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皮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皮疹pí zhěn

皮肤表面出现的各种小疙瘩,常成片出现。1918年觉迷《西药指南》上卷:“表皮枯凋,且发皮疹。”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一定潜伏期后,发不正之热,至死为止,又生脓疱性皮疹,陷于溃疡。”

皮疹

皮疹

皮肤损害。常见的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脓疱、紫癜等。不同传染病的皮疹特点见表5.11-1。

☚ 婴幼儿哭喊   食欲不振 ☛
皮疹

皮疹pizhen

皮肤损害。常见的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脓疱、紫癜等(见表1)。

表1 常见的皮疹类型

类型特 点
斑疹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皮疹表面平坦,压之
可退色
丘疹皮疹高出皮面,可为原发,亦可由斑疹转变
而来
斑丘疹斑疹向丘疹转化不全的结果
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浆液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大多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
皮肤损害的渗出液干燥后成为痂
紫癜皮肤或粘膜的小血管中血液渗出而淤积于
组织内。鲜红色→紫蓝色→灰黄→消退
风 团发病急、消退快的一过性限局性皮内水肿,
消退后不留痕迹
鳞屑表皮角质层的脱落

不同传染病的皮疹特点见表2。


表2 皮疹鉴别诊断表

病 名多发年龄临 床 要 点
皮疹特点症状及体征
麻 疹6月~5岁大小不等之斑疹→斑丘疹,自耳后、颈部向
下蔓延至全身、手掌、足跖,两三天内出齐,
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疹退时可有微细脱屑,
留棕色疹痕,经1~2周消失
病初有上呼吸道和眼部炎症,病
后第二三天有口颊粘膜麻疹斑,
发烧第三四天出疹,多于9~14
天前有麻疹接触史
风疹1~5岁自面部→躯干→四肢,一天内出齐,掌跖多
无疹,斑疹→斑丘疹,2~4天消退无疹痕
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全身症状
轻,发烧第一或二天出疹,耳后、
枕部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6月~2岁自颈和躯干→腰、臀,一天内出齐,深红色
斑疹或斑丘疹,1~2日全部退尽不留疹痕
多有咽炎症状,发烧3~5天,体
温下降的同时或烧退后出疹
猩红热2~8岁自颈、胸、腋部→躯干→四肢,半天内出齐,
弥漫性鲜红色点状小丘疹,腋窝、肘弯、腹
股沟处更明显,口唇周围无疹(环口苍白
圈)
发烧,咽痛,一天内出疹,咽、扁
桃体充血,可有渗出物,出疹二
三天内可见草莓状舌
水痘6月~6岁,新
生儿期也可见
躯干→头面→四肢(较少),红色丘疹→疱
疹,皮疹周围皮肤有红晕,皮疹分批出现,丘
疹、疱疹、结痂可同时存在
发烧一天出疹,症状多轻,新生
儿可甚严重
脓疱病1~8岁四肢好发,脓疱破溃后有糜烂面,有浆液或
脓性分泌物,干燥后结黄痂,夏秋季多见
一般无烧,全身情况好
药物疹任何年龄躯干及四肢多发,各类皮疹都可发生,如红
斑、丘疹、疱疹,甚至坏死溃疡、剥脱性皮
炎等
有用药或接触药物史,可发烧
婴儿湿疹1月~1岁多在头面部,少数可波及全身,初为红色细
小点状丘疹及疱疹,有浆液渗出,干燥后形
成痂盖,反复发作,有痒感,易发生继发感
无发烧,过敏体质
荨麻疹较大儿童风团片块,大小不等,鲜红、淡红或苍白,剧
痒,自行消退不留遗痕,或呈血管神经性水
肿,多见于唇、眼睑
突然发病,反复发作,可有局部
血管神经性水肿、腹痛,常有过
敏史
丘疹样荨麻疹3岁以内微红丘疹,顶端有厚硬疱,自然变干或结痂,
四肢伸侧多发,稍痒
无何症状
粟粒疹(痱子)任何年龄颈、胸、前额多发,微小密集的红丘疹,顶
端可见微小黄白色疱,瘙痒,夏季多见,也
可见于大汗包盖过严时
无何症状
白痱任何年龄颈、胸、腹部好发,小米粒大小水疱,壁薄、
发亮、灰白色、无红晕
可见于各种热性病高烧时
多形性红斑3岁以上手臂伸侧,颜面、颈侧多发,红斑渐扩大,中
心呈青紫色,可兼发疱疹,眼结合膜、口唇、
口腔粘膜、肛门、外阴部常被侵及
发烧,咽红,腹泻或便秘
☚ 呕血与咳血   多汗 ☛

