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瘫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瘫痪tānhuàn

❶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 ~在床。
❷比喻机构不能正常运作
 △ 交通~。

瘫痪tānhuàn

❶ 〈动〉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的丧失运动能力:面瘫│偏瘫。
❷ 〈动〉比喻交通机构等失灵,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交通瘫痪│工厂瘫痪。
【同义】停顿│停止。

瘫痪tān huàn

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

瘫痪tán huo;tán hua

偏瘫,半身不遂。如:老太太~有五六年了,全靠儿媳妇护理。

瘫痪tān huàn

❶名词。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用于贬义。
【例】 好好的良家女子,到了这样的地步,气息仅属,四肢瘫痪,不能不叫人叹息。(傅荻《桃色新闻——她们走向深渊》)
❷ 动词。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工作。用于贬义。
【例】 对那些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又无合适人选的贫困村,从县、乡机关中选派国家干部回乡挂职是一个好办法。(《人民日报》 1991年5月13日)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活动手脚

活动手脚

动手动脚 捏手捏脚 捏脚捏手 捻手捏脚 捏脚捻手 支手舞脚 札手舞脚
人或动物活动:动弹 动换 运动
行走活动身子:走动 转动 跑走
 来回走动:转来转去
活动等不受阻碍:自如
经过长时间休息又想出来活动:久蛰思启
不活动:蹲(~着;~在家里) 登起
不能正常活动或工作:瘫痪 瘫缓
(肢体动弹,运动:活动)

另见 活动2 上街 观赏

☚ 活动1   运动 ☛

直接管辖、领导自己的人或机构

直接管辖、领导自己的人或机构

顶头上司
相属的各级机构:层次(减少~)
以保护行旅客商安全为业的机构:镖局 镖行
铸造钱币的机构:银局 钱局 造币局
官方设立的铸钱机构:钱署
旧中国铸造宝银的机构:银炉
经营存贷、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
保管和出纳国家资金的机构:银库
法院所设立的审理诉讼案件的机构:法庭
为各种业务而设的机构:站(观测~;保健~)
中途承转的机构:站(车~;邮~)
替人存放货物并介绍买卖的商业机构:行栈
办理邮政业务的机构:邮局
官府编书或刊印书籍的机构:书局
为编校、刊刻诗集而设立的机构:诗局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书院
宣传方针政策的机构:耳目喉舌
明清时官署各机构的总称:三班六房
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枢府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关(海~;报~;验~)
某些营业性机构:行(银~;商~;米~;洋~)
某些发给凭证的机构:凭科
某些部门的基层机构:段(工~;站~)
一个队的行政机构:队部
收养孤独老人的机构:养老院 养老堂 养温院
没有额外收入、较为辛苦的机构或部门:清水衙门
多余的机构:宂局 冗局
机构的上下阶层:上层 下层
机构庞大:臃肿
机构臃肿,行动不灵:鱼大水小
机构涣散不能正常工作:瘫痪

另见:机关 团体 单位 组织3 成立设立

☚ 机构   机关 ☛

瘫痪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又名瘫痪风。指四肢不用的疾患。《医贯·中风论》:“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 痪者涣也,血气涣散而无用也。”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侵袭经络所致。症见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轻则手足虽能活动,但肢节缓弱,必须扶持方能运用。治宜审察病因,采用药物、针灸及推拿等综合疗法。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亦称半身不遂。下肢瘫痪,属于半肢风的范围。参见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半肢风等条。本病可见于中枢、周围神经的病变,如炎症、外伤、血管病变、中毒等。

瘫痪

瘫痪

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若大脑运动中枢或它的传导径路受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称为中枢性瘫痪,又称硬瘫,上肢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手和手指处于屈曲位置,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并内收,踝关节跖屈,肌肉触之有坚硬感。若脊髓受损伤,则肌张力明显下降,称周围性瘫痪,又称软瘫,肌肉萎缩。按照肌肉力量的强弱,可将瘫痪分成以下级别(见表5.11-2)。常见的致瘫原因:
❶脑性瘫痪:因出生前、围产期、出生后种种原因所致的脑部疾病,均可致瘫。脑性瘫痪小儿的肢体动作很少,常被人误认为“乖”;动作发育迟缓,迟迟不会抬头、独坐,常被当作“软骨病”;有的到了学步年龄,下肢发挺,两腿交叉在一起,呈剪刀样步态;少数表现为手足徐动,仅睡眠时才安静下来。
❷产伤:难产、滞产、造成臂丛麻痹、面神经麻痹等。
❸意外伤害:坠落、车祸等意外,造成截瘫。
❹传染病: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所致后遗症。若因关节或骨骼疾患,引起肢体疼痛,使患儿不敢活动肢体,或癔病引起的癔病性瘫痪,均为“假性瘫痪”。

表5.11-2 肌力分度和瘫痪级别

肌力分度表 现瘫痪级别
肌力0度
肌力1度
肌力2度
肌肉无任何收缩现象
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有轻微自主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力,不
能抬举,只能在水平位移动
完全瘫痪
接近完全瘫痪
重度瘫痪
肌力3度可对抗地心吸力作主动运动,但不能对抗外
加的轻度阻力
轻度瘫痪
肌力4度可对抗地心吸力及外加的轻度阻力,但不能
对抗重度阻力
接近正常
肌力5度正常肌力 
☚ 侏儒   5.12 预防常见病 ☛

瘫痪paralysis

又称麻痹。骨骼肌随意运动减弱(不完全麻痹)或完全丧失(完全麻痹)的一种神经症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靠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的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和脊髓腹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的协同作用实现。当任一神经元受损时,都会引起随意运动障碍而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在临床上瘫痪分为:
❶中枢性瘫痪。指上位运动神经原损伤,主要因脑和脊髓发生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瘫痪的肌肉的紧张性增高,肌肉较坚实,腱反射亢进,瘫痪的肌肉不萎缩。见于中毒性脑炎,脑脊髓炎。
❷外周性瘫痪。指下位运动神经原损伤,主要因脊髓腹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运动神经原,遭受破坏性或因外伤所致。临床上不仅出现肌肉瘫痪,肌紧张力降低,甚至消失而且迅即发生萎缩。常见于脊柱骨折,炎症、肿瘤和脊髓挫伤等病例。

