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功能的老年性变化
老年人眼除结构上的变化外,也发生各种功能性障碍。如视力、视野、色觉、暗适应、调节、老视及屈光等。
视力: 老年人视力逐渐减退。据国内调查视力减退从50岁前后开始,至70岁视力明显下降,90岁以上视力<0.05者即占40.5%。按1979年中国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的目盲标准,高龄老人中有目盲者达40.5%,因此应重视老年人的防盲。老年人视力障碍有多种因素,如角膜、晶状体或其他屈光间质的混浊,角膜或晶状体的屈光变化和视网膜结构或敏感度的变化等。视网膜电流图在老年人常显示“b”波幅度减少,很可能为视网膜老年性变化的征象。有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细胞逐年减少,也可为老年人视力减退原因之一。
视野: 据国内对老年人眼睛视野的调查,结果表明周边视野轻度缩小。这可能与视细胞的衰退,晶状体混浊,睑裂缩窄,眼球下陷,瞳孔缩小有关。
色觉: 老年人的辨色能力一般均显著减退。据统计,在60~70岁有红绿色缺损者,男为12~17%,女为5~7.5%。老年人由于晶状体变黄色,短波光线的作用减少,对蓝色的敏感度减退,会引起蓝色盲现象,其特征为蓝色与绿色混淆不清。老年人晶状体对光线扩散的能力增强,对鉴别黄色和白色的能力减退,因此老年人选择黄色和白色物品的准确性常不如年轻人可靠。
暗适应: 老年人暗适应功能明显降低。65岁的老年人受瞳孔缩小和晶状体变黄色的影响,光线达到视网膜的量约为20岁人的1/3。此外,光带各部的透射性不同,晶状体变黄色对蓝色敏感的杆体的影响比对红绿色敏感的锥体显著。视网膜黄斑部老年性变化,细胞感光物质的敏感性减退和视网膜视紫红质再合成的缓慢,都能导致老年人暗适应功能退化。老年人在光线暗处视力明显降低,所以需要强的照明以弥补视力的不足。但也应避免天空的耀眼光线,因为其中有大量的蓝色成分能被晶状体扩散而产生视力蒙眬。
调节: 老年人晶状体硬化,晶状体弹性减少,于是最大的调节作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调节力在5岁时约为20屈光度,以后每年大约以0.3屈光度的速率递减,到60岁时所余的调节力大约为0.5屈光度,老年人此后一般不再减少。在暴露于耀眼光线之后,调节近点明显后退,而年轻人无变化,白内障手术后无晶状体老年人也无变化,这表明耀眼光线对调节近点的作用可能在于晶状体。调节性辐辏也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因而外隐斜度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老视: 随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先由核开始,阻碍晶状体的变形。即使睫状肌收缩也仅产生晶状体前极向前有限的凸出,不足以在近物体上聚焦,发生了阅读困难,这就是老视。因此,需要戴老花镜来阅读。一般正视眼到45岁前后便出现老视,但由于遗传、糖尿病、气候和地理等因素,老视的出现可能提前或推迟。
屈光: 屈光状态可随年龄而发生变化。远视眼者由于调节衰退,往往总合性远视变为显性远视,以致看远和看近的视力都逐渐变坏,出现老视症状较正视眼为早。有人提出所谓后天性远视,例如30岁时为正视眼,55岁时有+0.25DS,60岁时有+0.75DS,70岁时有+1.00DS,80岁时为+2.50DS,据Slataper的资料,远视的增多可到75岁,这种后天性远视的机理是因为晶状体前囊面变扁平,睫状肌调节衰退和眼球体积缩小而产生。有人用超声测量正常人的眼球,发现眼球体积和眼球轴长随年龄增长而变小。老年人也可以出现近视,名为后天性近视,大都由于晶状体的变化。当晶状体发生初期白内障时,特别是核性白内障,屈光指数增加,因而发生老年性核性近视。随年龄的增加,散光也发生变化,老年人角膜垂直半径大于水平半径比年轻人多见,在年轻时合例的角膜散光到老年时往往转变为不合例的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