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prolapse of rectum系直肠疾病之一。是肛管、直肠向下外翻脱出于肛门之外。可为部分脱垂,亦可完全脱垂。本病多与发育缺陷有关,在长期便秘、腹泻、咳嗽、排尿困难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生。病人以小儿居多,多在排便末期发生,初次可有明显不适或疼痛,久之每次排便等均易脱出,有的可继发感染,或粘膜损伤。治疗:应除去病因;用清洁纱布或毛巾还回;如保守无效可手术治疗。 直肠脱垂肛管、直肠的粘膜或肠壁全层脱出于肛门之外。常见原因有:腹压增加,如便秘、慢性咳嗽等,解剖上的缺陷及由于发育不全或体弱等造成盆底部组织软弱。表现为排便或腹压增加时肿物脱出,有排便不尽感,脱出的直肠粘膜有并发炎症、充血、水肿、溃疡等,有时可发生嵌顿及坏死。治疗包括去除病因,中医疗法或手术疗法。 直肠脱垂proctoptosis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脱出于肛门外。仅直肠粘膜脱出者,称部分脱垂;直肠全层脱出者,称完全脱垂。腹内压增加、盆底组织软弱和解剖缺陷等,是引起直肠脱垂的常见因素。多见于幼儿、老人和久病体弱者。早期在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行复位。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后需用手上托方能复位。严重时稍增加腹压即脱出。指肠指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和收缩无力。幼儿患者有自愈的可能,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成人部分脱垂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并积极治疗引起腹压增高的疾患;完全脱垂应行手术治疗。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外翻脱出于肛门外。可分为部分性及完全性脱垂。前者脱出部分仅为直肠粘膜;后者为肠壁全层脱出。脱垂的直肠,不论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其粘膜皱襞均呈环状。直肠粘膜呈花瓣状脱出者,系直肠粘膜外翻,不属于直肠脱垂,但亦有人称之为假性直肠脱垂。本病多见于幼儿、老人或生育过多的妇女。 病因 直肠脱垂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滑动疝,另一种认为是肠套叠。前者系腹膜反折经盆隔薄弱处向下疝出,疝内容物推向直肠前壁,久后使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脱出至肛口外;后者认为直肠脱垂是肠套叠,套叠自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开始,逐渐下行,终于脱出至肛口外。与直肠脱垂发生的有关因素是乙状结肠直肠松弛且长;腹膜反折位置低,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较深;骶骨弯曲度较直;发育不良或全身情况差,致使直肠周围组织、提肛肌、盆隔松弛,对直肠的支持力减弱;创伤或多次分娩使盆隔受损,孔穴扩大;长期腹泻、便秘、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 早期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行缩回。病情发展,肛管括约肌松弛,则腹内压稍有增加如咳嗽、喷嚏、用力、走路等即可发生肿物脱出,且脱出肿物需用手上托,方可将其送回。直肠粘膜经常脱出后,粘液刺激肛周皮肤,引起湿痒、糜烂及刺痛,脱出的粘膜因遭受磨擦而产生炎症、水肿、溃疡及出血等,以致复位困难,甚至发生绞窄,引起剧烈疼痛。直肠脱垂时,肛门部有下坠或胀感,常有便意而排便不多,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此外亦可有下腹胀痛或腰骶部钝痛、尿意频数等症状。检查时可让病人下蹲,使用力增加腹压作排便动作,即可见直肠脱出,脱出的肠管粘膜呈环状皱襞,颜色鲜红。复位后直肠指诊多数有肛括约肌松弛。对脱出肿物应注意与外翻的内痔或脱出的息肉相鉴别,只需仔细检查即可区别,内痔外翻仅限于粘膜,呈分叶状,翻出粘膜与肛周皮肤之间无深隙。脱出的息肉在复位后直肠指检可以摸到。 治疗 5岁以下儿童,多为部分性脱垂,应对腹泻、便秘、咳嗽等病给予治疗,并加强营养,训练大便习惯,症状即可改善;脱出后予以还纳,很少需要手术治疗,往往在儿童成长后,即可自然消退。