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监察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监察制

监察制

我国古代“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 《唐元典》) 的制度。秦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有监察百官之责,在地方设有监郡御史。汉初废监郡御史,由丞相府派丞相史监察地方官吏。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设十三州 (部) 刺史,凡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京师所在州置司隶校尉,纠察在京百官(包括丞相)。郡设督邮,分部督察郡内各县。东汉时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其属官御史中丞留宫中,成为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的长官(其编制属少府)。南朝齐、梁与北魏、北齐称御史台。为南司或南台,北周称为宪司。东汉末,州刺史失去监察官的性质,成为地方长官,于是,监察之权日趋归属御史台。唐代监察机关进一步加强与扩大。御史大夫为御史台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辅佐。分台、殿、察三院。台院负责纠弹中央百官,设侍御史若干; 殿院负责纠弹百官在殿中的纪律与礼仪,设殿中侍御史若干;察院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在“道” (监察区) 中设监察御史,又称巡按史。唐代监察机关虽参加审案,其责主要监督执行法律。宋朝皇帝非常重视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御史由皇帝任命,无需宰相荐举,允许御史“闻风弹人”,包括宰相,奏弹不当不受惩罚。御史台亦如唐制,下分台、殿、察三院,不过察院监察御史不再有独立行使监察地方之权,而是分察尚书六部。对地方的监察亦密,不仅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有监察州县之责,而且同级通判有监察州长之权。元代最高监察机关仍为御史台,又称“内台”。全国分为22个监察区即道,其长官初名提刑按察使即监察御史,后定为肃政廉访使。为加强肃政廉访使的领导,在江南、陕西二地设中央御史台派出机关——行御史台。明初沿用唐宋旧制,中央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除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外; 并设110监察御史,出巡位同省级长官。此外,在六部之内,设专司监察之责的六科给事中。习惯上以御史为台,以给事中为垣。台垣水火、相互攻讦,设置重叠监察机构,便于皇帝控制政权。明朝皇帝与历代不同,还设有密行伺察的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等。锦衣卫本是皇帝警卫部队,后发展成侦察“不轨妖言”的特务组织,其长官指挥使,常由外戚或功臣担任。东厂、西厂、内行厂均为宦官控制的组织。东厂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为提督,权在锦衣卫上,甚至可侦察锦衣卫。西厂亦以宦官为提督,其权力与人数都超过东厂。内行厂权力又在东、西厂之上,有权监视东西厂的活动。清基本上沿袭明制,雍正为了提高监察机关效能,将六科给事中合并于都察院。都察院所属六科给事中以及地方监察区道的监察御史,合称“科道”,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纠察。

☚ 回避制   品阶制 ☛
000011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