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4



【注释】

1.按科场考试规定,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2.离离:草木繁茂。

3.芳:指青草。

4.萋萋(音qi):草盛貌。此句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王孙:贵族。这里借指被送的友人。

今译



古原上的芳草,

生长得茂盛,

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

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

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

却烧不死它的生命,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它就顽强地新生。

那无边的芳草

连续遮盖了古道,

那青青的翠色

延伸联接着荒城。

又一次为友人送行,

那萋萋的芳草呀,

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

精品唐诗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习作,也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凡按事先规定、限定的诗题作诗,照例要在诗题前加“赋得”二字。此诗指定的题目是“古原草”,所以冠以“赋得”。“送别”是此诗的副题。全诗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绘,表达出送别友人时的留恋情绪,反映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首句扣题“古原草”,以“离离” (纷披繁盛的样子)形容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为后文做好了铺垫。二联是“枯荣”二字的生发,出句写枯,对句写荣,歌咏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富有哲理,卓绝千古。三联以“古道”、“荒城”点出“古原”,“侵”、“接”二字用得巧妙,给古原野草灌注了丰富的感情,进一步渲染出野草的勃勃生机。尾联中的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泛指离家远游的人。萋萋(qi),草茂盛的样子。这二句语出《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点明“送别”的题旨,意境悠远,韵味无穷。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音“规”,在今陕西渭南县境)人,生于河南新郑。早年在农村住过,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状况有所了解。贞元十六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遣人刺杀,白居易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结果为当政者所恶,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入京,为主客郎中,他不满朝廷内的党争,要求外放,唐穆宗长庆年间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此后他又曾任秘书监、河南尹,后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最后闲居洛阳,以醉吟为乐。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写诗近三千首,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诗人的任务在于传达“下人的病苦”,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极为重视反映现实矛盾,抨击黑暗势力,表现和同情人民的不幸。他《秦中吟》十首, 《新乐府》五十首,都是写实的杰作。白居易也是写叙事诗的高手,他《长恨歌》、 《琵琶行》,情辞并茂,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白居易的诗,意到笔随,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平淡,认真而不雕琢,在当时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首诗八句中句句是写草,所以题目一作《草》,题材的中心是草。千余年来,读白诗的人们无不能背诵此诗,并由衷喜爱,但对题意的理解却并不相同,有的人甚至说不出喜爱的理由,但却有所意会。我们从诗的意向上看,诗人很爱他写的古原草。草长得很茂盛,又有顽强的生命力,秋冬一来,霜欺雪压,它可以牺牲它的躯体,却把富有生命力的根埋藏在泥土中,这时野火虽来肆虐,连残枯的遗体都不给它保留,但这只能促进它以新的生命形式出现,在春风吹来时又萌新芽,重发新绿。就是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它们用众身为色,从远到近地把荒原古道染成芳绿,而春日的阳光又使春草的翠绿伸延得更远,郊原、古道、荒城,由春草的通力染缀而连接一片。这是一个春草的世界,绿色的天地。在这里送别朋友远去,离情像春草一样的无边无际,别意象绿色一样的浓重深沉。此刻,送朋友远去,任何其他形容描写都显得是那样的有限和浅淡,只有说别情如草,才能写得深远浓真:又是春来草绿的时节,我送你远去,看近处、远方,入目所见的萋萋春草,它们的每棵每叶上都充溢着我们的别离情意,而今后不论走在多远的路上,经历几度春天,随处可见的春草,都在记忆着我们的分别,那春春皆绿的常色,正是我们故情不改的明确表象。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年轻时初到长安时所作。传说老诗人顾况初见白居易时,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读到白居易这首诗时,惊赞说: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是心怀少年壮志,意欲奋发有为的事业开创期,诗人在诗中写了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向上的草,尽管古道荒凉,旧城荒僻,它却可以得有生机,播绿天下远近,对此,我们不能不认为是他的情采风华的一种托物表现。但是这方面的意思,在诗的形象中并不占主题的地位,是主题背后的一种基础性的情志,它是从属于别情深远不尽的中心主题的。这首诗形象极为含蓄,情意非常委婉。虽句句是写草,但除了第一句的末字是“草”外,其余七句皆是言草而不用“草”。 “又送王孙去”,好象是没有说草,但是句首的一个“又”字,表明的正是送别的时间环境, “又是一年春草绿”,一个“又”字与前边铺写的六句紧相连接,起一字联篇的妙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 释

①赋得:凡是按规定题目作诗,照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此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大约十五、六岁时所写。题目上有“赋得”字样,可见是为准备应付考试的习作之一。原:原野。

②离离:野草纷披繁盛的样子。下文“萋萋”同义。

③远芳:伸向远方的芳草。远是广或长的意思,这里有无处不生的含义。侵:蔓延,侵占。

④晴翠:草受阳光照射而呈现出的一片碧绿的颜色。

⑤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自己的出门远游的朋友。这两句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这个典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频繁地被使用,总是把草、王孙和远游连在一起。

·导读入境

有这样一个传说,白居易初到京城长安,去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先对白居易很不在意,拿他的名字来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等到顾况看了白居易这首诗以后,不禁大为嗟赏:“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这确是一首好诗,为人广泛传诵。

田野蓬生的小草,是多么茂盛啊! 一年一度的枯衰,更有那一年一度的繁荣。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连茎带叶被通通烧尽,但是那深藏地底的根须是烧不尽的。一旦春风化雨,新绿的生命便又会复苏再生,冒出地面,重新铺盖大地。竖起绿色的胜利的旗帜,来回答野火的肆虐欺凌。无处不生长的芳草,清香可嗅,蔓延占据了古老的大道。阳光沐浴下的青翠,秀色可见,连接附满了荒芜的古城。又当送别朋友远行,真是满眼碧草满怀离情。

·赏 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作者借着野草来抒发和友人离别的感情。

咏草送别自楚辞即有,而白居易此诗却写出了新意。全诗咏草是紧紧抓住古原草旺盛生命力的特征来写的。首联以“离离”状草之茂盛,以“一岁一枯荣”状写春荣秋枯,生生不已。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烈火烧之不尽,一遇春风又迅速生长更加强调了野草的生命力之强。第三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于是结尾一联“萋萋满别情”之“萋萋”便不仅包含着草外在之茂盛,同时也已将以上三联所写草之旺盛生命力也容纳进来了。诗人与友人别离之愁情便恰如这野草无边无际,岁岁不息,什么外在的力量也不会将其斩断。诗到此也点明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别情”浑然一片,耐人品味。

不仅如此,诗的第二联还表达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是扼杀不了的。不论遭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必然会发生和发展起来。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很有普遍意义。因此,这两句诗被人们广泛引用,成为千古名句。

·思考题

1.原诗为“一岁一枯荣”,如改为“一岁一荣枯”,好不好?为什么?

2.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前人曾批评说,“不若刘长卿‘春人烧痕青’语简而意尽”。你是怎样看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