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音·iong(-),为iong韵目,属eng—ong—iong—ueng韵部。於容切,平,钟韵。
❶由于葡萄球菌的作用,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上一条: 下一条:

痈拥yǒnɡ

喻祸害。例:这娃爱害~人,成天糟踏庄稼!
❍ 他爱生~祸端。
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

痈yóng

<绥德>溃烂:年是(去年)冬里天暖,一窑苹果彻~完。

痈yong

一种毒疮。《史记·佞幸列传》:“文帝尝病~,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尝:曾经。病:患。邓通:人名。常:经常。唶吮,同义词连用。)《战国策·秦策》:“夫齐,罢(pi)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也。”(罢:疲。以天下:率天下之军。譬犹:如同。钧: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弩:强弓。溃:击破。)

痈癰yōng

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症状是皮肤局部红肿变硬,表面有许多脓疱,疼痛异常。

痈癰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坏死型炎症,多生在背部或顶部:~疽(ju)︱养~遗患。

痈yōng

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症状是皮肤局部红肿变硬,表面有很多脓泡,有时形成很多筛状小孔,疼痛异常。

痈癰yōng

毒疮。《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溃痤者,得车一乘。”

*廱yong

D3B8
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而形成肿疡:~疽/破~溃痤。

祸患

祸患

患(患祸;咎患;过患;防~) 恙甾 害(害患;除~) 痈(痈疽)殃 衅 厉 忧 灾屯 灾魔 不测 疽疮 瘇蛊 乱灾 蠹孽 毒患 灾毒 燋鲠
艰难祸患:艰祸 险衅
忧愁祸患:忧祸
灾殃,祸患:灾眚
灾难祸患:祸厉
养成祸患:养患
留下祸患,使人受害:遗患(养痈~) 遗害(~无穷) 遗祸 贻害(~于人) 贻灾 贻患
将来的祸患无穷无尽:后患无穷 虎兕出柙
(祸事,灾难:祸患)

另见:灾难 灾害 生祸 祸乱 动乱

☚ 祸患   祸乱 ☛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痈acute pyogenic infection

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病证。首见《灵枢经》。多因外感风湿燥火, 邪热壅聚; 或饮食不节, 过食精料, 湿热火毒内生; 或踢打跌扑,挽具磨伤, 毒邪乘隙内侵,导致营卫不和, 气血凝滞, 壅遏不通而成病。临证分为三期。
初期: 证见患部红、肿、热、痛, 后渐扩大, 高肿坚硬, 轻者无全身症状, 重者伴有恶寒发热, 舌苔薄白或微黄, 脉滑数。治宜疏风清热, 活血解毒。选用仙方活命饮去皂角刺、炙山甲, 煎汤内服。发于畜体上部者, 加荆芥、牛蒡子、菊花、薄荷; 发于中部者, 加山栀、连翘、柴胡; 若发于下部者, 加黄柏、萆薢、牛膝、车前子:热毒较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黄连等。外敷选用如意金黄散或雄黄散。
成脓期:证见患部肿块高突,疼痛加剧,按之应指或中软,并伴有壮热, 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数。治宜和营清热托毒。选用仙方活命饮去白芷、防风,加黄芩、山栀,煎汤内服。若便秘加瓜蒌、大黄;若尿赤加赤苓、车前、泽泻: 若口渴加鲜生地、石膏、淡竹叶; 若气虚成脓迟缓者,加黄芪之类,以托里透脓。或选用透脓散(《外科正宗》:当归、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或用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白术、黄芪、穿山甲、皂角刺、白芷、当归、升麻、甘草、青皮)灌服; 若脓成可切开排脓。
破溃期: 证见脓出黄白稠厚,微臭,或夹紫色瘀块。若溃后排脓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全身症状随之消失,一般不需内治。若脓出不畅,余肿不消,身热不退,仍按成脓期用药。若体虚肉芽生长迟缓,治宜补益气血,选用八珍汤灌服。外治宜提脓祛腐,选用九一丹或二宝丹(《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煅石膏、升丹)以纱布条卷药成药捻,插入疮口内引流:若脓转稀薄或脓水已尽,治宜生肌收口,选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若脓出不畅,宜手术扩创。

病名。见《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泣通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失宜,外伤染毒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凝聚,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因其发病部位之不同,痈之名称很多,总括为内痈、外痈两大类。详见各该条。

痈carbuncle

多个相邻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急性化脓和坏死的一种局部外科感染。主要因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同时侵入毛囊和皮脂腺所致。局部肿胀迅速增大,剧痛和水肿。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随后痈的整个中央部坏死,形成多个脓腔似蜂窝状,腔内有脓血样坏死物。可用青霉素疗法、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行十字形切开。

病名。出自《内经》。指皮肤、皮下组织的局部化脓性炎症。多由于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皮肤损伤,皮肤不洁,感受毒邪,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初起红肿高起,周围界限分明。成脓以后,皮肤红而变薄,隆起小丘,按之有波动感,最后破溃出脓而愈。祖国医学所谓的痈,多指浅部脓肿。有内痈、外痈的分别。因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多冠以部位名以区别之。

