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盐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盐厘

 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主要产盐区淮南、淮北实行票盐法,取消盐引,设督销局,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即可领票运盐,在淮盐界内行销。规定每票一张,运盐十引(清初每引约200斤)。验票手续大体和盐引法相同。凡无票及越境运盐,均仍以私盐论处。这样就打破了引商、运商对食盐的垄断,具有降低盐价、打开销路及增加盐税收入的作用。咸丰二年(1852年),河东(今山西省)实行票盐法,就池收税。同治三、四年(1864~1865年)间,左宗棠抚福建、浙江,在这两省也实行了票盐法。同时,两江总督曾国藩改定票盐章程,把票贩分散的情况改为集中管理,即行销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盐商,必须从500引起票,名叫“大票”。行销安徽省的盐商,必须从120引起票,名叫“小票”。并在各口岸设立督销局,规定“保价”、“整轮”之法。“保价”,就是把食盐从盐场运到口岸,由督销局经理批销,按市场流通状况,加以斟酌,核定价格,不准任意涨跌。“整轮”,就是盐船到了口岸,到督销局挂号,按其到岸顺序,挨次发售,不得抢卖。“整轮”,也就是整顿盐船的秩序的意思。从此,能承办票盐运输的盐商,只有大盐商了,小本商贩自然无力领运,票盐法的优点也就慢慢消失了。咸丰以后,百货按厘(百分之一作为单位)抽税的方法,也波及到盐务,这样,按厘抽盐税就称“盐厘”。票盐法为“盐厘”的实行创造了条件。盐厘开始在两淮盐区实行,以后各省都仿行。盐款收入,主要靠盐厘。厘金征收方法分两种:包办和散收。包办即由会馆或同业公所向厘金局承纳所有税款,商民可免去厘金局的各种特殊征税留难;散收即各厘金局直接向货主个别征收盐税。同治三年(1864年)整顿两淮票盐法,聚多数散商为少数整商(大盐商)。接着,李鸿章在淮南实行循环票法,即盐商只要能为筹饷捐款(按盐引核定捐银,不是自由认捐)作为票本,再交纳盐厘,即可作为“产业”世代相传,享受循环运盐之权,不准新的商人加入。从此,票商专利实同于引商。光绪年间,因赔款、练兵、海防、或因邀功于政、或为修筑铁路、或为抵补药税,等等,款目繁多,因事立名,厘价并计,结果这些繁杂款目的开支,都要从盐厘中出、所增加盐厘的数,早已超过盐税本身,于是盐价猛涨,又造成私盐泛滥。此后各省制度也不统一,或官运,或民运民销,或官运商销,但仍以官督商销为主。盐商专利的弊病,一直未能彻底清除。

盐厘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盐厘

 清政府对食盐征收的厘金。盐厘征收的次数和方法各地也不一样。总的来看是,过几道关卡就征收几次税,使盐厘总数不断增加,甚至超过盐税的正税。因此,使盐价随着盐厘的增加而增加(参见“厘金”)。

盐厘

旧中国对盐所征收的厘金,属于盐的附加税性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王朝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军费,在水陆交通要道设卡,对通过的货物开征厘金。咸丰五年 (公元1855年)黄宗汉在四川创办盐厘,以后江苏、安徽等省相继征收盐厘。后各省亦陆续举办,名目繁多,有出境税、入境税、落地税等等。盐厘在盐税收入中占重要比重。1914年并入盐税正税统一征收。

盐厘

盐厘

清代咸丰(1851—1861)以后对盐所征的厘金。始于咸丰三年(1853)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军费,对各种货物开征厘金。自此既征盐课,又征盐厘,一物数课, 甚为苛重。且省自为政,征收次数多少不等,名目很多,有入境税、出境税、落地税等, 运盐愈远,课厘愈多。盐厘收入合计于盐课之中,成为盐款收入之大宗。

☚ 厘金   茶厘 ☛

盐厘

对食盐所征的厘金,是食盐的一种附加税。清咸丰三年(1853)清政府为了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对各种货物开征厘金,初仅课商货,后因饷糈浩繁,入不敷出,又在江苏、安徽和四川等省抽征盐厘。以后各省陆续仿效,名目繁多,有征入境税,有征出境税,有征落地税等,占盐税收入的重要部分。1914年初,北洋政府规定,盐厘并入盐税正税,统一征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