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防治
眼病防治是指对各种眼病,尤其是对常见的、对视功能威胁较大的主要眼病进行预防与治疗。眼病造成的危害是较大的。据我国近年统计,每万人中有盲人17人;全国约半数人口患有沙眼; 城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视力减退率分别为30%与20%,对工作与学习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国列为重点防治的眼病主要包括沙眼、近视、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青光眼。除上述眼病外,其它许多严重威胁视功能的眼病也常可造成失明。因此,防盲与治盲是眼病防治的基本内容。
解放前中国眼病防治工作未得到重视。五十年代开始,全国普遍开展了以防治沙眼为中心的眼病防治工作。从六十年代下半期起,随着沙眼的逐步取得控制,又陆续开展了对近视眼、眼外伤、青光眼的防治及防盲治盲工作。在农村以防盲治盲与沙眼防治为主,在工厂以眼外伤防治为主,在学校则以近视眼为主要防治对象。
眼病防治工作基本内容:
❶建立眼病防治机构与有关组织。
❷培训眼病防治专业人员。
❸开展盲目与眼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
❹开展卫生宣教,普及眼病防治知识。
❺对各种主要眼病和盲人积极进行治疗。
❻研究各种主要眼病的发生原因,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
眼病防治组织 五十年代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甘肃、江西、广东等地,设立了省市级沙眼防治所或眼病防治所。六十年代后,随着防治工作范围的扩大,逐步改组为眼病防治所或眼病防治研究所,并在专区、市区、县及基层设立了相应的防治机构,建立了眼病防治网。中国眼病防治组织基本上分为三级:
❶省市级的眼病防治组织。有些省市(如上海、黑龙江)已建立独立的眼病防治机构,而另一些省市的眼病防治组织则附设在医学院
或省市医院眼科内,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配合开展眼病防治工作。
❷专区、市区、县级的眼病防治组织有专区、市区、县级眼病防治机构,或由各级医院眼科和卫生防疫站组成的防治协作组,负责当地眼病防治工作。
❸基层眼病防治组织。很多农村、厂矿、街道和学校的基层卫生机构内都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眼病防治人员,组成基层保健网。医师(士)、赤脚医生和保健老师,经过3~6个月脱产或半脱产的专业培训,掌握主要眼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后,在上级眼病防治组织的业务指导下开展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眼病防治工作。
除以上眼病防治组织外,全国性和部分省市的眼科学术团体内设有防盲治盲、沙眼、眼外伤、近视眼、青光眼等眼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研究有关眼病的病因、诊断和防治方法,组织学术活动,进行交流推广防治经验。
防盲治盲 盲目指丧失视力。狭义的盲目,即绝对盲,指光感消失。广义的盲目,即经济盲,指视力极度减低,以致不能从事需视力的工作。盲目一般系指经济盲。根据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视力在0.05以下,或视野缩小至10°以内为盲目。统计盲目应双眼分别测试,一般盲人系指双目盲的人。
(1) 盲目系数: 指10万人中双目经济盲的人数。盲目系数的高低,与生活水平和卫生状况有关。中国五十年代,全国各地调查22万人中,盲目系数为460/10万,七十年代,全国各地调查261万人中,盲目系数已降至170/10万。
(2) 盲目原因与生活和卫生水平密切有关: 发展中国家以感染性眼病及营养不良性眼病为盲目的主要原因(沙眼、角膜软化、角膜炎、眼寄生虫病等)。经济发达国家则以遗传性眼病与老年性眼病为主要原因(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等)。中国解放前盲目的主要原因为感染性和营养不良性眼病。新中国建立后,营养不良、性病、传染病(角膜软化、淋病、梅毒、天花等)引起的盲目已基本控制。主要盲目原因已变为沙眼、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眼外伤等。盲童则以遗传性眼病及先天性畸形为主要原因。
(3)防盲治盲措施:
❶积极防治可能致盲的眼病,如开展眼外伤和沙眼的预防工作。在工厂、农村开展眼病普查,对青光眼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眼外伤做到正确治疗,预防感染;对沙眼进行普治及并发症的矫治;对眼遗传病开展遗传咨询及优生措施,减少发病。
❷治疗可恢复的盲目,如对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白斑施行角膜移植等。
❸对目前还不能治疗的盲人,可应用助视工具,开办盲人福利事业 (盲人学校、盲人工厂),使之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沙眼防治 沙眼是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眼病,主要表现为眼结膜充血、乳头肥大、滤泡增生与疤痕形成,角膜出现血管翳,严重的可造成盲目。据全国21个省市五十年代的调查,沙眼在总人口中的患病率为57%,农村高于城市、内地高于沿海地区。通过积极防治,患病率已有下降。如上海市区患病率已从1954年的84%下降至八十年代初的5%。沙眼的致盲率也已下降。广东1981年统计,沙眼致盲者仅占盲人的4%,说明已逐步取得控制。但在广大农村和内地,沙眼仍是威胁视力的重要眼病之一,仍需积极防治。沙眼系接触传染,一般是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洗脸水进行传播。在中国,家庭是沙眼传播的主要场所。
