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瘕病证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指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疾病。《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 “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癥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圣济总录·积聚门》: “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又: “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癥瘕与积聚之别,《圣济总录》以癥瘕与积聚为一类。如“癥瘕结癖者,积聚之异名也。证状不一,原其根本,大略相类。” 《医学入门》等书以积聚是男子病,癥瘕是女子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 “癥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多生于女子,而男子偶患之。”详见癥、瘕、七癥、八瘕、十二癥等条。本证可见于腹腔内肿瘤和炎性包块等疾病。 癥瘕病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指腹腔内的痞块。一般以有形,按之坚硬不移,痛有定处为; 聚散无常,按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为瘕。与积聚的概念相同。积与癥,聚与瘕的含义同。参见积聚条。 癥瘕 癥瘕中医病症名。是指腹腔内肿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癥是有形包块,按之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是无形肿物,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癥瘕以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常由情志抑郁,饮食内伤,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逐渐成积而成。西医的许多腹腔肿瘤即属此。 ☚ 奔豚 血证 ☛ 癥瘕病症名。指腹内结块。《诸病源候论·癥瘕候》:“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器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癥有形而坚硬不移,类似于“积”,瘕则聚散无常,类似于“聚”。参见“积聚”。 癥瘕zhēng jiǎ《本草纲目》序例第2 卷下法(35)。病证名。指腹腔内痞块。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治》。《诸病源候论》认为气滞血瘀痞块固定不动者为癥,虽有结块可推移者为癥瘕。现一般以隐见腹内,按之形状可验,坚硬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者为瘕。另《圣济总录》等书多认为本病与“积聚”相类,而癥瘕多发生于下焦,常由情致抑郁,饮食内伤,导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所致。 癥瘕zhēng jiǎ病证名。肿块积聚,按之不动为癥,按之浮移为瘕。《诸病源候论·虚劳癥瘕候》:“癥瘕病者,皆由久寒积冷,饮食不消所致也。结聚牢强,按之不转动为癥;推之浮移为瘕。” 癥瘕zhēngjiǎ病症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腹腔内痞块, 一般以隐见腹内, 按之形症可验, 坚硬不移, 痛有定处者为癥; 聚散无常, 推之游移不定, 痛无定处者为瘕。《圣济总录》等书认为与“积聚”相类, 而癥瘕以发生于下焦为多。常由情志抑郁、饮食内伤导致肝脾受损, 脏腑失和,日久正气不足, 气滞血瘀, 痞块固定不动者为癥, 虽有结块, 可推移者称为癥瘕( 《诸病源候论》)。 癥瘕 癥瘕癥瘕是指腹腔内的肿块,有形证隐现可验之病证。其中有形而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 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两者合称为癥瘕,统属积聚范畴。 病名考证 癥瘕名,见《金匮要略》。《内经》只称“瘕”。《素问·大奇论》曰:“三阳急为瘕。”《诸病源候论·癥瘕》指出:“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明确指出:“腹中坚强,按之应手,谓之癥也。”又曰:“瘕,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对于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癥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归纳为“七癥八瘕”。《圣济总录》等书多认为癥瘕与“积聚”相类。《景岳全书》认为癥瘕是“积聚”的别名。但积聚是气血凝聚,实邪蓄积的总称,其含义广于癥瘕。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任脉为病,女子瘕聚。《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指出:癥瘕乃久疟不愈所致。《诸病源候论·癥瘕候》:“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并认为“酒瘕”、“鱼瘕”、“食瘕”,由嗜酒、食生鱼、生葱引起;“谷瘕”,由便秘日久,腹内结块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瘕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指出瘕由热郁结滞所致。