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 白虎汤清代名医传说。见清梁章钜撰《浪迹丛谈》卷八。相传叶天士老母病热而脉伏甚似寒证,天士审证立方,其难其慎,中夜独步中庭,搔首自言曰:“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其邻叟亦行医者,窃闻之。次日到门献技,用白虎汤一剂而愈,其名顿起,而不知其即出于天士也。 ☚ 待客趣对 激怒痘发 ☛ 白虎汤清热剂之一。出自《伤寒论》。知母45克、石膏250克、甘草15克、粳米45克。石膏打碎先煎, 再投其余3味, 煎至米熟即成, 去渣,候温灌服。马、牛300~500克, 猪、羊100~150克。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证。证见发热、口干、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者适用。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肺胃而除烦热, 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燥,为辅药; 石膏配知母清热除烦之力尤强,甘草、粳米益胃扶津, 使大寒之剂不损伤脾胃, 为佐使药。诸药相合, 发挥清热生津的功用。 本方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在治疗某些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脑炎、肺炎等病的高热期, 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方加人参, 名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治伤寒表证已解, 热盛于里, 气津两伤, 口干、汗多、脉浮大无力者。本方加玄参、犀角, 名化斑汤(《温病条辨》), 清热解毒, 滋阴凉血, 主治温病发斑。 白虎汤《伤寒论》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水煎至米熟,去渣,分三次服。功能清热生津。治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症见高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现代也用于乙型脑炎有气分实热证者。方中石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为君药; 知母清热养阴,为臣药; 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使大寒之剂而无损伤脾胃之虑,共为佐使。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显著退热作用。并能提高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小鼠的存活率。 白虎汤white tiger decoction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组成的汤剂。功效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经证及气分实热证。症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象洪大。白虎汤加减,可用于治疗乙型脑炎、中暑、肺炎等热性病。 白虎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为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 【主要功效】 清热生津。 【适应病证】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今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临床验证】 1.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白虎汤为主方,治疗乙脑,可使其主要症状迅速好转,多数患者在服药后1~2天消失,体温一般在服药后第1日即开始显著下降(《中医杂志》1987,4:43)。2. 流行性出血热:以本方适当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7例。结果:34例越过低血压期和少尿期直接进入多尿期;13例见轻微低血压期和少尿期症状后,安全进入多尿期,从发病到多尿期时间为4~8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2:19)。3.肺炎:以本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9例,均获痊愈。住院日数3~10天(《中医杂志》1959,2 : 16)。以本方注射液治疗小叶性肺炎20例,结果:治愈13例,好转4例,无效3例(《辽宁医药》1975,1:56)。 【方义分析】 此为清气分热邪之名方。方中石膏辛甘性寒,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配伍知母苦寒而润,以泻胃火;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实验研究】 1.解热:本方及其单味药生石膏、知母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据报告白虎汤或单味石膏能抑制人工发热大鼠的饮水量,说明本方有生津止渴作用(《现代东洋医学》1983,3:56)。亦有报告,本方能使因伤寒菌苗引起的发热家兔退热1.3℃,其中知母退热0.7℃,石膏退热0.3℃,两者合用则退热1.2℃(《药学通报》1981,3:61)。2.抗病毒:用白虎汤实验治疗感染乙脑病毒的小鼠,能提高其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推论其有抗病毒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4,7:456)。 白虎汤《伤寒论》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白虎汤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组成,水煎服。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本方清热生津,重在清热,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证为辨证要点,为清热重剂,凡见上证者,皆可用之。若见脉大而无力,乃气阴两伤之候,或见汗出而背微恶寒者,当以本方加人参,以益气养阴,名“人参白虎汤”;若见身热而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舌质红者,为湿温病,可以本方加苍术,以清热祛湿,称“苍术白虎汤”。 ☚ 半夏泻心汤 竹叶石膏汤 ☛ 白虎汤báihǔtānɡ《伤寒论》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清热生津。治阳明经热盛, 或温热病气分热盛, 症见高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也用于乙型脑炎属于气分实热者。实验研究: 本方能提高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小鼠的存活率。 白虎汤 白虎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为治疗伤寒阳明经热证的代表方剂,温病学派又将其立为清气分热的主方。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的方剂甚多,比较著名的如《类证活人书》的白虎加苍术汤;《温病条辨》的化斑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的柴胡白虎汤、白虎承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镇逆白虎汤等。方由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组成。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用法为除作汤剂外,亦有制成针剂。功能清热生津。主治伤寒阳明经热证或温病热在气分证。症见壮热,烦渴,口舌干燥,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本方所治证属伤寒入里化热以及温邪传入气分未见腑实的实热。因其未见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必伤津液,若纯用苦寒直折,又虑化燥伤津,故治宜清热生津之法。柯琴指出:“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方中知母、石膏性皆寒凉,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其中以何者为君,历来有不同看法。成无己说:“知母味苦寒,《内经》日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日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柯琴说:“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石膏与知母相须应用,可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均可作为方中的君药。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且可使大寒之剂无损伤脾胃之虑,共为佐使。四味合用,以收清热生津之功。对于方中石膏的用量,前人主张重用,张锡纯说:“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但临床运用,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应用本方,以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或滑数为辨证要点。前人归纳称之为“四大”。现临床上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均可应用本方。由于本方是治疗里热盛的方剂,“若其人脉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另外,如症见汗多而面色㿠白,脉大而重按无力,属气虚发热者,亦应禁用。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清热益气生津。主治白虎汤证而见燥渴不止,汗多而脉大无力属气阴不足者,以及暑病而见津气两伤,表现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等。本证为气分热盛而津气不足之证,故在白虎汤清热生津的基础上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张钖纯谓此方“以生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为粗末,每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功能清热通络止痛。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者。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苍术三两。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功能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症见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现临床上亦用治风湿热、夏季热等。由于湿困热甚,故以白虎清热,加苍术以祛湿。 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生石膏(细研)24克,生锦纹9克,生甘草2.4克,知母12克,元明粉6克,陈仓米(荷叶包)9克。水煎服。功能清泄胃肠结热。主治胃肠实热壅闭。症见大热大烦,大渴大汗,神昏谵语,大便燥结,小便赤涩。由于本方所治证属胃肠具有实热,故用白虎与调胃承气汤合方,一清胃经之燥热,一泻肠腑之实火,属于清下并用之法。 ☚ 清热剂 竹叶石膏汤 ☛ 00003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