瘫痪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瘫痪风方》。四肢运动功能丧失或障碍的称谓。

瘫痪

瘫痪tanhuan

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若大脑的运动中枢或它的传导经路受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称为中枢性瘫痪,又称硬瘫,上肢常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手和手指处于屈曲位置,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并内收,踝关节跖屈,肌肉触之有坚硬感。若脊髓受损伤,则肌张力明显下降,称周围性瘫痪,又称软痪,肌肉萎缩。按照肌肉力量的强弱,可将瘫痪分成以下级别 (见表)。

肌力分度和瘫痪级别

肌力分度表 现瘫痪级别
肌力0度肌肉无任何收缩现象完全瘫痪
肌力1度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接近完
全瘫痪
肌力2度有轻微自主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
吸力,不能抬举,只能在水平位移
重度瘫痪
肌力3度可对抗地心吸力作主动运动,但不
能对抗外加的轻度阻力
轻度瘫痪
肌力4度可对抗地心吸力及外加的轻度阻
力,但不能对抗重度阻力
接近正常
肌力5度正常肌力 

常见的致瘫原因:
❶脑性瘫痪。在出生前、围产期、出生后种种原因所致的脑部疾病,均可致瘫。脑性瘫痪小儿的肢体动作很少,常被人误认为“乖”;动作发育迟缓,迟迟不会抬头、独坐,常被当作“软骨病”;有的到了学步年龄,两下肢发挺,交叉在一起,呈剪刀样步态;少数表现为手足徐动,但睡眠时才安静下来。
❷产伤。难产、滞产,造成臂丛麻痹、面神经麻痹等。
❸意外伤害。坠落、车祸等意外,造成截瘫。
❹传染病。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若因关节或骨骼疾患,引起肢体疼痛,使患儿不敢活动肢体,或癔病引起的癔病性瘫痪,均为 “假性瘫痪”。
☚ 昏迷   侏儒 ☛

瘫痪paralysis

随意运动功能严重障碍或丧失叫瘫痪。由神经系统疾病或由肌肉本身疾病引起。神经系统引起者可由运动神经元、传导束、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运动神经元分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可由炎症、肿瘤、外伤、血管疾病、中毒、遗传等疾病引起,为肌强直性瘫痪、无肌肉萎缩与营养不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呈迟缓性瘫痪,伴有肌萎缩与营养不良。锥体传导束病变与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同,表现亦相似。周围神经引起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瘫痪相同。肌肉病变引起瘫痪者无上、下神经元瘫痪的某些表现,如无感觉障碍。应查清病因,以病因治疗为本。

瘫痪

为随意运动的功能减退(不全性瘫痪)或消失(完全性瘫痪)。分为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软瘫)、肌病性瘫痪、癔病性瘫痪等。根据受损部位不同,表现为单瘫、偏瘫和截瘫。

瘫痪tān huàn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防风(24)。病证名。指四肢不用的疾患。见《外台秘要·瘫痪风方》。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侵袭经络所致。重者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轻则手足虽能活动,但肢节缓弱,必须扶持方能运动。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神经系统其他一些疾病。治宜审查病因,采用药物、针灸及推拿等综合疗法。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或半肢风。

瘫痪tānhuàn

病症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四。指四肢不用的疾患。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 侵袭经络所致。轻则手足虽能活动, 但肢节缓弱, 必须扶持方能运动; 重者四肢痿废, 不能运动。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神经系统其他一些疾病。治宜审察病因, 采用药物、针灸及推拿等综合疗法。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 称为偏枯, 亦称半身不遂或半肢风。参见偏枯、半身不遂、半肢风等条。

