦动静脉瘘和眶内静脉闭塞等疾病。根据静脉的迂曲、扩张、闭塞和血流改道等改变,来进行诊断。由于眼上静脉在眼内走行较为恒定,所以还可根据其移位、变形和管径的改变来确定眶内占位病变的存在及其位置和范围。但当肿瘤较小,未引起血管改变或改变轻微难于判断时,则不能作出诊断。急性眶内炎症和对造影剂过敏时禁忌。眼眶静脉造影的方法有内眦静脉经皮肤穿刺法,经颈内静脉逆行海绵窦及眶静脉造影法和面前静脉导管法几种。以额静脉经皮肤穿刺及面前静脉导管法应用较多。前者操作简单易行,但如额静脉过细,穿刺常有困难,后者造影操作较为复杂。其方法是沿下颌骨体下缘作1~1.5cm长的横行切口,在额外动脉的后方找到面前静脉,游离后结扎其近心端,切开此静脉,将导管插到内眦静脉。然后用弹性绷带压迫阻断额静脉及面静脉侧支分流,即经导管注入60%泛影葡胺7~8ml。注射完毕行正位摄影。再次注射行侧位摄影。为了防止在侧位上两侧眶静脉重叠,造影时应压迫鼻间静脉。造影一般无并发症。
泪囊造影 泪囊造影是采用碘油或水溶有机碘剂,使泪囊泪道显影,借以观察其解剖形态的检查方法。常用于检查慢性泪囊炎,以便了解泪囊的大小、泪道有无梗阻、梗阻的部位与程度,便于为鼻泪道吻合术或泪囊摘出术提供资料。对泪囊瘘、泪囊泪道先天发育异常及泪囊肿瘤的诊断以及了解泪囊区肿块及泪囊的关系也有帮助。急性炎症时禁忌。造影方法多用灌注法,即应用泪道冲洗弯针插入下或上泪小管,注入0.5~2.5ml造影剂,然后摄取正、侧位片。方法简单易行,但在泪囊萎缩时,灌注较难。此外还可用滴注法,即向眼结膜囊内滴入水溶有机碘剂0.5ml后5~15分钟摄正、侧位片。正常泪囊与鼻泪管于5分钟内显影,15分钟可排空。但这种方法泪囊泪道显影密度较低。
眼眶X线计算体层摄影 X线计算体层摄影对眼眶部一些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而且无伤害、无痛苦和无危险。常规一般行眼眶横断体层,也可行冠状面体层,还可通过图象再构成,以显示眼眶的横断面、正面及侧面等图象。CT可直接显示眶骨及眶内各种软组织结构,如眼球、晶体、眼外肌、视神经、血管、肌锥内外脂肪组织及泪腺等。通过正常结构形态上的改变以及肿瘤自身的显影,一般对眶内肿瘤不难作出诊断。视神经在肌锥内脂肪组织的衬托下,于横断层面上,呈粗细均匀的带状致密影。视神经肿瘤,如胶质瘤和视神经鞘脑膜瘤时,则视神经呈不规则增粗。CT还可观察视神经孔有无扩大,视交叉沟有无骨质破坏以及有无颅内和眶内肿瘤并存的现象,所以还可了解肿瘤向颅内侵犯情况。CT检查可直接显示肿瘤影象,通过造影增强还可了解肿瘤血供丰富与否,故不难确定肿瘤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大小,诊断准确率很高,能作出早期诊断。因此,对于眶内肿瘤诊断,由于CT的应用,使眼眶造影的应用大为减少。但CT对诊断肿瘤的性质还有一定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