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12月在北京形成的文学团体。最初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等。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镌》,撰稿人多为新月社成员。1927年春,原新月社成员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正式开始文学活动。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罗隆基、梁实秋、叶公超、潘光旦、储安平、闻一多、邵洵美等。出版“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该社主要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政治思想并不一致,既有反封建军阀的进步倾向,又有反共反苏、反对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在文学方面,早期曾积极倡导现代格律诗运动,对推动白话新诗的发展有其历史的贡献。1928年后,因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否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曾遭到鲁迅等进步作家的批判。1933年6月,《新月》杂志停刊,该社便宣告解散。 ☚ 弥洒社 语丝社 ☛ 新月社 434 新月社现代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胡适、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罗隆基等为其主要成员。该社取名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集《新月集》。因为其中多数成员创办过《现代评论》杂志,故又有“现代评论派”之称。该社曾于1926年借北京《晨报副刊》出过《诗刊》和《戏刊》,对新诗和戏剧发展有过一定的贡献。1927年后多数成员南下到上海,创办新月书店,还于1928年创办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杂志《新月》。该社在政治上宣扬英美式的 “自由”和 “民主”,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在文艺上主张“艺术至上”和 “天才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初时,他们依附北洋军阀,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则转而倾向于国民党,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社团。 ☚ 创造社 语丝社 ☛ 新月社 新月社xinyue she现代文学社团。1923年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早期成员很复杂,既有文人、教授、学生,也有政客、银行家、交际花等,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该社没有严密的组织,活动方式自由灵活,以举办文艺沙龙为主。1925年10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1927年春新月社同人在上海开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他们又在上海创办了《新月》月刊。这时,新月社还接纳了一批新成员,他们大多是诗人,这样,一个以徐志摩、闻一多为核心的“新月诗派”正式形成。 新月社成立之初,并没有鲜明地提出他们的文学主张,但是从其成员发表的文章来看,“艺术至上”可视作他们的基本美学追求。他们认为:“艺术虽不是为人生的,人生却正是为艺术的”,他们攻击“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他们企图建立一种“纯粹的艺术”,这些文学见解的唯美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新月社后期的文学思想更走向保守、消极。1928年,徐志摩和梁实秋在《新月》创刊号上撰文,提出“健康”与“尊严”作为他们创作的两大原则,攻击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接着,梁实秋还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文学的阶级性》等文章,声称文艺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永恒”、“普遍”的人性,反对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一定的阶级性。鲁迅和创造社作家对新月社上述文学主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不过,新月诗人在“新格律”方面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对于纠正“五四”以来新诗发展中出现的散文化流弊,是有较大贡献的。“新格诗”最积极的理论倡导者是闻一多,他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原则,即: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音节的和谐);绘画美(词藻的色彩),这个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新月社成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它们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抒写爱国情思、揭露黑暗现实、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作品(如闻一多的《太阳吟》、《忆菊》,徐志摩收在《志摩的诗》集中的早期诗作);也有脱离社会现实,抒写悲观低徊、苍白无力的情绪,甚至表现出错误思想倾向的作品(如徐志摩的收集在《猛虎集》、《云游》集里的后期诗作)。 但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新月诗人,刻意追求诗歌艺术形式的完美,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他们的作品诗行排列或整齐匀称,或参差错落,视觉美的效果强烈;他们的作品句式整饬而多变,长短相间,顿数不一,节奏感很强,加上诗句用韵频繁,很富有音乐性;他们的作品注意选用浓淡明暗不同的词汇来表现怨喜哀乐的不同思想情感,色彩鲜明繁复。 1931年9月,新月诗人后起之秀陈梦家精选新月诗人18家的80首诗作,编成《新月诗选》出版。同年11月,新月诗派主将徐志摩乘飞机失事去世。1933年《新月》月刊停办,新月社无形中离散。 ☚ 语丝社 太阳社 ☛ 新月社新文学团体。由胡适、梁实秋、陈源、徐志摩等人发起,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多留学英美,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很大。艺术观上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在诗歌理论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办刊物《新月》等。 新月社 新月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文学社团。1923年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在北京,1924年夏成立,是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团体。其代表人物是徐志摩,成员有胡适、陈源、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等。