瘫痪

瘫痪

瘫痪是指肢体痿废不能活动,或拘挛紧急,或虽稍能活动但弛缓无力,常伴口眼㖞斜等一类病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四肢不举,俗曰瘫痪。”《寿世保元》卷二:“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漫涣然而不用也。” 也有把左侧肢体不能活动者曰瘫,右侧肢体不能活动者称痪,合称左瘫右痪。目前临床上所称之瘫痪,包括偏瘫、面瘫、截瘫等病证。
病名考证
瘫痪名见《外台秘要》,又称“瘫痪风”。《内经》所称的“痱”、“偏枯”也属瘫痪范畴。《灵枢·热病》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也提到“中风瘫痪”。 《医学纲目》卷十:“口眼㖞斜, 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世称为左瘫右痪及腲腿风,乃中倒后之证。”说明中风所致偏枯已概括在瘫痪之内。尚有痿厥、风痿、亸曳、柔风、肉苛等病证,有的属瘫痪范围或近似瘫痪,但有的又相似于厥证、痿证等病症。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认为体质虚弱,外感风邪,经络阻滞可致本病,说:“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在该书的《妇人杂病诸候》篇还说:“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而《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认为瘫痪非肝风,也非外风,即由五志过极所致,指出:“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否者痹而瘫痪也。” 《普济方·诸风门》认为由肝肾虚亏,气血不足所引起,曰:“夫瘫痪者,此皆肝肾久虚,气血不足。”《寿世保元》卷二也认为由正虚,邪气阻滞经络所致,曰:“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蹇涩, ……此乃气血大虚,脾胃亏损,有痰有火有风有湿。”《景岳全书·痰饮》亦曰:“风痰多成瘫痪。”由上可知,瘫痪多由体质亏损,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或因外邪乘虚而入,引动痰、湿、瘀邪流窜经络所致。也可因五志过极、热气怫郁所致。其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外邪侵袭:若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或体质素虚,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易感受风邪,阻滞窍络而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
肝肾亏虚:病久体虚,肝肾亏损,或素体阴虚,肾水不足,或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因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肾精肝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筋脉失其濡润,而致肢体瘫痪不用。
气血两虚:平素摄养失宜,以致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气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肌肉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瘫痪不用。
气虚血瘀:久病不愈,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无力,可致血瘀,而阻滞经络,致肢体失养,废而不用,或跌扑损伤督脉,瘀血阻滞经络而致肢体瘫软不遂。
分类
临床按瘫痪部位分为面瘫、偏瘫、截瘫。《医学纲目》卷十指出:“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㖞斜, 亦有无半身不遂之症而㖞斜者。” 说明偏瘫多伴有口眼㖞斜,但也有无偏瘫而出现单纯口眼㖞斜者;若身半以上如常人,以下瘫软不用者为截瘫。
辨证施治
常按不同病因及病证虚实进行辨证。若为外感所发则除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外,常伴有各种外感表证。若由内伤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者,则除瘫痪外常伴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肢体缓弱,言语低怯等症;也可从虚实辨证,如《寿世保元》卷二认为肢体拘挛疼痛则为实,不痛则为虚;也有从左右辨证,左侧瘫痪属血虚,右侧瘫痪属气虚。临床实证多见于风痰阻络,督脉损伤,虚证多见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医林改错》所载气虚血瘀证则为虚中夹实。
治疗,当辨明病证之外感内伤,虚证实证,分清病之标本缓急。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寿世保元·中风》曰:“瘫痪之症,因虚而痰火流注为病,当时以速治为妙。若失之于初,痰火停久,便成郁,郁久便生火,火能伤气耗血,而痰则难治矣。如疼痛则为实,用疏通关节之药,而与脑麝少许为引经;如不痛则为虚,服此疏通关节之药,亦要兼服补气血药,如此攻补兼施,而瘫痪可愈矣。” 说明瘫痪宜早期治疗。治疗时宜审察病因,根据寒热虚实的辨证,用补肝肾,益气血以扶正;祛风化痰,行瘀通络以祛邪。若见半身不遂,而神志不变,或伴恶寒发热等症状者,治宜通经活络,佐以祛风,可用秦艽、独活,当归、川芎、白芷、赤芍、丹参、防风等药。若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言语蹇塞,或见一时性神志昏愦等症者,治宜活血为主,佐以祛风化痰之品,常用桃仁、红花、当归、赤白芍、川芎、天麻、钩藤、陈皮、天南星、半夏等药。 若见神志不清,口眼㖞斜,牙关紧急,舌强不语,肢体瘫痪或筋脉拘急等症,急则以平肝熄风清热豁痰为治(参见“中风”条),缓则图本,治宜理气活血,滋养肝肾,常用地黄、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秦艽、独活、石菖蒲、炙远志、半夏、南星、大青叶等药。若仅见面部瘫痪者,常以祛风痰,通络隧为治,可用附子、白僵蚕、全蝎、川乌、秦艽、防风等药,并以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近年来又采用功能锻炼以加速瘫痪肢体的恢复。
瘫痪的预防,《证治汇补》中已明确指出,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若“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瘫痪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面神经麻痹、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颅内病变等多种疾病。

☚ 中脏腑   面瘫 ☛

瘫痪

瘫痪

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称为瘫痪。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通路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其轴索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又统称为锥体束)及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和前角细胞的轴索及其所组成的周围运动神经元)。凡此神经通路或肌肉病损均可造成瘫痪。瘫痪要和疼痛或骨关节病损而引起的肢体活动受限,或由锥体外系病损导致的活动不灵活相区别。紧张症的精神病人呈不食、不动的木僵状态;癔病病人的随意运动丧失,并无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病损,病因为功能性,称癔病性瘫痪,这些均非真正的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软瘫、周围性瘫痪或弛缓性瘫痪。脊髓前角中的大细胞(α细胞)其轴索支配随意肌的运动。脊髓前角中的小细胞(γ细胞)与梭内肌形成反射弧,维持肌张力。
肌萎缩 前角细胞功能与肌肉营养有关,故下运动神经元病损时,在2~3个月内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其体积可缩小至原来的70~80%。
肌张力减退 梭内肌与前角γ细胞的反射弧是维持肌肉的张力的,当此反射弧中断则失去正常的挛张反射,表现肌张力减退,故瘫痪呈弛缓性或软瘫。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正常肌腱反射是在叩击肌腱后牵引肌梭,其传入纤维兴奋脊髓前角的α细胞,再通过其轴索使肌肉收缩来完成的,故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电变性反应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有电变性反应,正常时用直流电(通电和断电时)和感应电刺激神经,能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刺激肌肉本身也发生肌肉收缩。且在用直流电阴极通电时引起的收缩大于阳极通电时的收缩。但在下运动神经元纤维变性或坏死时,肌肉出现“失神经”现象,肌纤维也发生变性与坏死,脂肪和结缔组织增生,肌肉对感应电的刺激反应丧失,而只能对直流电刺激有缓慢反应,且阳极通电时的肌收缩反比阴极通电时为大,这种现象称为电变性反应。一般在神经受损2周后出现,根据其损害的程度可分为部分变性反应与完全变性反应(见“神经与肌肉电兴奋检查”)。
肌电图的改变 肌放松时常有肌纤颤电位,用力收缩时出现单纯相或混合相。周围神经损伤时传导速度常减慢。
脊髓下运动神经元病损可在前角、前根或周围神经。如瘫痪伴有感觉障碍时,则提示病损同时侵及前根和后根或周围神经。如不伴有感觉障碍时,病损则在前角或前根,在临床上有时很难鉴别,需借助肌电图的检查。脑神经运动核病损时,也使其支配的肌肉发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硬瘫,中枢性瘫痪或痉挛性瘫痪,其特征为:
肌张力呈痉挛性加强 尤以抗地心引力的肌肉如上肢的屈肌,下肢的伸肌受影响最明显。上肢常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旋前,手及手指处于屈曲位置,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并内收,踝关节跖屈,足掌内转、如能迈步则呈划圈步态,肌肉触之有坚硬感,当上臂被动缓慢伸直、下肢缓慢屈曲时,肌张力无明显改变。相反,如这些肌肉被急速牵伸时肌张力明显增强,而继续缓慢运动时则阻力下降,呈典型“摺刀”样现象,这是由于持续牵张后刺激了肌腱中的感受器(高尔基腱体)使对抗肌的收缩受到抑制所致。
腱反射增强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腱反射亢进,往往叩击肌腱邻近部位也可引出腱反射,并可伴有踝阵挛与膝阵挛。
联带运动 中枢性瘫痪者当健侧肢体运动或打呵欠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偏瘫侧肢体的伴随运动。这是由于脊髓兴奋扩散的结果,这种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是受大脑皮质所抑制的。在抑制解除后,其兴奋扩散性表现特别强烈,因而有联带运动的出现。
病理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可出现巴彬斯奇反射,这是脊髓的释放现象。常于轻微的皮肤刺激或自身移动肢体时即可出现,也常伴有腹壁与提睾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肌电图的改变 当肌放松时无纤颤电位,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幅度常下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电兴奋性测定时无变性反应。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主要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范围
肌张力
肌萎缩
肌束颤动
病理反射
电变性反应
呈一组肌肉瘫痪
呈痉挛性增强
轻度废用性肌萎缩


