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戊戌变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戊戌变法 或称“戊戌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运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5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十八省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光绪帝,建议拒和、迁都、练兵、变法。8月组织强学会,刊发《万国公报》(旋改名《中外纪闻》),号召变法图强,掀起维新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相继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创办报刊,鼓吹变法维新,批驳顽固守旧,以广联人才,开创风气。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惨祸迫在眉睫。康有为赴京,1898年1月应诏上疏“统筹全局”,提出变法具体措施:一、“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 二、“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4月,康有为等在北京倡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派逐步取得帝党支持。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推行变法,相继颁布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改革诏令,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先后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专折奏事;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为四品卿衔军机处章京,参与新政。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缉捕康有为、梁启超。旋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政治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近代化探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即“公车上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加深。康有为第五次向光绪帝上书,痛言“瓜分豆剖”的危险局势,提出“采法俄、日以定国是”等上中下三策供皇上选择。光绪帝决定实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因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变法失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变法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4个方面。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允许自由创立报馆,派人出国留学,设立译书局,编译新书。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政治方面: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机,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第一次获得法律承认,使中国人民在短期内争得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民主权利,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9月14日,光绪感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连发两次密诏,要杨深秀、林旭、刘光第等安商良策,谭嗣同建议可以争取袁世凯的支持。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18日,谭嗣同又夜访袁世凯,但袁世凯见风使舵,于20日回天津后向荣禄告密,荣禄马上报告慈禧太后。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垂帘听政。9月28日,慈禧太后不经公开审讯,便下令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广第、康广仁、杨深秀6人斩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谭嗣同等六人为“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效法资本主义国家变法图强的机会,也使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更加不得人心。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掀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1895年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遭到残败,被迫于同年4月17日与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带动下。联名上书,痛斥割地赔款、抛弃台湾的行径,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6月,由侍讲学士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号召“变法图强”,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并很快波及上海、湖南、天津等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又得到了军机大臣翁同龢与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的支持,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改良运动在全国兴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也在全面酿成。康有为特地从广东赶回北京,上书光绪“及时发奋,革旧图新”,次年又上书光绪,提出大誓群臣以定国是,设上书广开言路,开制度局以定新制等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继而又以“救亡图存”为口号,在北京设了保国会,各省、府、县并设立分会。四月,光绪接受了维新改良的变法主张,于二十三日下“定国是诏”,引用维新派人士,连发了数十道维新法令,推行新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却坚决反对维新变法,经过周密运筹,于1898年9月21日(八月六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再出训政,幽禁光绪,杀害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弟、康广仁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向光绪帝联合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以“变法图强”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同时,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先后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处创办《时务报》、《湘报》、《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企图在中国自上而下的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目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占旅大,企图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康有为于光绪二十四年一月八日(1898年1月29日)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具体措施。三月,康有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毅然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自八月初六(9月21日)的103天间颁布维新法令,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各方面内容。维新运动,冲破了清朝禁例,变法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伙宣扬“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决反对维新变法,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破坏和镇压。八月初六(9月21日)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杨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066 戊戌变法见10247条。 ☚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 戊戌变法 247 戊戌变法亦称“戊戌维新”。1898年(光绪24年,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康有为、梁启超等,4月在北京发动来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6月,由侍讲学士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号召“变法图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严复等在各地组织学会,创设学堂、报馆,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98年4月,康有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倡设保国会。康曾多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主张,得到军机大臣翁同和和湖南巡抚陈宝箴等的支持。光绪帝接受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先后颁布数十道变法诏令。在政治上,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准满人自谋生计;广开言路,提倡上书言事。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实业,奖励发明和著作;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举办农会、商会。在军事方面,裁减绿营,重练海军。在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考试策论;设立学堂、译书局,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变法遭到顽固守旧的后党坚决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康、梁亡命日本,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 大兴文字狱 辛亥革命 ☛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Wuxu bianfa发生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又称戊戌维新。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正在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聚集达智桥松筠庵,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联络1300多(又说500多)举人签名,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都察院拒绝代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5月29日和6月30日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都察院仅代呈“第三书”,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康有为的上书活动引起了帝党的注意,帝师翁同 (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曾亲往会晤,并与之多次通信,商讨变法事宜。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软弱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来实现其政治目的,于是两派联合起来,共同推进变法运动。7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人草拟12道新政诏书,请在皇族中威望很高的恭亲王奕 面陈皇帝,奕訢断然拒绝。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为变法运动制造舆论,团结力量,培养人才。