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皂角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皂角刺
皂角刺  zàojiǎicì

亦稱“天丁”、“皂莢刺”。豆科植物皂莢的棘刺。主刺圓錐形,長二至五寸,表面棕紫色。質堅硬,難折斷。主治癰腫,瘡毒,癘風,癬瘡。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木部·皂莢》:“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皂角刺一二斤……”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皂莢》:“刺,一名天丁。”清·吳儀洛《本草從新·喬木部·皂莢刺》:“搜風殺蟲,其鋒鋭直達病所。”

皂角刺

皂角刺

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又名天丁、皂荚刺、皂刺、皂角针、皂针。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主产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湖北等地。辛,温。入肝、肺、胃经。搜风,活血,消肿透脓,杀虫。
❶治痈疽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急性扁桃体炎,产后缺乳,胎衣不下,麻风。煎服:6~9g。
❷醋熬嫩刺,取汁,涂癣疮。孕妇忌服。本品含黄酮类、酚类、皂苷。

皂角刺zào jiǎo cì

《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皂荚(19)。药名。
【基原】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rsis Lam.的棘刺。
【别名】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本草纲目》),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性味】辛温。
❶《本草纲目》:“辛,温,无毒。”
❷《医林纂要》:“辛咸,温。”
❸《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❶《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❷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❸《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❹《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❺《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❻《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❼《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皂角刺zàojiǎocì

中药名。出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别名皂刺、皂针。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棘刺。主产于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湖北等地。辛, 温。入肝、胃经。消肿活血排脓,搜风杀虫。治痈疽肿毒, 急性扁桃体炎、麻风, 煎服: 3 ~9克。醋熬嫩刺取汁, 涂癣疮。孕妇忌服。本品含黄酮类、酚类、皂苷。

皂角刺

皂角刺

皂角刺,又名皂荚刺、皂角针、天丁。始载于《本草图经》。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棘刺。主产于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湖北等省。
本品味辛,性温。功能消肿排脓,搜风,杀虫。主治痈疽、疮毒、疠风、癣疮等证。其性长于攻坚。凡痈疽脓未成者能消散,脓成不溃者能溃破。常与穿山甲同用,可增强消肿溃坚之功。如配当归尾、赤芍、银花、甘草等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之品,以治热毒痈肿,乳痈肿胀等证,方如仙方活命饮。若气血不足,脓成难溃者,可配益气养血之黄芪、当归以扶正托毒,方如透脓散。本品搜风,杀虫,功同皂荚。可治疗疠风、癣疮等疾。古方治疠风,用皂荚刺烧灰为末,大黄煎汤调服,方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二圣散。《本草汇言》记载: 本品用于疠风、风癣、瘙痒风屑等证,与苦参同用,效力更好。若用于癣疮,则可用米醋浓煎,取液外涂。此外,用本品烧灰,入朴硝或冰片少许,掺于舌下,治小儿重舌,也有消散的作用。煎服,3~10g。
实验研究: 皂角刺含皂甙。又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灌胃对小鼠肉瘤-180有轻度抑制作用。

☚ 草血竭   叶上珠 ☛
000026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