可呈单个肌肉瘫痪
呈弛缓性减弱
明显



瘫痪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偏瘫 同侧上、下肢体的瘫痪称偏瘫,是最常见的瘫痪形式,为一侧锥体束损害所致。病损部位可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内囊、脑干和脊髓。大脑皮质损害时,偏瘫多不完全或呈单瘫形式。中央前回下部病损时以对侧面下半部瘫为重; 中央前回上部病损时以下肢与躯干瘫痪为明显,一般表现为硬瘫,但有时呈软瘫状态,这可能是局限于皮质第4区的锥体细胞的损害或急性病变引起大脑休克所致。大脑皮质病损时可伴有症状性癫痫发作,失语和皮质型感觉障碍。内囊病损时,由于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位极为集中,因此内囊损害时常导致病变对侧完全性上、下肢偏瘫,且常包括皮质延髓束受损后的对侧面下半部与舌肌的瘫痪,故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伸舌时舌偏向偏瘫侧。由于面上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故一侧内囊病损不表现出症状。内囊后肢的锥体束之后为丘脑放射和视放射,因此,内囊病变除引起偏瘫外,还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的三偏症状,常见于脑血管意外。一侧脑干病损时,由于损害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已交叉的皮质延髓束或脑神经核,而引起对侧半身偏瘫和病变同侧脑神经麻痹,如脑干上端中脑大脑脚病损,可出现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与对侧偏瘫,称威伯(Weber)综合征。桥脑基底部内侧病损,出现病灶侧的外展神经麻痹与对侧偏瘫,并常伴有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协同运动的障碍,称福维耳 (Fovi-lle)综合征,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也可见于炎症或肿瘤。下桥脑基底部外侧病损,出现病灶侧外展和面神经麻痹与对侧偏瘫,称米-古(Millard-Gubler)综合征,可见于桥脑的炎症,变性或肿瘤。病损侵及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时,可出现病灶侧舌下神经麻痹与对侧偏瘫,称为杰克逊(Jackson)综合征,多由脊前动脉阻塞所引起。偶见脊髓性偏瘫,病损在一侧颈脊髓侧柱,但这种症状常为脊髓半侧损害(布朗一塞卡尔(Brown-Sequard)综合征的一部分)。
偏瘫的病因以大脑和脑干血管性病变为多见,其次有脑外伤(脑挫伤、硬膜外、硬膜下出血)、脑肿瘤、脑脓肿、脑炎、脱髓鞘病、脑膜炎的合并症、脑结核等。
截瘫 两下肢瘫痪谓之截瘫。病损可在脊髓,前根或周围神经。由脊髓病变引起的截瘫,病灶多在胸髓。多为痉挛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伸屈性病理反射。叩诊膝腱不仅小腿伸展急速,有时还可发生对侧小腿反射性伸展运动,刺激股部外侧或下腹部皮肤,可引起下肢屈曲运动。痉挛性截瘫者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时为伸性截瘫,屈肌张力增高者为屈性截瘫,预后较差。截瘫者常伴有病损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或消失及大小便的潴留或失禁。
截瘫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时,可能为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脊髓休克期,需注意与腰骶段脊髓前角、腰骶段前根或腰骶周围神经的病损相鉴别。后一组疾病之一均有肌萎缩及电变性反应以及不同的感觉障碍类型,可与脊髓休克鉴别。
脑损害侵及双侧锥体束支配下肢的部位亦可出现截瘫,内囊及脑干损害时少见。半球内侧面病变可同时损害双侧旁中央小叶而发生脑性截瘫。脑性截瘫可见于颅脑外伤,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等。
四肢瘫 最常见于颈段脊髓损害。原因与截瘫基本相同,如病变在下颈段或脊髓前半部(如脊前动脉病变)时,则可表现为上肢软瘫和下肢硬瘫。在大脑的双侧损害及脑干的双侧损害时,可出现痉挛性四肢瘫,常见于脑血管病变,尤其是反复发作者。在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时,可出现弛缓性四肢瘫如格林巴综合征。肌性瘫痪所出现的四肢瘫并不少见,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或肌病等。在婴儿,除发育异常、出生时缺氧外,弥散性硬化、感染性白质脑病、脂质沉积病等均可表现四肢的瘫痪。
单瘫 为一个肢体的瘫痪。如发现其他肢体也同时具有很轻微的瘫痪,则这种单瘫常常可能是偏瘫或截瘫的早期表现。单瘫的出现可以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可以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应首先鉴别之。大脑皮质的局限性急性损害所引起的单瘫可为弛缓性,病理反射可不明显。如不仔细检查易误诊为臂丛神经或腰骶神经丛病变,但常伴有其他脑皮质损害的运动或感觉症状。脊髓的占位性病变早期也会出现单瘫,以硬瘫为多。如单瘫属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常呈软瘫状态,且多伴有明显的肌萎缩,腱反射减弱至消失,病变可在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干。一侧上臂的单瘫如见于婴儿,其病因可能为臂丛神经的外伤; 在儿童以脊髓前角灰质炎为常见;在成人要考虑脊髓前角灰质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臂丛神经病损。下肢单瘫可由胸髓或腰髓的病损所引起,病因可有外伤,椎管肿瘤,椎间盘突出等;也可为腰骶神经炎或一侧腹膜后肿瘤引起的腰骶神经丛或神经干损害。因此,应结合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脊椎X线照片和碘油造影等加以鉴别。
癔病性瘫痪 可表现为偏瘫、截瘫、单瘫、四肢瘫或三肢瘫,瘫痪程度可不一致,可为弛缓性或痉挛性,常常变幻不定。腱反射正常或偏活跃,电生理检查无改变,故癔病性瘫痪的特点是:
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❷症状与解剖生理规律不符,无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一些患者卧床时下肢活动自如,但不能站立。
❸可因暗示而改变症状。
❹年青女性为多见,且有癔病性格的特点。但诊断癔病性瘫痪时必须慎重,要严格排除器质性瘫痪,特别提出的是有时在器质性基础上有功能性的表现,则尤要警惕。
☚ 痛性强直发作   不自主运动 ☛