1895年8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11月中旬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强学会每10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同月,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维新派和帝党的变法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遂遭封禁。上海《强学报》也因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而停刊。但维新风气已开,难以遏抑。8月维新人士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邀请梁启超任主笔。10月严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两报热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影响深远,是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1897年至189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梁启超等汇聚湖南长沙,开展维新运动。他们创办《湘学报》(初名《湘学新报》)、《湘报》,宣传爱国救亡,提倡西学,倡言民权;组织南学会,联络官绅士商,以“收群谋之益”;开办时务学堂,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培养变法中坚。在维新派的努力和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的维新运动蓬勃开展,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1895至1897年,维新派和开明人士在全国共创办学会33个、学堂17所、报馆9家、书局2家,共计51个。到1898年增为300多个,表明维新变法运动已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维新派的变法活动,特别是舆论宣传活动,引起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憎恨和恐慌,于是双方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和“要不要改变封建教育制度”三方面展开。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民权观念批判“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以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批判“禁锢人心”的科举制度。经过论战,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门户开放政策 康有为 ☛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1898年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是年为旧历戊戌年,故名。《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图强主张。随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创办报刊、开办学堂、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运动渐趋高涨。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于12月到次年2月,连连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维新的紧迫性,强调“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并提出实行变法的具体措施,得到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支持。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并颁布数十条有关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诏令。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极力反对变法,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志士,取消变法措施,康、梁亡命日本。变法失败。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试图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们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试图在不动摇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漠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还幻想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这就注定了变法的必然失败,参见“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亦称“戊戌维新”。中日甲午战争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向光绪帝联合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以“变法图强”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 (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同时,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先后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处创办《时务报》、 《湘报》、 《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企图在中国自上而下的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目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占旅大,企图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康有为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八(1898年1月29日)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具体措施。三月,康有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毅然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至八月初六(9月21日)的103天间颁布维新法令,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运动,冲破了清朝禁例,变法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伙宣扬“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决反对维新变法,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破坏和镇压。八月初六(9月21日)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参见“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书名。翦伯赞等编。4册。系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1册为专著、日记; 第2册为上谕、奏议、书牍; 第3册为论著、报纸评论、报纸新闻、译稿; 第4册为传记、年谱、杂录、诗选、学会等组织、戊戌百日维新运动大事表、书目解题。为研究戊戌变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本资料。 ☚ 中国历史概要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书名,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出版。全书四章,通过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阐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及其失败。肯定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变法领导人物在运动中的一定功绩,同时指出戊戌政变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在变法时期曾起过进步作用的康、梁等继续坚持改良主义路线,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倒退成保皇派,遭到历史的唾弃,是建国后较早出版的全面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专著。作者胡滨,又名胡福采,江西人。1927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青岛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出版的专著还有《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译著有《列强对华外交(1894—1990)》、《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北京的隐士》等。 ☚ 石柱记 平反录 ☛ 戊戌变法wu xu bian faReform Movement of 1898,launched by Kang Youwei and other reformers under the auspices of Fmperor Guangxu and suppress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清戊戌年(1898)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又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出版《中外纪闻》和《强学报》,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和报馆,出版《时务报》、《湘报》、《国闻报》等30多种报刊,宣传维新变法。他们运用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呼吁自强保种,发愤为雄,挽救民族危亡;以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和八股科举制度,形成一场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不久,维新派得到翁同龢等官僚的支持。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日迫,康有为又赶到北京,于次年初上《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变法的施政纲领:“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 “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从新商定”; “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三月(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帝接受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于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引用维新人士,发布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经济上保护、奖励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举办新式邮政;取消满人寄生特权。政治上删改则例,裁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汰冗官;许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挠。军事上裁汰旧军,采用西洋兵制,编练新式海、陆军队;文教上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编译新书;派人出国游历游学等。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第一次获得法律承认,使中国人民在短期内争得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民主权利,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掌握清朝军政实权的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集团坚决反对变法维新。封建顽固派八月初六日(9月21日)发动政变成功,幽禁光绪帝,取消新政,恢复旧制;捕杀谭嗣同等六位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变法运动失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