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居易《买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居易《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度:往来。灼灼:花色鲜艳。戋戋五束素:小小的五束白色花。幄幕:帐篷。泥封:用泥土包住花的根部。谕:明白,理解。中人赋:中等人家所交纳的租税。 入选理由: 借买花一事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唐代社会贫富不均的诗篇。 诗词赏析 白居易早年在长安做官时写了一组《秦中吟》,共十首,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后来他自己也以此为自豪,写诗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自以为接近“正声”,那标准已是很高,是《诗经》的标准了。诗人自称是“讽谕诗”,写作的目的是让官员注意,让皇帝注意,注意社会现实,注意民生民情,希望改良政治。 这一首诗虽是反映现实,但题材比较特殊。“买花”生活不是山野乡间所能有的,只有京城等大城市的官员、有闲而又富裕的阶级才知道“欣赏”花的。诗写买牡丹的人之多,惜花、护花都追求其高价,影响范围很广,这倒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白居易的朋友刘禹锡就写过“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篇。不过贵族、有闲阶级为花而狂,却忽略了生活艰难困苦的劳动人民。他们中有很多人连果腹都成问题,哪里还有条件“欣赏”花呢。作者的用意显然是对贫富不均感慨不满,所以在结尾处借一个老农来感叹发言,真是一丛颜色好的牡丹花,要抵十户中等人家的租税价值!这一对比之下,一边是不惜钱财买花的剥削阶级,一边是流着血泪却还要为交租犯愁的劳苦大众。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社会啊! 白居易《买花》白居易《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是《秦中吟十首》的第十篇。诗人通过对京城贵族争买牡丹花和一个老农看买牡丹花两个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上层统治者挥金如土的豪侈生活,揭示出这种豪侈生活正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上,从而由一个生活的侧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此诗之妙,在于巧取角度,由小见大,能从“买花”这一小事件,反映出社会矛盾这一大问题,显露出诗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具有特别犀利的洞察力,以及对别人视而不见的细节具有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使人不能不惊叹于他那见微知著的思想深度和巧为对比的独特构思。 本来长安贵族买牡丹花之事,与诗人同时的李肇就曾在《唐国史补》里客观描述过,但在诗人笔下一变而为一组高度狂热的买花、移花的特写镜头,并用“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画外音表露诗人讽刺的倾向性。这里的“家家”、“人人”,实指李肇所说的“京城贵游”之家和人; “习为俗”、“迷不悟”,尽管还没确切点明其内在的含义,读者却已对长安豪贵这种奢靡的风气产生强烈的反感。 如果诗人只写到“人人迷不悟”作结,可说已是一首有头有尾、含意深长的好诗,至少要比李肇所记更加周详细致,娓娓动人。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再从旁观者的角度,摄取一个老农“偶来买花处”的特写镜头,即绘形绘声地描写其“低头”的动作和“独长叹”的声音,又揭示其没有一个买花人能够懂得的长叹心理: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含义深刻、用语精警的结构,不仅将啼饥号寒的农民与挥金如土的贵族作了强烈的对比,更将贵族买花所挥之金全都来于榨取人民的赋税进行深透的揭露,从而将诗的主旨推进到极深的境地。诗人这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精妙构思,使人透过当时豪门贵族生活中一个突出而又带普遍性的现象,不禁想到统治者与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诗人对挥霍人民血汗者的抨击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尽在不言中。一个“买花”的小题目,却做出触及社会问题的大文章,诗人的胆识和才华能不令人惊叹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