瘫痪

瘫痪

随意运动的功能减弱或丧失,称为瘫痪。随意运动是由锥体系统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所完成,即包括从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皮质延髓束(终止于颅神经核)和皮质脊髓束(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以及由颅神经核及前角细胞分别发出的纤维及其支配的肌肉。上述任何部分受损均可出现瘫痪。诊断上要与肢体疼痛或关节病变引起的肢体活动受限制相区别,但后者肌力正常。纹状体或小脑病变引起的动作不灵活有时也被误诊为瘫痪,但常有不自主运动及共济失调,不难区别。此外精神症状中的紧张症候群,因表现有木僵状态,也须注意鉴别。
瘫痪按程度可分为轻度瘫痪与重度瘫痪,按损害分布范围可分为偏瘫、截瘫、交叉性瘫、单瘫等。按损害发生的解剖部位又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性瘫痪。按病因又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瘫痪等。(1)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细胞是运动神经系统中的最后一级神经元,故其损害所致的瘫痪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肌肉的新陈代谢与支配它的下运动神经元有密切关系,故下运动神经元破坏时引起相应肌肉的新陈代谢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称为失神经性萎缩。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由于牵张反射等脊髓反射弧的中断,因此腱反射、皮肤反射、肌张力等减低或消失,无病理反射。下运动神经元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后不久,神经和肌肉的电兴奋性即发生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变化,表现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电变性反应。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可由前角、前根、神经丛或周围神经的损害引起。除上述周围性瘫痪的共同特点外,前角损害时瘫痪分布呈节段型,无疼痛和感觉障碍;慢性进行性前角病变可有肌束颤动。前根损害时的瘫痪亦呈节段性,偶可引起肌束颤动,且常伴有后根损害,而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神经丛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因此损害后除丛型分布的瘫痪外,还伴有相应的疼痛和感觉障碍。
(2)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无肌肉萎缩及电变性反应、病理征阳性。但在急性病损时,瘫痪的肢体开始时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征阴性,而数天以后才出现典型的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坚硬,被动活动阻力增加,上肢常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手及手指处于屈曲位置; 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跖屈,足跖内转,如能迈步则呈划圈步态。
腱反射亢进表现为在无病变的脊髓损害节段以下,不仅保留着它的反射活动,而且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脱离了大脑皮质的抑制性影响,使脊髓自动活动增强,故腱反射均亢进,往往叩击肌腱邻近部位也出现反射,反射明显增强时还出现肌阵挛(如踝阵挛、髌阵挛等)。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还可出现连合运动。当健侧肢体运动时,患侧肢体可反射性地出现连合运动,这是由于脊髓兴奋扩散的结果。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可由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内囊、脑干或脊髓的损害引起。大脑中央前回皮质受刺激性损害时,可有对侧躯体的局限性运动性癫痫,破坏性损害时引起局限于对侧半身的部分瘫痪,其中以一侧的上肢或下肢瘫痪为常见,称为单瘫。内囊病变引起对侧半身比较完全的偏瘫,还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一侧脑干病变,由于损害颅神经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而引起同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半身瘫痪,临床上称为交叉性瘫痪,是脑干病变的一个特征。脊髓病变常损害两侧,产生两侧肢体瘫痪,病变在颈膨大以上时,引起四肢痉挛性瘫痪,病变在颈膨大与腰膨大之间时则引起两下肢的痉挛性瘫痪 (截瘫),常伴有大小便障碍。相应水平的传导束型深、浅感觉障碍。一侧脊髓病变发生脊髓半切综合征。
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见下表)在临床上很重要,是定位诊断的第一步。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可有一个“休克期”,此时病变虽在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为肌张力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因此肌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的瘫痪,除了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外,还可能是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但肌张力、腱反射增强或伴病理反射的瘫痪则一定属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表1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鉴 别 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的范围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束(或肌纤维)颤动
电变性反应
肌电图
广泛的影响肌群
不明显
痉挛性增强
亢进


对感应电流及直流电流的反应正常
放松时无纤颤电位,用力收缩时动作电位数量
减少,波幅改变不明显,肌肉不同点动作电位的同
时性少见
可为单独肌肉受累
明显,可达整个体积的70~80%
受累肌减低或弛缓
减弱或消失

可有
感应电流反应消失,直流电流反应存在
放松时常有肌纤电位,用力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数
量减少,波幅增高、正常或减低,肌肉不同点动作电
位的同时性在前角细胞损害时常见
神经传导速度
牵张反射及H反射
正常
亢进
周围神经损伤时减慢
正常

(3) 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及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 神经肌肉传导障碍疾病所致的瘫痪,如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可有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而无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也无感觉障碍及病理反射,且一般为暂时性。肌病是由肌纤维的化学成分改变、代谢障碍、炎症、遗传等原因引起的肌纤维变性萎缩,常见于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肌病所致的瘫痪,常不按神经分布范围,而以近端明显者较多见,常有肌肉萎缩;各种肌炎可有肌肉疼痛及压痛,但都不伴感觉减退或消失;肌病时可有肌张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病理反射。病因 各型瘫痪的常见病因见下表。临床类型 常见的瘫痪类型如下:

表2 各种瘫痪的常见病因

类 型病变部位常 见 疾 病
单瘫  
周围性
中枢性
前角前角灰质炎、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等
臂从神经臂丛神经炎、外伤,胸廓出口综合征,肺上沟肿瘤等
腰骶丛神经腰骶丛神经外伤,肿瘤,分娩时胎头压迫等
单神经尺、桡、股、腓、胫等神经麻痹
中央前回皮质脑肿瘤、血管病、炎症、外伤等
偏瘫人脑颅脑外伤、血管病、感染、中毒、肿瘤、脱髓鞘疾病及其他等
脑干脑干肿瘤、血管病、炎症、脱髓鞘疾病等
脊髓一侧颈髓外伤、血管病、炎症、肿瘤等
截瘫脊髓侧柱锥体束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椎间盘脱出、家族性痉挛性截瘫等
脊髓前柱锥体束椎间盘脱出、脊髓腹侧肿瘤
前角和侧索肌萎缩侧索硬化
侧索与后索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脊后柱、脊髓小脑束、锥体束遗传性共济失调
脊髓横贯损害 
非压迫性脊髓损伤、急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脊
髓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其他原因所致脊髓病(如肿瘤、糖尿病、肝病、中毒、红
斑狼疮、血管闭塞等)等
压迫性脊椎外伤、结核、肿瘤,脊髓肿瘤、出血、脓肿、寄生虫病、蛛网膜炎及脊麻后等
四肢瘫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颈锥或颈髓外伤、肿瘤、血管病、炎症、放射线
损伤等,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空洞症,颅底凹入症,小脑扁桃下疝,脊前动脉阻塞,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
两下肢瘫 腰椎损伤、腰椎间盘脱出、脊髓前角灰质炎、马尾肿瘤、周期性麻痹、脑性瘫痪等
两上肢瘫 脊髓进行性肌萎缩、颈椎病致脊前动脉压迫等