《证治准绳·女科》:“大抵因饮食起居,七情失宜,脏腑亏损,气血乖违,阴络受伤,循行失度所致。”《景岳全书·妇人癥瘕类》:“瘀血留滞作癥,……或恚怒伤肝,……或忧思伤脾,……或积劳,……留滞曰积,而渐以成癥矣。”因此,七情内损,饮食所伤,虫积,粪块等因素均可引起癥瘕。归纳其要,以下列几方面最为常见: 七情内损: 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滞,日积月累而成癥瘕。 饮食所伤: 饮食失节,脾胃受伤,不能消化,积而成癥。若饮食不洁,虫积内生,或饮酒过度,肝脾损伤,气阻血滞,络脉壅塞,可成癥瘕。 寒温不调: 内伤生冷,寒气侵袭,寒凝气结,气滞血涩,即《张氏医通·积聚》所谓:“因寒食成癥”。或因内热郁结,气血壅滞,发为癥瘕。 积劳积弱: 劳倦积损,气虚血滞,日渐瘀痹,经络壅阻,气血不散成块:或妇人经期产后,体虚积弱,瘀血留滞,渐成癥瘕。 血瘀留滞: 跌仆闪挫,气滞血结,经络壅瘀,气血不通聚块; 或妇人经期产后,瘀血滞留,渐成癥瘕。 痰气凝结: 肝郁脾虚,湿痰中阻,痰气互结,络脉凝滞,结聚成块。 分类 古代虽有七癥、八瘕、十二癥之分,但临床所见,大致可归纳为:血癥、食癥、气瘕、虫瘕。血癥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瘀血留滞之癥;食癥指饮食积聚而引起的癥病;气瘕指气聚而成的瘕块,包括疝瘕;虫瘕指寄生虫结聚肠中所成的瘕病,包括蛲瘕。此外,《丹溪心法》有“痞块”一证,其曰:“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大抵属于癥的一类疾患。故《东医宝鉴·积聚》迳称:“痞块一名癥瘕。”其辨证施治可参阅本条。 辨证施治 临床上分为: 癥 见《诸病源候论》、《史记·扁鹊仑公传》已有五脏“癥结”的记载。《金匮要略》称“癥病”和“癥痼”。《诸病源候论·癥瘕候》:“癥者,……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言其形状,不征验也。” (1)血癥: 见《妇人良方》。症见胸腹胁肋或脐下有瘀块疼痛,按之觉硬,推之不移,身体逐渐消瘦,疲倦无力,饮食减少,或妇人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由瘀血积滞,经络壅阻而成。张景岳认为:“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曰积,而渐以成癥矣。”本证的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治宜活血散瘀消癥为主。方用鳖甲煎丸、化癥回生丹之类。若为少腹结块疼痛者,可用少腹逐瘀汤;若血癥结于膈下者,可用膈下逐瘀汤;若正虚瘀结成块者,可用八珍汤加红花、赤芍、丹参之类,或用五物煎,即四物汤加桂心,养血和血以顾正;如肝脾虚损者,症见面色萎黄,精神怠倦,四肢软弱,饮食不佳,或妇女月经失调,两胁肿块,隐痛作胀,苔薄舌淡,脉细涩。治宜健脾柔肝,养血通络。方用芎归六君子汤加减。至于肝肾虚寒者,宜温肾暖肝。方用大营煎、暖肝煎、理阴煎等。 此外,《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癥为血结,由无形酿为有形,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使后天气乏,恐胀病必至矣。”用药主张辛润通络,结合虫蚁搜剔,可供参考。 (2)食癥: 见《诸病源候论》。症见脘腹闷痛结块,结聚不移,病寒如疟,饮食不能,苔腻,脉弦紧。由过食生冷,或因风寒、忿怒、气逆、劳倦、饥饿而饮食不能消化,则积而成为食癥。《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脾胃先弱,饮食失调,生冷不化,日渐成块。治先以疏导,而佐以和中。”方用消食丸。其中山楂、神曲、麦芽、萝菔子消食积;青陈皮、香附理气导滞;阿魏消癥块。若食癥坚顽,肠胃痛剧,可用敦阜丸。方中木香、丁香、乌药、青陈皮理气行滞;山楂、麦芽消食积;皂角软坚消癥;巴豆攻积滞。《圣济总录纂要·积聚门》:“癥癖食气食劳,五膈痰道。”方用夹食丸。方中木香、丁香、青皮、巴豆理气攻积导滞;乳香、三棱、当归、鳖甲活血软坚消癥;附子、干姜温中助阳,以促健运。如伴脾胃气虚者,伍以香砂六君子汤。 瘕 出《内经》。又称“瘕聚”。《诸病源候论》称“瘕病”。《素问·大奇论》:“三阴结为瘕”。《诸病源候论·瘕病诸候》认为:“瘕病者,……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瘕也。” (1)气瘕:见《景岳全书》。症见胸胁或脐腹气聚成块,胀急疼痛,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或妨于饮食,或得嗳气矢气则舒,苔薄脉沉弦。此由气机失宣,气聚不散而为气瘕。其治疗原则是行气散瘕,但《景岳全书·癥瘕类》认为:“行气之法,大有权宜。如气实则壅滞,宜破而行之;气闭则留蓄,宜利而行之;气热则干涸,宜寒而行之;气寒则凝结,宜温而行之,此散气治瘕之大法也。”一般对气实壅滞者,可用排气饮、木香调气散之类治疗。两方中香附、乌药、陈皮、枳壳、木香、厚朴等理气行滞,以消气瘕。对气虚郁闭而滞者,可用圣愈汤加沉香之类,补气以行滞除瘕。 (2)虫瘕: 见《灵枢》。症见脐腹疼痛结块,往来上下移动,痛有休止,腹热喜渴,口中涎出或呕吐,面色萎黄,饮食有特殊僻好,苔薄,脉沉弦。由饮食不洁,脾胃虚弱,虫结成团而为虫瘕。治宜驱虫消积,安中止痛。方用乌梅丸、追虫丸。若病势较缓,体质较弱,兼调治脾胃。参见“虫证”条。 祖国医学所称之癥瘕,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某些炎性包块以及寄生虫病中的某些症状等。 ☚ 五积 痃癖 ☛
