痓读音zh·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充自切,去,至韵。 ❶病名。痉病;风病。《集韵》:“痓,风病。” 上一条: 庢 下一条: 㨖 痓吃chǐ恶。例:对人恶~很。 ❍ 做事戾~,不讲理! 《广雅》:“痓,恶也。” 痓chiAF62 中医学病名,风病。指筋脉拘挛僵直一类的病症(见《素问》)。 痓出《素问·五常政大论》。 ❶病名。同痉。《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 ❷病证名。痓与痉为二种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破伤风源流》:“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 痓者,口噤而角弓反张。二者虽各有症状,其源则由血气内虚,痰涎壅盛。” 痓《集韵》: “风病也。”《正字通》: “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即突然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而抽搐。多见于破伤风。 痓chì出《素问·五常政大论》。 ❶病名。同痉。详该条。 ❷证名。筋强直不柔称为痉, 口噤而角弓反张称为痓(见《杂病源流犀烛·痉痓》)。 痓chì(中医病名,即痉)febrile disease with symptoms such as convulsion;trismus
痓zhì [书] ❶ (痉挛) convulsions ❷ (一种病症) a eymptom 痓 痓 (zhì) 当为痉 (jìng)【痓】病名。 例1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素问·厥论》) 译文 手阳明经、手少阳经脉气逆,可发生喉闭、咽肿、痉病,当治主病的经穴。 例2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素问·气厥论》) 译文 肺脏热邪转移至肾,可转变为柔痉。 例3 热而痓者死,热而痓者,腰折瘛疭齿噤也。(《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 译文 痉病伴见发热是死症。痉病发热,脊背反张,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切齿有声。 例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译文 有慢性疮疡的病人,身虽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变成痉病。 例5 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为痓。(楼英《医学纲目·痫痓》) 译文 项背强直,头向后仰,身如弯弓,时昏迷时清醒的,是痉病。 按 痓当为痉。《素问·五常政大论》: “其病痓。” 《新校正》: “按全元起本痓作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所至,为寝汗痉。”此文不误。《太素·卷三十·风痓》: “风痓,身反折。”《灵枢·热病》痓作痉。《太素·卷十三·经筋》: “(足少阴之筋) 病在此者,主痫痸及痓。”《灵枢·经筋》痓作痉,痸作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三: “身强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此亦不误。《名医类案·卷三·痓》魏之琇按: “痓乃痉之, 有汗为柔痉, 无汗为刚痉。 痓, 痴去声, 恶也。 痉,擎上声,风强病。”《景岳全书·杂证谟·痉证》: “痓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痓,盖传抄之误耳。”姚止庵说: “痉音劲,风病也。……全元起本作 ‘痉’,王冰误作 ‘痓’,后人遂以痉为痓,盖乃此误也。” (《素问经注节解》) 《说文》有痉无痓。《说文·疒部》: “痉,强急也。”痓字首见于 《广雅》。《广雅·释诂三》: “痓,恶也。”王念孙说: “从‘巠’ 之字, 或书作 ‘𡉤’, 因而为 ‘至’, 故 ‘痉’ 作 ‘痓’。《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痉。’ 郭 (璞) 音风痉之‘痉’, 今作 ‘痓’。 凡医书内 ‘痓’ 字多如此作。” (《读书杂志·〈史记〉第三》) 王筠说: “六朝写书用草字,因讹为痓,后人别之音。” (《说文释例》卷十七) ☚ 瘦 詟 ☛ 痓chì11画 疒部 中医指抽风、惊厥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