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生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生石典源出处 唐·袁郊 《甘泽谣》:“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川,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tiao) 达锦铛,负瓮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 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翟塘。’” 三生石 三生石中篇小说。宗璞著。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写一个知识分子在十年动乱中的悲惨遭遇。Y大学女教师梅菩提根据古老传说“三生石”,写成同名的爱情小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被批斗,横遭迫害。后因病住院,认识了深受《三生石》影响的青年医生方知,并得到他的细心照料,终于痊愈。同时,她获得了方知高洁的爱情和心地善良的陶慧韵的真诚友谊,终于冲破重重阻碍,与方知结合。作品歌?塘酥斗肿釉诙沂逼谏啦挥宓陌橐约懊篮玫男牧?对整人者的邪恶予以鞭挞。小说多用抒情插笔刻画人物心理,语言细腻典雅,凄楚动人。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结婚现场会 ☛ 三生石 三生石汉族神异传说。见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卷十一。杭州天竺寺后,有三生石。相传唐时有李源者,不仕不娶,居惠林寺30年,与僧人圆泽友善,相约游峨眉山。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圆泽曰:“此吾托身之所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公临视,我以笑为信。后13年中秋月夜,当与公相见于杭州天竺寺。”至暮,圆泽果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源遂不继入蜀,返居惠林寺。后13年,源自洛适杭州,赴其约所,闻葛洪井畔有牧童,菱髻骑牛,歌唱竹枝,隔水呼李源。睹之,乃圆泽。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曰:“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俗缘未尽,慎勿相近,原勤修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拂袖入烟霞而去。 ☚ 翻经台 惠应庙 ☛ 三生石典源出处 唐·袁郊 《甘泽谣》:“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川,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tiao) 达锦铛,负瓮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 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翟塘。’” 释义用法 传说唐代僧人圆观 (一作圆泽) 和李源交好,后圆观逝去托生,约李源十二年后在杭州相见。李源届时前往,见一牧童,唱着“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山歌而来,此童即是圆观后身。后以此典指人交往深厚,历时长久; 或与某人某事物有缘分,相约长久。 用典形式 【石交】 宋·张元干:“共喜石交逢异县,更陪彩笔赋春愁。” 【三生心】 宋·陈与义:“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 【三生石】 宋·陈与义:“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元·萨都 拉:“攒眉入社笑陶令,载酒三生石上逢。”元 ·萧列:“三生石,情缘千里,风月柴门。” 【三生客】 清·王夫之:“惭愧千金无报处,三生客在自蒸砂。” 【三生梦】 元·张翥:“墨池雪岭三生梦,映起缟衣仙子。” 【三生愿】 宋·陆游:“山林已结三生愿,朝市谁非九折途?” , 【访圆泽】 宋·苏轼:“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圆泽贤】 宋·苏轼:“一悟镜空老,始知圆泽贤。” 【重逢圆泽】 明 ·徐渭:“半脱昆卢惊削雪,重逢圆泽是投胎。” 【弹指三生】 宋·苏轼:“驻景恨无千岁药,弹指三生断后缘。” 【三生石上梦】 宋·黄庭坚:“三生石上梦,记是复疑不。” 【高僧石上期】 明 ·高启:“明朝风雨还同往,恐负高僧石上期。” 三生石 典源出处 唐·袁郊 《甘泽谣》:“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川,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tiao) 达锦铛,负瓮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 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翟塘。’”