癥瘕 癥瘕妇女小腹部内,扪之有块状物,并伴有胀满或疼痛者,称“癥瘕”,亦名“积聚”。其块坚结不散,推之不移,有形可征,痛有定处者,为“癥”为“积”,多属血病。若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者,为“瘕”为“聚”,多属气病。本病男女皆有,与妇科有关的则有“肠覃”、“石瘕”。如《灵枢·水胀篇》云:“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之,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二证皆如怀子状,但有气病、血病的不同。肠覃属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以时下;石瘕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 癥瘕成因,多由经期、产后饮食劳倦,七情伤损,六淫外侵,或伤于房室,脏腑失和,气血乖违,气机阻滞,淤血内停,滞而不行,积之日久,日益增大,发为癥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蓐不善调护,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为瘕。”《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脏腑调和,经脉循环,则月水以时而无病。若乘外邪而合阴阳,则小腹胸胁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调,阴中肿胀,小便淋沥,面色黄黑,则生瘕矣。” 癥瘕治法,首应分清气病、血病,脏腑及阴阳虚实,随证施治。若癥积有形有质,乃病于血,宜化淤消积为主,佐以行气。若癥积时有时无,聚散无常,乃病于气,宜行气散结为主,佐以活血。但又当察其正气之强弱。若正气已虚,癥积未除,则宜扶正逐邪。如《校注妇人良方》引罗谦甫云:“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使营卫充实……方可议下。”此外,还须顾及病之新旧。如初起正气尚充,邪气尚浅,宜用攻法。病久而邪气较深,正气较弱,宜攻补兼施。若病情缠绵,邪气侵凌,正气日衰,宜补正为主。即或运用攻法,也须除之以渐,衰其大半而止,不可太过。临证时当随病人体质强弱,病情深浅,病程久暂,灵活变通。 气滞癥瘕: 多由忿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遂成瘕聚。薛立斋云:“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致,盖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者,多患之。”证见积块不坚,按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精神抑郁,胸胁胀满不舒,善太息,舌淡苔白,脉沉弦。治宜行气散结。方用香棱丸(《济生方》),或加味乌药汤(《医宗金鉴》)使气行血和,瘕聚自消。 血淤癥瘕: 经期或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风寒邪毒乘虚袭入胞宫;或为房室所伤,淤阻胞中,积而成癥。《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癥。”证见癥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皮肤不润,经行愆期,经色黯滞,量少,甚或不行,舌质紫黯,脉弦涩或沉涩。治宜活血行淤。方用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如新病正气未伤者,可加蓬莪术、炮甲之属以破血消癥。如血淤甚而证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者,可用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正虚邪实者,当与扶正药同用。 痰湿癥瘕: 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聚成痰,阻滞胞络,遂积成癥。证见腹大如孕状,按之有结块,胸脘满闷,时感恶心欲吐,经行愆期,甚则闭而不行,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化痰消积。方用和中丸(《医学心悟》)以消积化痰,理气行滞。 ☚ 脏躁 梅核气 ☛
癥瘕 癥瘕癥瘕,又名积聚。是指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疼痛,或胀或满,或出血的一种病证。癥即积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多由血病、血瘀引起。瘕即聚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多因气病,气滞所引起。两者密切相连,很难分割,故名癥瘕。常见以四情内伤,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于胞络;或经期、产后,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凝滞气血;或房劳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而成瘀;或脾肾阳虚,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气血相结所致。症见小腹胀满,积块软,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为气滞;若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拒按,肌肤乏润,口干不欲饮,舌有瘀点,为血瘀;若下腹包块,按之柔软,时作疼痛,带下多,色白粘,胸腹痞满,畏寒,苔白腻,舌暗紫,为痰湿。治宜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太阴人用四时丹、三黄散、热多寒少汤。少阴人用温白元,姜术破积汤,如意丹加三棱、莪术。少阳人用赞化丹,忍冬藤地骨皮汤。 ☚ 产后少乳 阴脱 ☛ 癥瘕zhēng jiǎabdominal m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