皮疹skin rash

系皮肤与粘膜的一种疹形改变,为多种传染病及某些其他疾病皮肤上一种特征性的表现。皮疹种类繁多、形态不一、多少不等,分布部位与范围、出疹顺序与规律均有差异。某些传染病即以疹的特点而命名,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斑疹伤寒;有些可为确诊的依据,如伤塞的玫瑰疹、猩红热的红斑疹;有些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有的为某些皮肤病本身的重要症状。故详细了解各种皮疹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皮疹

皮疹

皮肤与粘膜上可以看到(或触知)的病变称为皮疹。皮疹是皮肤病的基本改变。亦常为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的线索。可分为原发疹及继发疹。原发疹是皮肤病理过程中直接发生的初期表现,如斑疹、丘疹、水疱、大疱、脓疱、结节、风团及囊肿。继发疹是由原发疹演变而成,或由治疗及机械损伤(如搔抓)所引起,如鳞屑、痂、糜烂、溃疡、瘢痕、皲裂、硬化、萎缩及苔藓样变。原发疹及继发疹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脓疱是原发疹,也可由丘疹或水疱继发而成。临床类型 有如下类型。
斑疹 是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不高出也不凹陷,可以看见但摸不到。按发病原理可分为红斑、出血斑及色素斑三种:
(1) 红斑: 由于刺激或炎症使皮肤血管充血或毛细血管扩张所致。由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者呈鲜红色,加压后退色或部分退色,常呈网状或线状。由充血引起者呈红色,加压后退色,压力除去后又恢复红色。红斑的大小、形状不一,可为点状、豆状、斑、或融合成片。发生于皱折部位时,如腹股沟和腋窝以及乳房下者,称擦烂红斑,因机械摩擦,遇热及出汗所致。由各种热刺激引起者称热激红斑。由日光暴晒引起者称日晒红斑。
猩红热样红斑多由药物变态反应引起,与猩红热的鉴别是不伴或仅有较轻的全身症状,有轻度瘙痒,并无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及扁桃体红肿。麻疹样红斑也多由药物引起,与麻疹的鉴别是无麻疹粘膜斑(Koplik斑)、结膜不充血,无流泪、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状。
(2) 出血斑: 是因血管变性或血管周围组织变性萎缩,致红细胞从血管内溢出到皮肤及(或)粘膜内引起。初为鲜红色,后变紫红色、黄褐色,加压时不退色。出血斑在2mm以内者称瘀点; 3~5mm者称紫癜; >5mm者称瘀斑;呈线状或长条形者称瘀线;出血较多而成扁平瘤状隆起时,称血肿或瘀血肿。
(3) 色素斑: 是皮肤中色素量增多或减少所形成。前者称色素沉着,后者称色素脱失。黑色素沉着于表皮时呈黑色或褐色,黑色素沉着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时呈蓝色、污色或灰色;胆色素沉着时呈黄色;含铁血黄素沉着时呈红褐色; 还原血黄素沉着时呈蓝色; 脂色素沉着时呈黄色;各种化学物沉着或纹身时呈各种颜色。
丘疹 为限局性隆起皮面的实质性损害,直径<1cm,可以看见,也可摸到。丘疹是由于代谢产物沉积、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表皮或真皮细胞增殖而成。
丘疹可为单个、数个或很多,可分散或群集; 可伴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无症状。丘疹可由斑疹转化而来,界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隆起者称斑丘疹。丘疹可发展成为水疱、脓疱或糜烂,也可完全吸收而消失。在丘疹上又发生水疱或脓疱者,分别称为丘疱疹或丘疹脓疱。一些丘疹或结节互相融合而形成斑块。
结节 是炎症浸润、代谢产物积聚或组织增生的实质性损害,其位置比丘疹深,常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高出皮面者可观察到,不高出者可触到。结节的颜色、形态依其性质而异。有的结节可坏死,形成溃疡而遗留瘢痕。有的可完全吸收而不留瘢痕。
风团 是皮肤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血浆渗出血管外,引起暂时的局限性扁平隆起的水肿,忽起忽消,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伴剧烈瘙痒。开始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以后血浆渗出,压迫血管,特别在渗出的中心部位,此时风团高出皮肤表面,中心变白或淡红色,周围残留红晕。风团大多由变态反应引起,称荨麻疹;在松弛的皮肤或粘膜如唇部出现大片风团时,称血管神经性水肿。用钝物划皮肤后出现线状风团时,称皮肤划痕症。扣打色素性荨麻疹病人的红色或棕色斑也可产生风团。水疱与大疱 是含液体空腔的局限性高起损害。其直径<1cm者称水疱,>1cm者称大疱。发病原理是:
❶细胞间水肿,如湿疹皮炎的水疱;
❷表皮细胞变性,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天疱疮的水疱;
❸汗潴留,如白痱及热痱。疱内含有清澈或混浊的浆液,也可为血液,其颜色依疱内含的液体性质而异。
水疱可与原发疹,也可由丘疹演变而成。浅在性水疱的疱壁薄而易破,破后成糜烂,表面缀以点滴液体,干后成痂皮。在掌跖部的水疱较深在,其疱壁也较厚不易破,疱液自行吸收,疱壁变成鳞屑而脱落,愈后不留瘢痕。水疱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及大疱继发感染后、或由病毒引起的水疱,都可变成脓疱。
脓疱 是局限性高出皮面含脓液的皮疹,可呈圆形、球形、圆锥形或中央有脐窝。大小不一。颜色可为黄色或绿黄色。
脓疱是因化脓感染、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脓疱型银屑病、连续性肢端皮炎、疱疹样脓皮病、角层下脓皮病及药物反应等)等引起。脓疱可为原发疹,也可继发于水疱或丘疹。病程中可干燥成痂,或破溃成糜烂。脓疱依其发生部位可分为: 脓疱疮,位于表皮,愈后无瘢痕;臁疮,位于表皮至真皮内,愈后有瘢痕;毛囊炎,位于毛囊口,有深、浅两种,深者愈后有瘢痕,浅者无瘢痕。
囊肿 是含液体或半固体物质(液体、细胞及细胞产物)的囊状损害,触之有囊样感。可高出皮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见者为皮样囊肿,位于真皮下,其壁由表皮组成,囊内含角质物质;另一为皮脂囊肿,囊壁由上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无定形的奶酪样稠粘物质。
鳞屑 是脱落或将脱落的表皮角质层。正常表皮每3~4周更换一次,其最后产物表皮角质层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脱落,不易看到。在病理状态时,由于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水疱干涸等,才有明显看到的鳞屑。鳞屑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并有多种形状,如在单纯糠疹中可呈粃糠状,在银屑病中可呈叠瓦状和板层状,少数呈蛎壳状,在剥脱性皮炎及猩红热时可呈大片状。鳞屑可为干燥性或油腻性。有的鳞屑由角化不全引起,松弛地附在病变表面;有的则紧贴于皮肤上,不易剥脱。
是创面上浆液、脓液、血、脱落的表皮碎屑、细菌、真菌及灰尘等凝集、干燥而成的片状物。由血清形成的痂呈黄色,由脓液形成的呈绿色或黄绿色,由血液形成的痂呈棕色或暗红色。痂可薄、细而易碎,也可厚而粘连。糜烂 是水疱、大疱及浅脓疱的顶部或丘疹、斑丘疹及结节的表皮损破,露出潮湿面,有渗液,其基底为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颜色鲜红,为圆形或椭圆形,视原发疹的形态而定,愈后不留瘢痕。
溃疡 皮肤缺损或破坏达真皮或真皮以下组织,所出现的凹坑称为溃疡(见《溃疡》条)。
瘢痕 也称疤痕。溃疡愈合后,新生的结缔组织和表皮代替了失去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称为瘢痕。可分为增生性瘢痕和萎缩性瘢痕两种。前者较硬而隆起,表面红色,后者表皮薄而柔软、光滑。瘢痕表面有光泽,缺少正常皮肤纹理,无弹性,所属汗腺,皮脂腺及毛发减少或消失。
萎缩 是皮肤退行性病变,可分真皮萎缩及表皮萎缩两种,有时两者同时存在。
真皮萎缩是乳头层及网状层结缔组织减少,皮肤凹陷,但皮肤表面纹理尚正常。真皮萎缩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外伤、炎症或注射胰岛素后等。
表皮萎缩时表皮细胞减少,表皮变薄、光滑,比较透明。由外伤或炎症引起者,皮肤纹理消失;老年皮肤萎缩时,皮肤纹理可正常,但有轻度起皱,较透明,可见其下的血管。
硬化 是限局或弥漫的皮肤变硬,因表面皮肤可无改变,触诊比视诊更易察觉。硬化由真皮或皮下水肿、细胞浸润或胶原增生引起。
皲裂 又称裂隙,是皮肤的线状裂口,常发生于手掌、足跟、口角及肛周,主要由皮肤炎症、皮肤干燥或角质层增厚,致皮肤弹性减低或消失,再加上外力而引起,可累及表皮、也可累及真皮,引起疼痛,甚至出血。
苔癣样变 也称苔癣化。是角朊细胞及角质层增殖和真皮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的斑块状结构,表现为皮沟加深,皮嵴增高,形成多角形扁平丘疹、群集成片,象皮革或树皮状; 皮肤逐渐变厚,常伴有轻度色素沉着和少量细碎鳞屑。苔癣样变系由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长期搔抓、摩擦等引起。