(1) 沙眼诊断标准: 正确掌握沙眼诊断标准,是做好沙眼普查与防治工作的先决条件。根据1979年全国第一届眼科学术会议的试行标准。凡在上睑板或穹窿部结膜有血管充血模糊,有乳头肥大或滤泡增生,同时并有角膜血管翳,或结膜疤痕形成,或结膜刮片找到包涵体者,可诊断为沙眼。仅眼结膜充血、乳头、滤泡者诊断为疑似沙眼,不列入统计。
(2) 沙眼防治措施:
❶开展卫生宣教,提倡用眼卫生,避免用脏手或脏手帕揉眼睛,尽可能做到洗脸时分巾、分盆、分水。
❷用酞丁胺和利福平眼药水作连续治疗,或用金霉素或四环素作间歇治疗。对重沙眼可在药物治疗同时,用海螵蛸棒或沙眼镊进行摩擦与压榨,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对沙眼并发症,如眼睑内翻倒睫,可施行手术治疗。
近视防治 近视指从远处来的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前,因此远视力减退,多数于青少年及儿童期发病。一般近视防治主要是指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自学龄期开始至20岁)。中国据22个省市在1980~1981年调查,视力减退率在城市中小学生分别为30%与20%,在农村中小学分别为16%与9%。在中小学生视力减退中,近视系最主要原因,分别占95%与80%。
(1) 近视病因: 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在环境因素中,已了解的主要是过度的视近工作,如经常长时间无休止的读写,不正确的读写姿势,视距过近、躺在床上看书等,照明不良、印刷字体过小、课桌椅不合适,体质较差、营养不良、缺乏体育锻炼等都能促使近视发生。
(2) 近视分类: 从防治角度看,近视可分单纯性近视与伴有眼底变性的高度近视两大类。单纯性近视又可根据调节因素的有无分为三类:
❶假性近视,指使用调节麻痹药后近视消失。
❷中间性近视,指用药后近视度数降低,但未消失。
❸真性近视,指用药后近视度数不变者。假性近视与中间性近视系机能性改变,有可能恢复,是治疗的主要对象。
(3) 防治措施:
❶领导重视。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各学校都应有领导负责,专人分管保护学生视力工作。
❷改善学习环境(课桌照度不低于100米烛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认真体育锻炼和做眼保健操。
❸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做到读写姿势端正,眼距书本一市尺,看书写字1/2~1小时休息片刻,不躺在床上看书,不在行进的车中看书,不在暗弱或强光下书写。
❹学校定期检查学生视力(一般每学期二次)。对有不良用眼习惯者或家属中有近视者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❺积极矫治假性和中间性近视。治疗重点对象,小学生为视力0.4~0.9者,大、中学生为视力0.6~0.9者。
❻视力明显减退,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的真性或中间性近视可配镜或接触镜。
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防治 眼外伤可发生于工作、学习、生活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国目前主要发生于工厂、矿山生产过程中。职业性眼病指职业性因素引起的眼病,发病亦以厂矿为主。据北京、宁夏在1978~1981年的统计,眼外伤致盲者占盲目的10~18%。随着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眼外伤将日益成为眼病防治中的重要课题。中国目前主要防治对象,包括机械性眼外伤、化学性眼外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眼疲劳、各种化学毒物引起的职业性眼病。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应积极预防、减少发病。
防治措施:
❶在厂矿中建立安全生产组织与制度。
❷开展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
❸设置防护设备,发给防护眼镜,在车间内放置盆水,以便及时急救洗眼。对眼疲劳,应改进照明,使用助视工具,做生产操。对环境中存在有毒气体与尘埃者,应进行工艺改革,增加通风排气,实现密闭化,使之控制在国家允许浓度之内。
青光眼防治 青光眼指眼压升高并引起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本病有进行性,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失明。青光眼是老年人与中年人的常见眼病。据中国12个地区七十年代调查结果,患病率为0.2~1.6%。因青光眼致盲者占盲目总数的5~21%,是中国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青光眼造成的视机能损害程度与病程有关。早期病例经过治疗,视机能可保持正常,但晚期病例的损害是不可恢复的。青光眼防治的主要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主要措施为:
❶青光眼普查。
❷早期诊断。对普查及基层单位发现的可疑病例,可转送至有条件单位的眼科进行检查。
❸早期治疗。闭角性青光眼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开角性青光眼先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或随访有困难者,可作手术治疗。无论那种青光眼,都应经常与医师保持联系,定期随访。
❹宣传青光眼防治知识和生活中注意事项。青光眼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不能过量饮水及饮茶,不能在暗处过久,衣领不能过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