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月诗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1923年,徐志摩与友人将两周一次的聚餐会,改为俱乐部性质的新月社,成员有作家、政界和金融界人士等。 “新月”二字出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1926年4月到6月,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等人编辑北平《晨报》副刊《诗镌》,撰稿人有刘梦苇,于赓虞,蹇先艾等,共出刊11期。他们倡导新格律诗,探讨新诗的音节与格律。1927年,徐志摩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邵洵美、张禹九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8月,徐志摩等人又创办综合性的《新月》月刊,该刊也发表新诗。1931年1月,徐志摩、邵洵美、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共出4期。同年9月,陈梦家编辑的《新月诗选》出版。他从《晨报诗镌》、《新月》、《诗刊》,以及《死水》、《志摩的诗》等专集中,选录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朱湘、孙大雨、陈梦家、邵洵美、方令孺、林徽音、方玮德、卞之琳、沈从文、刘梦苇、朱大枬、杨子惠、梁镇、俞大纲、沈祖牟等18位诗人的诗作80首,反映出他们共同的思想和艺术倾向。后人称这些诗人为新月诗派,并以《新月》月刊的创刊为标志,将新月诗派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的新月诗派,对随口曲式的自由诗不满,反对没有遮拦地放纵思想情感,主张文艺创作要有节制。他们探索适于表现精神的“象样的诗式”,以“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构造适当的躯壳”为自己的责任(徐志摩《诗刊弁言》)。他们与“五四”时期废除诗律的呼声相反,认为格律对于创作不是一种束缚,而是表现的利器。他们要求“创格”,去发现新格式和新音节,提倡新诗的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里提出:诗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们放弃了旧诗格律,努力输入和试验西洋律诗,较多地受到了英国浪漫派诗歌的影响。他们尝试的格律诗,大都有韵,讲究词藻,形式整饬,被人称做是方块诗或豆腐干体。诗歌题材比较广泛,也不乏爱国精神和民主精神的作品。他们强调诗歌艺术,对初期的新诗存在的浅露粗疏的弊病作了一定的矫正。但是,新月诗派对于诗歌形式的过分追求,产生了形式主义的流弊。徐志摩在《诗刊放假》里谈到,他们已经发现了标榜“格律”的可怕的流弊: “谁都会运用白话,谁都会切豆腐似的切齐字句,谁都能似是而非的安排音节——但是诗,它连影儿都还没有跟你见面!”新月诗派的后期,形式主义的流弊更为严重,艺术上的精雕细琢,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无力。他们标榜“健康”与“尊严”,主张文学要表现“人性”,与当时正在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对抗。三十年代初,“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成立后,对新月诗派进行了尖锐地批评,从此该派的影响日趋衰落。1933年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诗派的活动即告停止。其中的有些成员以及受到该派影响的一些诗人,后来在严酷的民族战争环境里转变了诗风。 ☚ 湖畔诗社 绿波社 ☛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石灵作。初载于1937年1月1日《文学》第8卷第1号。这是一篇站在新月派之外,对新月诗派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评论。文章首先考察了新月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来龙去脉,指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刊》就是新月诗派的前身,而其得名在《新月》月刊。新月诗派的共同倾向,是新诗的规律化。“五四”时代新诗重在打破束缚,自由创造。而有意识的规律运动,一直到新月派才算正式开始。究其动机,一是对自由诗的反动,二是他们认为新诗需要新的规律。于是他们走了学习西洋诗的道路。文章举例论证了新月派受西洋诗的两点影响:一是字句组织上,“字法,句法,章法,无往而不欧化”;二是韵律上,如音数的限定、韵脚的创格等等。文章认为新月派的主要贡献是在形式方面。其形式上的特色,一是工具的刷新,二是技巧的刷新。但新月派在提倡规律过程中,也招致了形式主义的恶果:规律至上和内容贫乏。究其弊端,在于他们把音数限得太死,不以节拍为单位而以音数为单位。文章对新月派代表诗人作了评价。并指出后期的新月派诗人,都已感到该派本身的缺点,都在努力寻找新出路。 ☚ 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 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 ☛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为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很有影响的艺术流派。新月诗派的名字来自“新月社”,“新月”二字套用于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1925年之前,“新月社” 一直是以从事戏剧活动为主的文学团体。1926年以后,才逐渐形成新月诗派,对新诗的形式美和格律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与实践。新月诗派按其活动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前一阶段是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诗镌”由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等人主办,当时在“诗镌”上经常发表作品的有朱湘、朱大枬、孙大雨、杨世恩等等。前期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徐志摩、闻一多等,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发表在《晨报副刊·诗镌》上的新诗论文《诗的格律》,是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奠基之作。1928年3月,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创办了《新月》月刊,为新月诗派的诗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发表作品的园地,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诗人。1931年1月20日,新月诗派的诗人又在上海创办了《诗刊》,同年9月,由陈梦家编选了《新月诗选》,其中精选了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孙大雨、朱湘、邵洵美、方令孺、林徽音、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的新诗作品,诗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基本阵容与创作成果。新月诗派的后一阶段,以陈梦家和方玮德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他俩也是新月诗派后一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一阶段的新月诗派深受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和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主张个性表现,崇拜自然,注重灵感,追求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在理论上提出了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在创作实践上,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新月派 新民剧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