诊断步骤 须注意下列几方面。
问诊 了解皮疹发生时间,有无瘙痒性发展经过,诊断与治疗及治疗效果等。还须查明过敏病史,药物治疗史,发疹期与药物疗程或发热期的关系,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接触史,化学物品接触史,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败血性感染等病史。
体格检查 注意有无发热、黄疸、贫血、出血、肝脾与淋巴结肿大及关节肿痛等。皮疹检查时,室温要适宜,光线要明亮。检查头癣、花斑癣及白癜风时需用伍德光,有时要用放大镜观察皮疹的细微结构。用触诊法检查皮疹的硬度、深度、波动感、温度、压痛、粘连及感觉障碍。应检查全身皮肤,要注意:
❶皮疹的类型,是原发疹或继发疹,是一种或多种类型同时存在。
❷大小。
❸数目: 单个,少数或多个。
❹颜色: 正常皮色,红、黄、紫、黑、蓝、白、古铜色、玫瑰色等。
❺形状: 圆形、椭形、蝶形、环状、线状、弧状、网状、不规则状。
❻部位: 暴露部位、遮盖部位、伸侧、屈侧、外侧、内侧、皱褶部、皮脂旺盛部、有毛或无毛部。
❼边缘及界限: 清楚、模糊、整齐、隆起,潜行性及不规则。
❽表面: 光滑、粗糙、扁平、隆起、中央脐窝、乳头状、花菜状、半球状及圆锥形。
❾基底: 宽阔、狭窄、蒂状。
❿内容: 清澈、浑浊、血液、浆液、脓液、皮脂。(11)硬度: 坚实、软、有弹性、波动感。(12)与皮面的关系: 凸起、凹下,与皮面齐平。(13)分布与排列: 单侧、对称或不对称、限局性、播散性、全身性、散在或密集、带状、环状、不规则、沿神经分布、沿血管分布、沿体节分布。(14)有无痒感或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 作血常规、血沉、嗜酸粒细胞计数。有指征时作血培养、粪便或咽涂拭物病毒分离、有关的血清凝集反应、梅毒血清反应、狼疮细胞检查、抗核抗体滴度测定等。在败血性感染时,脓疱液中可检出致病菌。疑为血液病时,作骨髓象、凝血机理、淋巴结活检等检查。
伴有皮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颇多,诊断上须注意下列情况:
(1) 皮疹出现的次序与分布: 水痘先在躯干出疹,逐渐延及面部,最后到达四肢,呈向心分布,躯干最多,上臂大腿较前臂小腿为多,手足最少。
猩红热,麻疹,风疹及传染性红斑都由上向下出疹。猩红热由耳后、颈部、胸上部,继而迅速蔓延全身,但口周苍白无疹。麻疹先由耳后、发际出疹,2~3天遍布全身。风疹先出现于面、颈迅速向下,1~2天满布全身。传染性红斑先在面部出疹,1~2天延到四肢及躯干,对称分布。斑疹伤寒先在胸上部、腋窝、肩部及上臂两侧出疹,24小时内迅速延至颈、背、腹及四肢等处,但面部通常无疹。恙虫病皮疹多见于胸、背、腹及四肢,面部很少,掌及跖无疹,为向心性分布。幼儿急疹由颈及躯干开始,后扩展到面及四肢。菌血症的瘀点多见于躯干、四肢、结膜及口腔。伤寒的玫瑰疹分批出现于胸、腹部,也可见于背部,少见于四肢,每批约3~4日消退。梅毒的玫瑰疹多在躯干前面、侧面出现,也可见于上肢,广泛稠密,对称分布。药疹呈多式多样,除固定性药疹外,均为对称分布及全身性,可伴有粘膜损害。
(2) 皮疹的特点及有助于诊断的体征: 猎红热有杨莓舌及扁桃体炎。麻疹有颊麻疹粘膜斑。风疹及幼儿急疹有耳后和枕后淋巴结肿大。传染性红斑有“挨了巴掌”样的面颊。水痘皮疹为多形性,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头皮和粘膜均有疹。伤寒有脾肿大。脑膜炎菌血症有脑膜刺激征。恙虫病有焦痂及溃疡。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多为蝶形红斑,位于鼻梁和双颊,常伴关节痛及疲倦、发热。皮肌炎的皮疹多为浅紫色水肿性红斑,多先在眼睑,然后在颊及其他部位出现,常伴肌痛及肌无力。
(3) 急性发疹性发热疾病的潜伏期与发疹期: 急性发疹性发热疾病的潜伏期与发疹期,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意义(见表)。
(4) 患病季节: 有些发疹性发热疾病在一定季节出现,有些则任何季节均可出现。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斑疹伤寒(虱传)发生于冬末春初。肠道病毒感染、登革热、恙虫病、斑疹伤寒(鼠型)、伤寒多发生于夏季及秋季。猩红热、传染性红斑及多形红斑多在春季及秋季发病。药疹、梅毒、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血清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植物性皮炎、变应性血管炎、毒性表皮松解症、播散性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淋病菌血症等无季节性。