单瘫 即躯肢的部分瘫痪。单瘫有周围性瘫痪及中枢性瘫痪两种。
一侧上肢或下肢的瘫痪以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为多见,病变可位于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或周围神经。瘫痪呈节段性分布者属前角或前根的损害。单纯前角的病变无感觉障碍,急性者多为急性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多为脊髓进行性肌萎缩,以手部肌萎缩明显,并有肌束颤动,多见于年青人。脊髓空洞症病变侵及前角时可发生类似的慢性瘫痪,但有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的感觉分离。前根损害的原因大多继发于脊髓被膜或脊椎骨质的病变,因此后根亦常同时受损,所以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脊膜及脊椎的肿瘤、炎症、结核、外伤及椎间盘突出是神经根损害的常见原因。整个上肢或下肢瘫痪而伴有感觉障碍时以神经丛损害的可能最大。臂丛损害时整个上肢肌肉呈弛缓性瘫痪,肩部以下的各种感觉都消失,可由臂丛神经炎、外伤、肿瘤压迫等引起。单侧上肢近端肩部肌肉瘫痪和萎缩并肩上部外侧有感觉障碍者为臂丛上干型损害,其原因可为产伤、穿刺伤或跌伤等;臂丛下干型损害时则手的小肌肉瘫痪萎缩而腕及手指不能屈曲,手的尺侧感觉缺失,并可有Horner综合征,其原因可为肺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肱骨头骨折或脱位、手臂突然向上牵拉、肩关节过度外展等。腰骶丛损害较少见,表现为整个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可由脊柱结核或脱位、穿通伤、腰大肌脓肿、盆腔肿瘤的压迫等引起。周围神经干如上肢的桡、尺或正中神经和下肢的腓总或胫神经损害都可引起肢体的部分肌肉瘫痪,其诊断根据是该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肌群的瘫痪及其分布范围内感觉的减退或丧失、相应腱反射消失、长期的严重损害往往有肌萎缩;周围神经损害大多由局部的外伤、骨折、脱位、压迫、缺血等引起,需注意病史及局部检查。
上运动神经元的单瘫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以皮质运动区损害为多,常可伴有中枢性面瘫。病因以肿瘤、血管病、炎症及外伤为多见。
偏瘫 偏瘫即偏身瘫痪,为中枢性瘫痪,由一侧大脑皮质脊髓束损害所引起。偏瘫合并病灶对侧面肌下半部及舌肌的瘫痪时,以内囊损害为最常见。如偏瘫合并其他多数颅神经损害,且有交叉性瘫痪的特征时则为脑干损害。一侧颈髓损伤可产生偏瘫,称脊髓性偏瘫。
偏瘫可见于颅脑外伤。脑挫伤后偏瘫可以紧接外伤而出现,或在外伤后数小时以至1~2日内发生,多为颞部与顶部区域的外伤。如外伤1~2日后再出现偏瘫,且意识清醒后又再度昏迷者要考虑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后者偏瘫间隔外伤的时间可以更长。电击伤如影响脑部可发生神经细胞坏变和点状出血而发生偏瘫。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时,皮质运动区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加以血管内膜损害,血浆渗出可导致脑水肿而产生出血或缺血性梗塞。发生脑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有供血不足、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偏瘫可呈卒中样发生,或有1~2日的前驱阶段。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患者,极大多数发病在50~65岁之间。除偏瘫以外,常有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不少患者有较明显的偏瘫,但也有因为血液溃破入脑室后,偏瘫被四肢强直性痉挛所掩盖,此时观察有无两眼的同侧偏斜可以协助诊断。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血压脑病,如尿毒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均可发生脑出血和脑水肿而导致偏瘫。脑血栓形成最常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和其他血管内膜炎,如糖尿病动脉内膜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结缔组织病(红斑性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脑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40岁以上,常在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时发生暂时性轻偏瘫、失语,经多次反复发作发展为一侧明显的偏瘫。病变部位可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有时也可见于基底动脉。对这些患者比较双侧颈动脉搏动,有无病灶侧眼交感神经麻痹症状和眼-交叉偏瘫的症状,有助于发现有无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无脉症少见,多发生于20~50岁的女性,为进行性非特异性动脉内膜炎,常侵犯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如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临床表现有发作性晕厥和眩晕,一过性或永久性视力丧失、偏瘫、面肌萎缩和惊厥等,颈动脉搏动常消失,锁骨下动脉、臂动脉、桡动脉搏动也可摸不到,所累及的血管可听到杂音,并有颈动脉窦过敏,眼底缺血性改变。偏头痛发作时可有一过性偏瘫发生,称为偏瘫型偏头痛。矢状静脉窦血栓形成可发生在儿童、孕妇产褥期以及外伤或其它感染,可出现双侧的肢体瘫痪、皮质型感觉障碍、括约肌障碍,呈急性起病,常伴有明显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脑栓塞来源多为二尖瓣狭窄。此外,主动脉炎、升主动脉瘤、心内膜炎亦为发生脑栓塞的主要疾病。气栓塞多为颈部血管或肺部血管破裂后产生。潜水员病是潜水员在水底高压空气的沉箱中工作,当突然转至水面正常的气压下时,高压中被吸收的气体在小血管内形成气栓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可出现偏瘫、截瘫,甚至严重的昏迷状态。长骨骨折偶可发生脂肪栓塞。胸膜穿刺偶可发生偏瘫,或为胸膜刺激的反射作用,或因穿刺损伤肺脏而发生气栓塞所致。
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膜炎、脑炎、脑脓肿均可发生偏瘫,其发生原理多数是由于病变影响血管,产生感染性动脉内膜炎(如结核、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或为感染性栓塞,如感染性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脑脓肿、脑毛细血管疟原虫栓塞所致的脑型疟疾等;或为脑膜脑炎,如病毒性、细菌性、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等。发疹性发热疾病如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水痘或接种疫苗后一段时间,由于感染性自身免疫反应所产生的脱髓鞘播散性脑脊髓炎,可以发生偏瘫、截瘫等神经系统表现。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与肺吸虫病也可产生脑部病灶,引起偏瘫。
铅、砷、汞、一氧化碳、酒精等中毒可以发生偏瘫。铅中毒脑病时由于严重的脑水肿、血管内膜炎以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临床上可首先出现定向力、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手、舌、面的震颤,偏瘫或截瘫,失明,头痛等。砷中毒可产生出血性脑炎(脑性紫癜),病灶在内囊、胼胝体、大脑脚和脑干,可以发生偏瘫。一氧化碳是细胞原浆毒物,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尤其对大脑皮质和苍白球影响最严重,可以出现震颤麻痹、偏瘫、失语等症状。
肿瘤引起的偏瘫常有前驱局部运动性癫痫,明显瘫痪以前也可有长期肌张力轻度减退。偏瘫常为病灶症状的表现,最常见于额、顶叶的肿瘤,对诊断及定位均有重要意义。
多发性硬化病变波及大脑时可出现偏瘫,可伴有精神改变、抽搐、失语、偏盲等。弥散性硬化可出现进行性视力丧失,并相继出现痴呆、抽搐和偏瘫。
先天性疾病如Sturge-Weber综合征可以出现抽搐发作、精神呆滞、偏瘫和偏侧萎缩等。结节性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皮脂腺瘤、大脑皮质与脑室壁有散在性的硬结,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智力缺陷、癫痫,也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单瘫、偏瘫等。先天性胼胝体缺损、脑穿通畸形常伴有小头畸形、脑积水等,也可有偏瘫的表现。胰岛素过量时所产生的低血糖脑病也可出现偏瘫。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也可产生偏瘫,是由于细胞外渗透压增高引起细胞内脱水之故。
交叉性瘫痪常见于脑干病变,其原因为脑干血管性损害、肿瘤、炎症以及其他变性疾患,如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脑干肿瘤以儿童多见,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发展,病损从桥脑开始向中脑及延髓发展,脑脊液可有蛋白增高,脑室造影多有改变。脑干炎症发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前多有发热,可出现局灶性脑干损害的症状,脑脊液可呈炎性改变或正常。脑干血管性病变由于脑基底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所引起,可出现桥脑出血和脑干梗塞,发病多为急性,早期可有短暂的交叉性瘫痪,可迅速发展至意识障碍、双侧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四肢瘫痪等症状。
脊髓性偏瘫由一侧颈髓病损引起,除由于刀伤、枪弹伤外,一般炎症、血管病、脊髓肿瘤、颈椎间盘突出、脊髓空洞症等的初期,皆可只损害颈髓一侧而发生偏瘫、脊髓半切症状群。脊髓性偏瘫须与皮质性偏瘫鉴别,因而对两侧深、浅感觉均须细心检查;一侧脊髓病损时常无括约肌症状。
截瘫 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及两下肢的瘫痪,多由颈髓以下的双侧皮质脊髓束损害,少数由双侧皮质运动区或双侧内囊、脑干中的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其他如周期性麻痹也表现为两下肢瘫或四肢瘫,但并非神经元损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也可表现为两下肢瘫,但并非皮质脊髓束受损。
对截瘫患者,首先须判定是属横贯性损害,抑选择性损害。如属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者,则须进一步鉴别属压迫性损害抑非压迫性损害。
非压迫性损害多为急性损害,少数为亚急性,多在起病后数天内发展为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多数无神经根痛、且无椎管阻塞,常见于下列疾病:
(1) 脊髓损伤: 脊椎骨折、脱位和创伤,可以产生脊髓的挫伤,脊髓的硬膜外、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产生脊髓内出血 (脊髓内出血可以发生在并非脊椎对脊髓的直接损伤)。严重的脊髓损伤都先显示弛缓性麻痹,膝、跟腱反射消失,在数周至1~2个月内变为痉挛性瘫痪。故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如属外伤引起者,应有脊髓外伤的病史。
(2) 急性脊髓炎: 起病前多有发热,常见于青壮年,在数天内从胸背痛、足部麻木、异常感觉、无力开始发展至脊髓的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脑脊液可正常,或细胞、蛋白轻度增高。急性脊髓炎可能直接与病毒侵犯有关,如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或病毒感染后、接种疫苗后的变态反应,亦可发生于各种发疹发热疾病后。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又可见于视神经脊髓炎或多发性硬化的脊髓型,也多见于青壮年。视神经脊髓炎多数从视神经症状开始,但也有从脊髓症状开始,可有复发和缓解的病程。多发性硬化如以脊髓型开始者,起病年龄较大,病前无明显的感染症状,症状多有波动,并可出现脑干、小脑受损症状,表现为明显的复发与缓解病程。
(3) 变性疾病: 砷中毒可发生砷毒性周围神经病、脑病和脊髓病。脊髓病的病理改变为脊髓内出血,可发生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症状与脊髓炎相似。铅中毒也可产生脊髓损害,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或锥体束与后束的损害。一氧化碳中毒时也可见到截瘫、四肢瘫的症状。
肝硬变患者可出现脊髓损害,可隐袭性或急性起病,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的痉挛性瘫痪的症状;少数可伴有后索损害的深感觉障碍,发病原理尚未阐明。糖尿病性脊髓病表现两下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大、小便困难,病变水平面以下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有的可伴有阳萎和性欲消失。糖尿病性脊髓损害为脊髓的退行性改变。
(4)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罹患常为青年或中年男性,病变影响脊髓下端骶、腰髓部分,在脊髓内和脊膜上静脉增殖和弯曲,可有血栓形成与再管化,呈血栓性静脉炎的改变,产生严重的脊髓实质性坏死,尤其在白质。盆腔静脉也有退行性改变。临床表现主要为节段性与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括约肌障碍。
(5) 潜水员病: 可发生截瘫,是脊髓血管闭塞的结果。
(6) 结缔组织病: 80%有神经症状,尤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管损害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局限性癫痫、失语、单瘫、偏瘫、截瘫等各种类型的瘫痪,还可出现视乳头水肿、复视、蛛网膜下腔出血、舞蹈病等症状。
(7) 肿瘤性脊髓病: 较多见于肺癌患者,急性起病,病情迅速进行性发展,先有足部感觉异常、无力,然后发展成为急性两下肢软瘫、感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持久地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脊椎并无压痛,此为与脊椎转移癌的主要区别,也无椎管阻塞现象。
(8) 脊髓麻醉后: 可产生急性中毒性脊髓病,或产生粘连性蛛网膜炎而发生截瘫。
压迫性横贯性损害 起病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如脊髓硬膜外脓肿呈亚急性经过,脊髓肿瘤多为慢性;多数病变发展到一段时间后,症状才达最高峰,早期多有神经根痛和脊髓半侧损害的症状,后期才发展至双侧,常有椎管阻塞现象。少数也可为急性截瘫,如脊柱外伤、脊髓出血、脊椎转移癌、肉瘤、白血病与何杰金病等。
四肢瘫痪 可见于颈髓损害,如颈椎损伤、颈髓内出血、颈段脊前动脉阻塞、颈髓炎症、颈髓肿瘤、侧索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的颈髓型、脊髓空洞症、颅底凹入症、小脑扁桃体疝等。这些病变的特点是多有双侧锥体束症状,还可伴有括约肌障碍以及颈段脊髓损害的定位体征。四肢瘫痪也可见于脑干损害,如脑干出血、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等,但脑干病变常可发现其他颅神经症状。四肢瘫痪也可见于周围性损害,如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此病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周围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周期性麻痹也可发生四肢瘫痪,因此,特别要注意病史的询问。周期性麻痹多发生于青年男性,发病多在运动或饱餐后休息的情况下发生,也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神经根痛的症状,无感觉障碍,一般头面部肌肉极少累及,呼吸肌偶可受累;而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常伴有颅神经症状和呼吸麻痹,并且难以在数日内治愈。肌肉疾病如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可发生四肢瘫痪,但无神经系统病理改变。除周期性麻痹为急性发病外,其他均为慢性病程。重症肌无力可发生四肢无力的症状,但在出现肢体无力以前多已有眼肌无力的症状或延髓支配肌的无力,且肌无力多为波动性,上午轻、下午重,注射新斯的明后可改善。多发性肌炎当广泛肌肉受累时,也可发生四肢瘫痪和肌萎缩的症状,常伴有肌肉疼痛和触痛,急性患者可有不规则发热、血沉加快和尿中肌酸增加的特点。肌营养不良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可发现遗传史;该病为一慢性进行性骨盘带及肩胛带无力,常对称性分布,并伴有明显的肌萎缩,部分肌肉如腓肠肌可有假性肥大,有特殊的步态,尿中肌酸增加,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两下肢瘫痪 多为周围性瘫痪,可由于神经损害,如马尾肿瘤、腰椎间盘脱出等。马尾肿瘤可发生双下肢瘫痪,并伴下肢剧烈放射性疼痛,病程进行性发展,脑脊液蛋白增高,而无椎管阻塞现象。椎间盘脱出多表现为一侧坐骨神经痛,但少数也可产生双下肢瘫痪,椎管可有阻塞,但脑脊液无明显的蛋白质增高,病前常有外伤史及腰痛史。又脊髓前角灰质炎患者,如病变累及腰膨大双侧前角细胞,也可出现两下肢瘫痪,但不如单瘫或某组肌群的瘫痪多见,且常无感觉障碍,病前有明显发热史。少数的两下肢瘫痪为中枢性,如脑性瘫痪,主要损伤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患者出生后即有双下肢瘫痪,表现为痉挛性瘫,呈剪刀步态,无感觉障碍。
☚ 不自主运动   感觉障碍 ☛

