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皋芦【同义】总目录 皋芦瓜芦皋芦gaolu常绿、大叶乔木之一。其芽叶经加工后可以作为饮料, 味浓较苦, 药用可治积热、消胀、久泻或心脾不适等症。皋芦又称瓜芦、高芦、物芦、过芦、洛芦、果洛、哥洛、苦、苦丁等, 在中国有关的古茶书中都有记载, 最早见于东汉 (公元前25~26年) 《桐君录》“南方有瓜芦木”的记载, 其后至19世纪50年代的两千年左右, 有关史料上所指基本上是同一植物, 只是各地方言不同而有不同称谓, 近代日本有关文献中除称瓜芦、皋芦、苦茶外, 还有唐茶、南茶、山茶、龟甲茶之称。 皋芦在植物学上的地位论述不一, 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皋芦非茶树 认为皋芦不是山茶科植物, 只在形态特征上与茶相似, 是茶叶的一种加强剂或代用品。《隋书·经籍志》引述《桐君录》载:“南方有瓜芦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茶饮, 亦通宵不眠……。”南北朝时, 沈怀远的《南越志》,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唐代陆羽的《茶经》, 宋代吴淑的《茶赋》, 明代罗廪的《茶解》等所记与《桐君录》基本相似。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中国著名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载:“皋芦,叶状如茗, 而大如掌, 按碎最苦, 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他指出苦即皋芦。清代吴震方的《岭南杂记》等,亦有同样论述。这些记载阐明:皋芦又名瓜芦、苦䔲或苦丁,主产广东、广西一带,类似茗而非茶树, 只是一种代用茶。1983年湖南农学院陈兴琰等的考证, 认定中国古茶书中所指的皋芦茶或苦䔲茶, 并非山茶科植物,而是冬青科的大叶冬青。其学名有两种: Ilex Latifolia Thunb或 Ilex ma-crophylla BL。形态特征为常绿大乔木,高达20余米,胸径60厘米, 小枝有纵裂纹。叶革质, 矩形或卵状短形, 长8~17厘米, 宽4.5~7.5厘米, 两面无毛, 上面有光泽; 叶柄粗短, 长15~20毫米。雌雄异株, 果球形,红褐色。儿茶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极低。 皋芦是茶树 一些中国古籍及中外植物学和茶叶方面的学者认为:皋芦是山茶科植物,是茶树的中国大叶变种。《太平御览记》引南北朝时沈怀远《南越志》中有:“茗,苦涩, 亦谓之过罗。”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引《广州记》载:“新平县出皋芦, 茗之别名矣。”唐代虞世南《北堂书抄》引裘渊《南海记》中:“酉平县出皋芦, 茗之别名, 叶大而涩, 南人也为饮。”这些古书都指明皋芦是茶的一种名称。1852年德国植物学家薛包特把皋芦作为茶的一个变种, 并定名为Thea sinensis,var.macrophylla Siebold, 叶大呈椭圆形, 叶长比叶宽大三倍, 很少栽培, 野生于中国南部。1919年荷兰植物学家司徒将皋芦的学名定为Camelia theifera,var.macrophylla Sicb, 乔木, 树高5米, 叶长13~14厘米, 叶宽5~6厘米, 叶脉8对, 叶尖微凸, 产于中国湖北、四川、云南。《中国植物学大辞典》 (1938年第六版第1118~1119页皋芦条) 载:“皋芦—Theasinensis (L), var. macrophylla Sieb, 山茶科山茶属, 生于山地, 常绿灌木, 全体与茶相似,惟茎较粗,叶亦肥大而厚。秋末叶腋生花, 比茶花亦稍大,白色。此植物为茶之一种。”日本北村四郎(1950)根据国际命名法, 又把皋芦的学名定为Camellia Sinensis, (L),var. macrophylla (Sieb.) Kitamura浙江农业大学庄晚芳等(1981)《论茶树变种分类》中, 也将皋芦作为茶树的一个变种;(又称苦茶变种)并定名为 Camelliasinensis (L), var. macrophylla 或var. kulusis,其形态特征是乔木或小乔木, 树高3~6米, 也有高约10余米的,叶大, 侧脉10对左右, 叶尖特长, 叶面平滑,芽叶带紫色, 栅状组织一层, 花大、结果少、多酚类、咖啡碱含量特高, 氨基酸含量低, 茶味极苦, 分布于湘南、桂北、川南及赣南一些地区, 以江华苦茶, 临桂大叶茶为代表。 皋芦gǎo lú《本草纲目》果部第32卷皋芦(7)。药名。 【性味】苦,平,无毒。 【功用主治】止渴明目除烦,消痰利水,通小肠。治淋,头痛烦热,清上膈,利咽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