急性发热伴发皮疹疾病的潜伏期及发疹期

病 名潜 伏 期发 疹 期
猩红热
麻疹
风疹
传染性红斑
幼儿急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肠道病毒感染
水痘
登革热
斑疹伤寒(虱传)
斑疹伤寒(鼠型)
洛矶山热
恙虫病
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药疹
2~5天
7~14天
12~21天
4~16天
10~15天
4~14天
3~6天
14~21天
4~10天
8~14天
6~14天
3~6天
4~20天
4~20天
2~10天
服药后6~10天
发热后24小时
发热后3~4天
发热后24小时
发热、皮疹同时出现
发热2~5天将退热时出现
发热后4~10天
发热后1~2天
发热后1~2天
发热后5~6天
发热后4~6天
发热后2~5天
发热后4~5天
发热后4~6天
发热后6~10天
在菌血症期
第一次服药后6~10天,以后服药可立即出现
☚ 瘙痒   皮肤色素沉着与色素脱失 ☛
皮疹

皮疹erythra

皮肤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药物(如水杨酸类、磺胺等)的过敏反应或搔抓时。其出现的规律和形态有一定的特异性。常见的有斑疹(红斑、紫癜)、玫瑰疹、丘疹、斑丘疹和血疱疹等。

☚ 皮肤脱屑   斑丘疹 ☛
000013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