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虎观会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召开的讲议五经同异的御前会议。针对宣帝以来,儒家经学内部派别日多,章句解释烦杂的状况,章帝建初四年(79),“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宦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后汉书·章帝纪》)。会议达一月之久。在“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政治伦理原则基础上,将儒家经学各派统一起来。会议形成的文献《白虎奏议》已亡佚,会后班固奉命整理讲议记录,撰写成《白虎通义》一书。 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时期,研究儒家学说的今古文学派由于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一,章句歧异。为了进一步确立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章帝建初四年(79年),接受议郎杨终奏议,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此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由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又称《白虎通德论》),作为官方钦定经典公之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使封建纲常伦理化、系统化,同时又将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与谶纬迷信等与儒家学说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白虎观会议汉代文化事件。东汉建初四年(79),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在京师洛阳汉宫白虎观,召开了一次讨论经义的会议,制定中央政府对经义的统一解释,故称白虎观会议。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至章帝时已有二百年,其间经学得到充分发展,但“章句之徒,破坏大体”,陷入烦言碎辞,“一经说至百余万言”,使读经者终生难通一经。这种状况妨碍着经学发挥统治思想的作用。同时今古文经学内部以及正统经学与谶纬之学之间矛盾重重,派别纷争不可收拾。为此,章帝接受杨终等人的建议,诏令李育、魏应、杨终、淳于恭、丁鸿、楼望、张酺、成封、鲁恭、桓郁、召驯、班固、贾逵等数十人赴会,就经义反复议论,由章帝亲自裁决。会后,班固奉命将会议记录整理成书,史称《白虎通》,或称为《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此书以君臣父子之义为主题,依据今文经学,吸取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的一些观点,把经义解说统一起来,成为一部简明扼要的经学法典。 白虎观会议东汉初,古今文学家对谶纬学的态度十分矛盾。汉章帝建初四年(79), 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北宫的白虎观讨论儒学经籍的同异,连月方罢。章帝亲自作出裁决,并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 (亦称《白虎通德论》),作为官方典籍公布。通过这次会议,东汉统治者更加尊崇儒学,加强对人民的封建思想统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