瘫痪

瘫痪

瘫痪,是指风邪中血脉之一证,多见于中风之中。左半身不遂称为瘫,右半身不遂称为痪。治宜活血化痰通络。太阴人用太阴调胃汤,调胃升清汤;少阴人用十全大补汤,八物君子汤、唐橘汤;少阳人用独活地黄汤、荆防地黄汤。

☚ 口眼斜   半身不遂 ☛
瘫痪

瘫痪paralysis

系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元受损害所致。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通路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统称为锥体束)及下运动神经元(周围运动神经元)。以上神经通路或肌肉病损均可引起瘫痪。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其类型有偏瘫、截瘫、四肢瘫、单瘫及癔病性瘫痪。

☚ 猝倒症   单瘫 ☛

瘫痪

瘫痪paralysis

在神经肌肉或神经机制基础上的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导致的运动能力丧失。

☚ 胎儿酒精综合征   特定(单一)恐惧症 ☛

瘫痪

❶paralysis;palsy
❷be paralysed;break down;be at a standstill
交通运输全部陷于~。Transport was at a total standstill./事情完全陷于~。Business is totally paralysed./谈判陷于~。The talks break down./半身~hemiplegia;hemiparalysis/面部~prosopodiplegia/四肢~quadriplegia;totally paralysed

瘫痪tān huàn

paralysis(pl. paralys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