释义用法 传说唐代僧人圆观 (一作圆泽) 和李源交好,后圆观逝去托生,约李源十二年后在杭州相见。李源届时前往,见一牧童,唱着“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山歌而来,此童即是圆观后身。后以此典指人交往深厚,历时长久; 或与某人某事物有缘分,相约长久。 用典形式 【石交】 宋·张元干:“共喜石交逢异县,更陪彩笔赋春愁。” 【三生心】 宋·陈与义:“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 【三生石】 宋·陈与义:“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元·萨都 拉:“攒眉入社笑陶令,载酒三生石上逢。”元 ·萧列:“三生石,情缘千里,风月柴门。” 【三生客】 清·王夫之:“惭愧千金无报处,三生客在自蒸砂。” 【三生梦】 元·张翥:“墨池雪岭三生梦,映起缟衣仙子。” 【三生愿】 宋·陆游:“山林已结三生愿,朝市谁非九折途?” , 【访圆泽】 宋·苏轼:“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圆泽贤】 宋·苏轼:“一悟镜空老,始知圆泽贤。” 【重逢圆泽】 明 ·徐渭:“半脱昆卢惊削雪,重逢圆泽是投胎。” 【弹指三生】 宋·苏轼:“驻景恨无千岁药,弹指三生断后缘。” 【三生石上梦】 宋·黄庭坚:“三生石上梦,记是复疑不。” 【高僧石上期】 明 ·高启:“明朝风雨还同往,恐负高僧石上期。” 三生石 三生石唐袁郊《甘泽谣》载:唐代大历末年,洛阳惠林寺僧圆观与谏议李源为忘言交。后二人游峨嵋,出三峡,行至南洎,有妇女数人汲水。圆观见而泣下,告李源:其中孕妇姓王者,是他托生之所,请李源三日浴儿时,前往其家相访,若相顾一笑,就是他与李源相认。此后再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李源再相见。李源于王姓妇人娩后三日相访,小儿相见果然一笑。后十二年秋八月,李源赴其所约,在天竺寺外见一牧童,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后以此典指交谊深厚,历时长久;或指因缘前定。刘辰翁《沁园春·和槐城见寿》:“叹十年波浪,悠悠何补;三生石上,种种无缘。” ☚ 三三径 三十九年非 ☛ 三生石 三生石sānshēnɡshí━━┃ 佛教所说的三世轮回。后人附会李源与圆观和尚游三峡,见妇人汲水,圆观对李源说,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约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君相见。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后李源如期到杭州访问,果遇一牧童唱《竹枝词》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 三山客 丈六仙 ☛ 三生石借指前因宿缘。元萧列《八声甘州》词: “三生石上,情缘千里,风月柴门。” 三生石唐袁郊《甘泽谣·圆观》载:洛阳惠林寺僧圆观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交。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见数妇女负人而汲。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又曰:“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是夕观亡而孕妇产。十二年后,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乃圆观。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后人附会杭州天竺寺后山之三生石,乃李源与圆观约会之处。因多用为前因宿缘之典实。《全唐诗》八三五贯休《酬张相公见寄》:“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又八四九修睦有《三生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种后缘,亦未可知耳。”参见 【三生因缘】。 三生石sān shēng shí传说唐代李源与僧圆观友好。圆观与李约定,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相见。说完死去。十二年后李去杭州,遇见一牧童唱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见唐袁郊《甘泽谣》五“圆观”。诗文中常把三生石用作因缘前定的典故:只因西方灵河岸上,~畔,有绛珠草一株。(一·10) 三生石喻指宿缘轮回,姻缘前定。传说唐代李源与僧人圆观为忘年交。二人同游三峡后,圆观圆寂转世而去,临死前约定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后来,李源如期而至,见一牧童,唱着竹枝词,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个牧童即是圆观的托身。后来有人把杭州天竺寺后面的山石称为“三生石”。(见唐·袁郊《甘泽谣·圆观》)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石部 > 奇石 > 三生石 三生石 sānshēngshí 杭州天竺寺外山石。詩文多用以表因緣前定。唐·袁郊《甘澤謡·圓觀》載:唐李源與僧圓觀見婦人引汲,觀言“其中王姓孕婦是我託生之所。”並相約十二年後中秋夜于杭州天竺寺外相會。是夜,圓觀殁而孕婦産。後李如期赴約,聞牧童歌《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吟風賞月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唐·齊己《荆渚感懷寄僧達禪弟》詩之三:“自拋南岳三生石,長傍西山數片雲。” 三生石san sheng shi【迷信】symbol of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of a person’s existence) 三生石san sheng shisymbol of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of a person’s existe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