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可用注射疗法,即将一定剂量95%酒精或其它硬化剂作直肠旁注射,隔周注射一次,约2~3次,使直肠周围组织形成瘢痕,支持直肠不再脱出。但应注意注药量不能过多,针头勿过分靠近直肠壁,以免将硬化剂注入直肠壁内引起直肠坏死。肛括约肌松弛者,亦可采用在肛周皮下埋入可容一指通过金属环的手术方法,以支持、缩小肛门,防止脱垂。金属环一般于术后三个月取出。 成人脱垂无自然痊愈倾向,如脱垂程度轻,病程较短,亦可试用注射疗法,但疗效不如儿童,且复发率较高。脱垂较重的成人患者,多需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较多,归纳为三类。 ❶腹部手术: 如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缝闭术、直肠悬吊并固定于骶骨岬筋膜术、冗长的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❷会阴部手术:如直肠切除术、直肠壁折叠术、直肠粘膜环状切除术、会阴部的修补术; ❸会阴部腹部分期手术: 第一期行会阴部直肠切除术,第二期经腹部作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缝闭术。总之没有一种手术能完全合乎理想,但比较起来以腹部手术效果较好。对并发痢疾、腹泻等慢性疾病者,应先予以治疗。如脱垂直肠因未及时还纳而有炎症、水肿,甚或绞窄坏死时应先行消炎,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老年患者有慢性疾病、身体衰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试行注射治疗。 ☚ 直肠异物 痔 ☛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又称脱肛,系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远端向下翻出于肛门外。多见于2~4岁幼儿,大儿童极少见。依其翻出组织和部位分三型(图):❶粘膜脱垂,为肛管或肛管和直肠的粘膜与肌层分离脱出肛外,最多见。 ❷完全脱垂,为粘膜和肌层均脱,出,较少见。 ❸盆结肠套叠脱出肛外,罕见婴幼儿易发病,与解剖因素有关。5岁前骶骨弯度尚未形成,直肠肛管几乎呈直线下行,腹压直接由直肠传到肛管,直肠纤维鞘与盆筋膜尚未融合,膀胱子宫位置高,尤于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后,会阴、盆腔脂肪消失,直肠失去支持;当有腹压增高因素,如腹泻、排便习惯不良,百日咳等可促使直肠脱垂。 临床表现随类型而不同: ❶粘膜脱垂时可见肛外深红色球状肿块,表面有自肛管中央向外放射的纵沟和环状皱襞。 ❷完全脱垂时则脱出较长,呈管状,表面有许多折叠环沟。 ❸结肠套叠脱垂时,于脱出肠管的周围有深的环形穹窿,指尖和探针可插入其中,此征可作为鉴别以上两型的方法。早期脱肛,便后可自动回纳,或用手指压迫复位,长期或反复脱出的肠管有水肿、渗血和溃疡; 个别完全脱垂和套叠脱垂过久未回纳者可发生箝闭,甚至坏死。婴儿肠套叠晚期可自肛门脱出,直肠息肉脱出和肛门松弛粘膜外露,依病史和局部检查即可鉴别。预防脱肛,应训练幼儿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营养,加强体质。早期脱肛经以上措施亦多可自愈。 发生脱肛后,可用手指从肛腔开口中央开始,将肠粘膜逐步推入复位,如有困难可先用温盐水敷脱出部,再予回纳。屡发者可采用硬化剂注射法,如70%或95%酒精、5%明矾甘油合剂、奎宁、乌拉坦及0.25%普鲁卡因,注射于直肠左右侧壁外; 也可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使粘膜

直肠脱垂 (1)正常肛管直肠 (2)粘膜脱垂 (3)完全脱垂 (4)盆结肠套叠脱垂 1.肛管 2.粘膜 3.肌层(内括约肌)
肌层发生粘连,但此法有发生肠壁组织坏死的可能性。长期顽固的脱肛可采用肛门周围箍绕术(Thiersch手术),肛周皮肤切开小口引入一根不锈钢丝或粗铬肠线或尼龙线于肛周皮肤下,箍绕缩紧到肛管恰能容纳食指,可有效地阻止脱肛,3~6个月后将埋藏线拆除。严重的直肠脱垂可将直肠与尾骨分离后,纵形折叠缝合直肠后壁及外侧壁数针,并把两端缝线打结固定于尾骨。 ☚ 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 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 ☛ 00012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