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zonghe ziran dilixue
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即各级自然地域综合体(参见“自然地域综合体”)。相对以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的部门自然地理学来讲,它属于高一层次上的整体综合研究,在自然地理学体系中占居“统帅”地位。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为基础,侧重从整体观方法论角度认识和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整体联系的规律,自然地理结构和自然地域(空间)分异规律,现代自然地理过程与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自然地理动态与自然地理时序演变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划分,自然生产潜力估算,自然地理动态模拟与监测,自然环境演变的综合预测等工作。综合自然地理学亦十分重视应用研究,针对全球性、区域性、局地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在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中,以更强的应用指向性开展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经济和生态评价、农业自然区划、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区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工程设计、自然灾害危险性与防御区划等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应用研究中,综合自然地理学还注意与相邻的经济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密切配合,共同开展高层次、跨学科的攻关。
纵观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参见“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分支科学。尽管其综合意识和思想萌芽很早,甚至可以追朔到古代,但其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形成,却是上一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事。尤其是在景观学发展以后逐步形成的。A·V·洪堡的综合性、区域性观点以及比较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论思想;B·B·道库恰耶夫的自然综合体思想和“自然地带学说”;Л·С贝尔格的“景观学说”,共同构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早期的理论体系,在以后的发展中,德国的景观学和景观生态学,苏联的景观学和普通自然地理学以及我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仍然是现代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基础。本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哲学和科学思潮的深刻影响,社会实践问题提出的挑战等一系列因素,使综合自然地理学在理论、方法及应用诸方面发生了一些带有转折或变革意义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突出地表现在:
❶从系统科学吸收先进的综合观念(整体观、动态观、结构观、层次观等)和系统分析方法,变革传统的经验归纳成综合模式,促使其向系统综合转变;
❷随着综合自然地理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及其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和渗透,一些原有的研究领域发生了新的扩展,形成一些具有跨学科意义的领域,例如:由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研究向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的扩展,逐步形成一门土地科学;景观地球物理、景观地球化学等过程动态方向的进一步扩展,形成实验景观学并向实验地理学过渡;普通自然地理学逐步向全球地理学(狭义的地球表层学)扩展;景观生态学也逐步发展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领域;
❸积极利用遥感、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模拟、实验和数理统计方法、改进传统的景观调查和制图方法,提高综合研究的能力;
❹积极参与和投入全球性,区域性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如开展土地人口承载量,景观生态规划,全球环境变化及其生态影响,人地系统运行机制及调控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综合自然地理学内部的分科,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在苏联早期的学科划分中,它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含景观学) 和古地理学; 在东欧和中欧称之为景观地理学或景观科学,但研究的内容大大超过了自然地理学的范围,我国统称综合自然地理学,包括地域分异、土地类型、自然区划理论等几个基本领域。显然,上述分类已不能确切反映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这里根据研究对象空间尺度的差别和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把它粗略划分为:
❶以全球自然地理环境为对象,偏重基本规律和理论研究的普通自然地理学或称全球自然地理学 (参见“普通自然地理学”);
❷以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对象,偏重应用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区域综合自然地理学 (参见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学”);
❸以局地自然地域综合体为对象,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景观形态学或土地类型学(参见“景观形态学”、“土地类型学”)。另外,主要从综合自然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综合研究,景观综合或现代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等,虽已不完全属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但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学科。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回答这个整体环境整体的组织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变化发展规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