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社bái shè形容士人生涯贫寒,也指隐士或寒士的居处。白社在洛阳建春门东,有丛祠。也代指洛阳。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晋书·隐逸传》:“董京字威辇,不知何郡人也。初与陇西计吏俱至洛阳,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时乞于市,得残碎缯絮,结以自覆,全帛佳绵则不肯受。或见推排骂辱,曾无怒色。”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居安白社贫,志傲玄纁辟。李咸用《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皆期早蹑青云路,谁肯长为白社人。高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羁旅虽同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料。 白社 白社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晋书·隐逸传》:“董京字威辇,不知何郡人也。初与陇西计吏俱至洛阳,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时乞于市,得残碎缯絮,结以自覆,全帛佳绵则不肯受。或见推排骂辱,曾无怒色。”后以此典指隐士居处,生活散淡贫寒。南朝陈·江总《诒孔中丞奂》:“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南朝齐·谢朓《落日怅望》:“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 白日佳城 白首不见招 ☛ 白社 【出典】 晋·王隐《晋书》:“董京字威辇,不知何许人。太始初,值魏禅晋,遂被发徉狂,常宿白社中,时乞于市,得残碎缯絮结以自覆,全帛佳绵则不肯受。著作孙楚就社中与语,遂载以归。终不肯坐。后数年去,莫知其所,其寝处得一石子,其诗曰:‘末世流奔,以文代质,逝将抱此玄虚,归我寂寞之室。’”(据《汉学堂丛书》清·黄奭辑本) 【释义】 魏晋时隐士董威辇,常寄居于洛阳白社(其地在洛阳故城建春门东,因有丛祠而得名)。后世用以喻指隐士的居所,也用作咏洛阳的典故。 【例句】 ①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480)这里指隐迹于市井。②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陈子昂《卧病家园》914)作者当时卧病家园,这里以“白社客”自喻。③年年白社客,空滞洛阳城。(孟浩然《李氏园林卧疾》1651)这里借以自叹羁旅他乡。④青原高见水,白社静逢人。(耿𣲗《寄钱起》3004)这里以“白社”指隐者幽居,写野望中的景色。⑤白社会中曾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窦庠《醉中赠符载》3047)这里说,彼此为贫贱落泊之交。⑥白社风霜惊暮年,铜瓶桑落慰秋天。(刘商《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3460)这里以“白社”自喻居所。⑦有美皇华使,曾同白社游。(武元衡《西亭早秋送徐员外》3548)这里追述同徐员外相识于洛阳。⑧寒暑气均思白社,星辰位正忆皇都。(贾岛《巴兴作》6677)这里以“白社”为喻,自述对洛阳的怀念。⑨白社闲吟为道侣,青山遥指是生涯。(刘沧《晚春宿僧院》6791)这里用“白社”代指所宿之僧院,隐含以隐士自居之意。⑩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李频《黔中酬同院韦判官》6821)这里以“白社”为喻,谓无归隐之期。(11)白社愁成空,秋芜待谁归。(曹邺《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6866)这里以“白社”代指自己在故乡的隐居之所。两句叹息自己未能归隐。(12)青羌迷道路,白社寄杯盂。(赵鸿《杜甫同谷茅茨》7010)这里说杜甫遭逢乱世,故以酒杯为逃隐之所。(13)皆期早蹑青云路,谁肯长为白社人。(李咸用《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7404)不肯为白社人,意即要早日出仕,不愿久作隐士。(14)白社同孤立,青云独并伸。(崔涂《寄舅》7777)这里用白社代指贫士的居舍。(15)红楼入夜笙歌合,白社惊秋草木疏。(黄滔《寄南海黄尚书》8116)作者当时尚未入仕,这里以白社代指自己的居舍,有自伤落泊之意。(16)皇王尚法三推礼,白社宁忘四体勤。(徐夤《鸿门》8156)这里的“白社”是“白社人”的省称。作者当时隐居未仕,这里以白社人自称。 白社bái shè指隐士所居。陈子昂《卧病家园》:“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白社 白社báishè┃┃ 白社,在今洛阳市东。《晋书·隐逸传》:“董京字威辇,不知何郡人也。初与陇西计吏俱至洛阳,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泛指隐士居处。唐·陈子昂《卧疾家园》诗:“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唐·刘长聊《同诸公袁郎中宴筵喜加章服》诗:“白社同游在,沧洲此会稀。”唐·李商隐《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诗:“白社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疏。” ☚ 白云 白鹿 ☛ 白社借指简陋住所。宋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词: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白社晋代洛阳有道士董京居白社中,被发行乞,以残缯自覆。又传唐代郑谷在荆门结白茅为屋隐居,亦称白社。后用以指隐士所居之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