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省略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蒙前省。 ①屠惧……(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②屠大窘……(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狼》) ③屠暴起……(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④屠自后断其股……(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⑤孔子东游……(孔子)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⑦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⑧(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⑨(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诗经·豳风·七月》)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 (1)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狼》)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小)如盘盂。(补语“如盘盂”前面省略了谓语“小”,可译为“小得”,译时要补上)(《两小儿辩日》)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陈涉世家》) 3.省略宾语。 (1)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①以。 a.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b.成,将以(之)攻宋。(《公输》) c.吴广以(之)为然。(《陈涉世家》)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f.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为。 a.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b.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③与。 a.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b.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c.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d.此诚不可与(之)争锋。(《隆中对》) e.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动词宾语。 ①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a.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狼》) c.孔子不能决(之)也。(《两小儿辩日》)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伤仲永》) e.常蹲其身,使(之)与台齐。(《童趣》) f.虽杀臣,不能绝(之)也。(《公输》) g.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h.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其他。 抢夺(财物)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个)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后面省略了量词“个”,译时要补上)(《狼》) (2)两(只)狼之并驱如故。(“两”后面省略了量词“只”,译时要补上)(《狼》) (3)盖一(只)癞虾蟆。(“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只”,译时要补上)(《童趣》) (4)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数词和中心词之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译时要补上)(《口技》) (5)又一(个)大儿醒,絮絮不止。(“一”后面省略了量词“个”,译时要补上)(《口技》) (6)俄而百千(个)人大呼,百千(个)儿哭,百千(只)犬吠。(数词和中心词之间省略了量词“个”、“只”,译时要补上)(《口技》) (7)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根)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张)口,口有百(条)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数词和中心词之间省略了量词“只”、“根”、“张”、“条”,译时要补上)(《口技》) (8)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后面省略了量词“个”,译时要补上)(《两小儿辩日》) (9)一(个)童子烧酒炉正沸。(“一”后面省略了量词“个”,译时要补上)(《湖心亭看雪》) (10)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桃花源记》) (11)三(个)男邺城戍。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数词和中心词之间省略了量词“个”,译时要补上)(《石壕吏》) (12)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五”后面省略了量词“棵”,译时要补上)(《五柳先生传》) 5.省略介词。 (1)省略“于”。 ①表“在”。 a.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于)其中,苫蔽成丘。(《狼》) b.屠乃奔倚(于)其下,弛担持刀。(《狼》)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于)其中。(《狼》) d.归来见天子,天子坐(于)明堂。(《木兰诗》) e.(于)东市买骏马,(于)西市买鞍鞯,(于)南市买辔头,(于)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f.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g.口技人坐(于)屏障中。(《口技》)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i.果如鹤唳(于)云端,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j.一日,见二虫斗(于)草间。(《童趣》) k.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l.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佁然不动。(《小石潭记》) m.则题名(于)其上。(《核舟记》) n.其两膝相比者,各隐(于)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表“从”。 a.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b.父异焉,借(于)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c.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③表“给”。 a.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 ④表“到”。 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⑥“表对于”。 (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大道之行也》) ⑦表“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 ⑧表“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省略句又称简略句。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省去某些成分的句子。与完全句相对。如: “我们过了江,进了本站。”第二个句子省略了主语 “我们”, 比完全句简洁明快。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有一定的条件的:(a)要看言语环境(上下文环境和说话的环境),省略后句子表达的意思应十分清楚, 不会让人误解。 (b) 被省略的成分必须很明确, 如果需要添补出来, 就可以肯定地补出来。 常见的有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包括介词宾语)、 省略兼语、 省略介词等。 结构类型有承前省 (蒙上省)、 蒙后省 (探下省)、 对话省、 自述省等。 参见 “省略”。 省略句 省略句为了语言的简洁,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或对话中省去一些不说自明的成分的句子。参见省略格。 ☚ 状语后置句 复杂的单句 ☛ 省略句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的句子。省略的部分,都可以根据文意补出。古代汉语中,省略句的运用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常见的有五种:❶省略主语。如《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丈人]以杖荷𦰏。” 省略句 省略句指为了使语言简洁,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而不影响句意的句子。高更生等《现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所省去的成分是很明确的,它不仅不会影响语意的表达,反而会使语言简洁明快。”高名凯《汉语语法论》:“我们可以把主语部分完全省略,可不能够把谓语部分完全省略。例如: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的省略句,把主语‘这’ 省去。”参见 “省略”。 ☚ 省词 简略句 ☛ 省略句 省略句shenglueju语法学术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对话里,句子中某些主要成分可以省去不说,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例如:“你去哪儿?”“上海。”答句“上海”即是“我去上海”的省略句。句子中可以省略、并可以称得上省略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 判断句 陈述句 ☛ 省略句 省略句Shenglueju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省去, 如果需要可以确定的补出来,这种句子叫作省略句。有以下3种情况: ☚ 感叹句 叙述句 ☛ 省略句主谓句的省略形式。由于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的帮助而省略了某些成分。如对话中的祈使句“别抽烟!”,省略了第二人称主语,在具体环境中人们总是加上“你”或“你们”去理解。它和本身意义完整的非主谓句不同。 省略句 省略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而句意不受影响的句子。省去的成分是不说自明的,不仅不会影响语意的表达,反而会使语言简洁明快。有时一句中能省略很多成分,尤其是在对话中,有只留下一个词的时候。例如,老师问:“你们喜欢参观美术展览吗?”学生回答:“喜欢。”答话就是“我们喜欢参观美术展览”的省略句。 ☚ 判断句 陈述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