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撰稿人主要是新月社成员。从此开始形成新月诗派。其中著名的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朱湘、刘梦苇等人。1927年,胡适、徐志摩、余立沅等人筹办了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成员的创作状况比较复杂,就象其成员组成一样,大家思想殊异。前期的作品不少具有唯美主义色彩,作者多系英美的留学生。闻一多等人的作品具有忧国忧民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而像沈从文、凌叔华的小说,饶孟侃、方令孺、卞之琳等人的诗歌则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更注重艺术技巧和风格的追求。这部分作者占据多数。徐志摩有一些诗作流露出对资产阶级幻想破灭之后的迷惘心境和恐惧革命的心理,而在他另一些作品中又表现出爱国主义感情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新月派的大量活动和创作,对于新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他们还介绍了许多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和西方现代诗人。 ☚ 语丝社 沉钟社 ☛ 新月社 新月社新月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 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 《新月集》 而起的。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 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 《晨报副刊》,办 《诗镌》、《剧刊》。撰稿人多数为新月社成员,或主要是新月社成员。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 《新月》 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而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循美等人。除 《新月》 月刊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 “现代文化丛书” 及 《诗刊》、《新月诗选》等。 1931年11月,新月社的发起人和骨干徐志摩机坠身亡,该社活动日衰。1933年6月,《新月》 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后停刊,书店为商务印馆接收,新月社便告解散。新月社俱乐部时期,成员复杂,思想殊异,有时候能表现一定的反对封建军阀的进步倾向,如 《晨报·诗镌》 就出过 “纪念三·一八” 专刊,但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右翼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倾向。他们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晨报副刊》 上曾进行 “苏俄仇友” 问题和 “党化教育问题” 的讨论,发表了反对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政治论文。《新月》月刊创办以后,他们发表文章否定共产主义学说,反对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甚至表示 “希望国民党剿共及早成功”,把共产党和国民党视为 “一丘之貉”。(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同时,在 《新月》 杂志上开展关于 “人权与约法问题” 的讨论,批评国民党的 “一党独裁” 要求取消对言论自由的压迫。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的团体,其主要活动影响却在文艺方面。 在文艺思想和文艺运动中,新月社有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北京新月社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如徐志摩开始还表现爱国主义感情和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 在五卅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 惨案中,徐志摩、陈西滢等现代评论社成员态度比较复杂,一面有诗作谴责军阀的罪行,一面发表杂文指责革命群众运动及其 “领袖”,因而引起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文艺阵营的批评。1928年到1929年,新月社文艺理论家梁实秋,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使新月社成为与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相对抗的资产阶级文艺的重要代表,因此而受到鲁迅、冯乃超等人的批判。新月社的文艺创作状况比较复杂。前期,在 《晨报诗镌》上,闻一多发表了 《文艺与爱国——纪念三·一八》、《死水》 等文章和诗作,表现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精神。《新月》月刊又发表了闻一多的传记文学 《杜甫》,陈楚淮的独幕剧 《药》 等,具有忧国忧民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然而,多数文学作品缺少深厚的社会内容,而更注意艺术技巧和风格的追求。如沈从文、凌叔华的小说,饶孟侃、方令孺、卞之琳等人的诗歌。徐志摩在 《新月》 月刊发表的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秋虫》、《西窗》 流露出资产阶级幻想破灭之后的迷惘心境和恐惧革命风暴的心理。 新月社诗人们努力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 “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努力追求诗歌 “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徐志摩《诗刊弁言》)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术的探求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带了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新月社于1926年推行 “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并在《晨报副刊》 上开辟 《剧刊》 月刊,汇编了 《国剧运动》 一书,主动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新月社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曼斯菲尔、易卜生、奥尼尔、波德菜尔、魏尔兰、勃莱克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他们的这些艺术活动,介绍及创作实践,对于新文学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是他们的一些成员艺术思想上所表现的 “为艺术而艺术” 的倾向和创作中庸俗颓废的气息,也对当时的文艺运动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 中外文学艺术团体 语丝社 ☛ 00006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