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针灸治法
痈疽,在此指体表组织的某些化脓性疾病而言,不包括疖、疔疮、乳痈和肛痈。它是痈和疽的合称。疮面浅而大者为痈,有壅塞不通的意思,一般病程较短; 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有阻滞不行的意思,一般病程较长。因二者有时不易截然分开,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常相提并论。其发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不节,或湿痰流注,经络阻滞不通,营卫不和,气血壅塞而成。现代证实是某些细菌感染所致。针灸治疗痈疽,对某种类型的某些阶段有一定效果,但必须注意与药物或手术等治疗的结合。实验表明,针灸能增强免疫功能,从而控制炎性渗出和病灶范围,改善微循环,促进渗出物吸收和肉芽组织形成。
通治法 一般说来,对初起者,以散风清热,行瘀活血和消肿解毒为主,对于无头阴疽,又当温经散寒; 对已成脓者,以透脓为主;对已溃者,以提毒排脓和生肌去腐为主。古代多重灸法,特别是于局部施行隔蒜灸法,有时多达数百壮,直到痛者不痛或无痛者有痛为止。病灶小者用蒜片,病灶大者用蒜泥。若只痒不痛者,行隔豆豉饼灸;若瘀肉不腐者,行桑枝灸;若脓水不绝且无臭者,行隔附子饼灸或硫磺灸。近代多用针灸: 一是在病灶周围选4~5穴,用毫针行泻法,或用三棱针放血; 一是在远隔病灶的有关经络线上选3~4穴,行毫针或三棱针刺。
辨证论治 一般按痈和疽两大类进行辨证:
痈 分为内痈和外痈两类。这里只限于外痈,按发病部位不同又分若干类型。外痈多发于肌肉间,初起局部光软,很快结块,焮红肿痛,逐渐扩大,触之硬而热;也有的直到酿脓时才现红色。轻者无明显全身症状,经治后渐软直至消散;重者恶寒身热,头痛泛恶,苔黄腻,脉洪数。按之中软,是脓已成,如不切开可自破,流出黄白稠脓,一般约十日左右收口而愈。治宜解毒散结,按病之部位循经选穴或局部选穴,用毫针行泻法,或局部用三棱针放血。如发于胸胁者,可选用膺窗或大包等; 发于鼻下者,可选郄门和百会等;发于腋者,可选少海、间使、少府、阳辅或丘墟等。
疽 多发于肌肉筋骨间,一般分为有头和无头两类:
(1)有头疽: 初期患部有单个或多个粟米样白色疮头,红肿热痛,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者,为实证。治宜清热疏风,活血解毒,按发病部位不同循经选穴或局部选穴。用毫针行泻法,或用三棱针放血。若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痛不甚,成脓迟,脓汁清稀,神疲纳少,面色无华,舌绛或淡,脉数无力者,为虚证。治宜滋阴生津,扶正托毒,按发病部位不同循经选穴或局部选穴。用毫针行补法。
(2)无头疽: 患部漫肿无头,皮色晦暗,病程缠绵,甚者伤筋烂骨,难溃难敛;发病部位不同,全身证候各异,也有实虚之分。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按发病部位不同循经选穴,或局部选穴。用毫针行补法或补泻兼施。
如疽发于鼻上者,可选上星、膝关和中都等穴; 发于唇下者,可选后顶和大椎等穴;发于胸者,可选郄门和内关等穴;发于两乳之间者,可选阳谷和太溪等穴; 发于胁下者,可选阳陵泉和中封等穴;发于脐下者,可选箕门和三阴交等穴;发于阴部者,可选商丘、中都、昆仑、承浆或三阴交等穴;发于肩部者,可选会宗和后溪等穴; 发于手背者,可选天府、曲池、委中、申脉、液门、中渚、合谷或外关等穴;发于大腿者,可选绝骨和三阴交等穴: 发于足背者,可选内庭、侠溪和行间等穴。
火针法 主要用于排脓。一般用较粗型火针,针体断面直径2~4mm,长4~6cm。选波动最明显的中点偏下部位进针,先行局部消毒,然后将针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烧红,对准部位迅速刺入,稍加转动即拔出,脓随之而出。如脓腔较深,可先行局部麻醉。出针后根据疮口具体情况撒布不同的丹药,或撒在生肌玉红膏油纱布条上,混合均匀,轻轻地充塞疮口,外包以无菌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