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疾针灸治法
痔疾,古称“隐疮”,泛指九窍中有小肉突出者,如“鼻痔”、“耳痔”等。但在此则专指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扩大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表现为肛门内外有赘肉突起,时而出现肿痛和出血,通称“痔疮”,是成年人极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因久坐或负重远行,久痢,情志郁结,气机失宜;或长期便秘,嗜食辛辣等导致肛肠气血瘀滞,蕴生湿热而发病。一般分为内痔、外痔和内外混合痔。要注意和其它肛门、直肠病变相鉴别。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可以减轻某些症状,与其它洽法适当结合,可提高疗效。
通治法 以理气散瘀和止血祛痛为主。选督脉和足太阳经穴为主,如命门、肾俞、次髎、长强、会阳、承山、飞扬、委中、承扶和承筋等,每次3~4穴。用毫针行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亦可选脊中穴施灸,选耳穴治疗也有效。
辨证论治 针灸临床辨证治疗如下:
湿热瘀滞 反复发作,痔核增大,排便时疼痛,小便不利,或见口渴,舌红脉数。洽宜清热化瘀,止血止痛。选足太阳和督脉等经穴,如次髎、长强、会阳、二白和承山等,用毫针行泻法。若肛门肿痛,可加飞扬;肛门热痛,可加劳宫。
气虚下陷 出血过多,日久气血亏损,面色萎黄,痔核外脱,肛门坠胀,短气懒言,乏力纳呆,舌淡脉弱。治宜益气升陷。选任督二脉和足太阳等经穴为主,如百会、关元俞、神阙、膈关等。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若便秘则加大肠俞、上巨虚和阳陵泉等。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挑刺法 用三棱针或圆利针,在第二、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1寸连线上任选一点进行挑刺,每日或隔日洽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
电针法 选大肠、会阳、长强和承山等穴,用毫针刺,得气后通电5分钟,以脉冲波或声电波均可,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
腧穴埋线法 选关元俞透大肠俞、次髎和承山等穴,消毒并局麻后,用特制埋线针(或以9号注射用针头作套管和28号2寸长毫针去尖作针芯代用),将1~1.5cm长的0号羊肠线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退针包扎。每次用一穴,左右同时埋线,每20~30天治疗一次。
耳针法 选直肠、耳尖前、耳神门等穴,用毫针中等刺激,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