中医病名。是指疮面浅而大的疮疡。临床特点有肿胀、焮热、疼痛、成脓等特点。多由邪热内盛,气血壅滞所致。因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内痈、外痈之分。内痈,发于脏腑,外观看不到,如肠痈、肺痈等。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即属于肠痈的范围。外痈,发于体表,如颈痈、背痈、乳痈等,为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痈,属于热证、阳证,常伴有身热、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等实热表现,治疗应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 疖   脱疸 ☛

痈carbuncle

系一种由很多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形成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易发生在皮肤坚厚而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如颈、背部等处。病变处开始为红、肿、热、痛的炎性浸润硬块,迅速向四周与深部发展,周围组织紧张呈浸润性水肿,边界不清,中央有如蜂房状的多个脓头,继续发展可破溃流脓。局部与全身症状均较明显。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湿敷消炎药物;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营养饮食、充分休息等。

病名。痈,雍也;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为局部肿胀,焮热,痛甚,易化脓,易收口,发速愈亦速,属阳症。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详各条。


多个相邻毛囊及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易发生于颈和背部。有多个脓头侵及皮下组织,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伴有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治疗宜加强营养,选用有效抗生素,如有糖尿病应予治疗;痈需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痈yōng

《本草纲目》序例第1 卷李迅痈疽方论(384)。病证名。出《内经》。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多由外感六淫,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导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滞而成。因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内痈、外痈两类。临证均有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症。属急性化脓性疾患。

痈carbuncle

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颈后及背部等皮肤厚韧处。早期呈大片暗红色炎症浸润区,局部略隆起,质地坚韧,边界不清,有明显疼痛和压痛。以后中央区皮肤坏死,形成多数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常有寒战、发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全身化脓感染表现。早期红肿阶段治疗同疖。已破溃或全身症状严重者应行“十”字、“艹”字或“井”形切开引流,切口应长达正常皮肤边缘,深至筋膜,并应用抗生素。

痈yōng

病名。出《内经》。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多由外感六淫、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 致营卫不和, 邪热壅聚, 气血凝滞而成。因发病部位不同, 分为内痈、外痈两类。临证均有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症。属急性化脓性疾患。详见内痈、外痈条。

痈是由数个疖肿聚集并为皮下纤维组织分隔及包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上背、项部等皮下组织致密部位。全身症状显著。病原菌是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痈常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损害初起时是局限性浸润、呈紫红色、表面紧张发亮、疼痛剧烈。以后深部组织坏死化脓,形成多个脓头和脓孔。近部淋巴结肿痛,有发热、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反应。可并发毒血症或败血症。治疗必须选用对致病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或配合理疗及外科手术,加强全身性支持疗法。

☚ 疖与疖病   化脓性汗腺炎 ☛

痈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它的脓液通过多个窦道排到皮肤表面。病原菌一般为葡萄球菌。好发于糖尿病病人或年老体弱者。常发生在项部和背部等皮下组织较厚,且含有多量坚密的纤维组织的部位,项部痈中医称为“对口疽”,背部痈则称 “搭背”。痈也可见于上唇或腹壁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由于真皮和深筋膜之间的皮下组织由纤维组织分隔为脂肪柱。当细菌沿着毛囊向下侵入时,就在抵抗力较弱的脂肪柱中扩散,并可沿深筋膜波及邻近的脂肪柱。纤维间隔液化较慢,因此形成很多小脓肿。这些小脓肿分别通过相邻毛囊群向皮肤穿破时,就出现典型的蜂窝状。
初起为一暗红色炎性浸润块,有剧痛,渐扩大,常达掌面大小。约10~14天后中央出现多个脓头,穿破流脓时形若蜂窝。继而中央区皮肤大多坏死塌陷,犹若火山口状。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疤痕愈合。
病人多有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食欲不振等。病程一般达一月以上。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而死亡。唇痈易引起颅内海绵窦炎,危险性更大。病人应加强营养,局部制动,清洁周围皮肤。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作放射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有糖尿病者应予以控制。如治疗4~5天无效,脂肪柱开始化脓,而坚韧的纤维间隔使引流不畅时,即应作切开引流。一般作十字形切开,从化脓区一侧切到另一侧,深达深筋膜,并将皮片翻起,切除坏死组织。如中央的皮肤已有广泛坏死,则应施行切除术。有时可环形切除病变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待肉芽生长后植皮,可缩短疗程。

☚ 疖   蜂窝织炎 ☛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痈者,雍也,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首见于《灵枢·痈疽》,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发于体表。本条仅叙述外痈。
痈所患浅表,具有局部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白肿),范围多在3~4寸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致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陷证。正如《灵枢·痈疽》谓:“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又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外科精义》谓:“六腑积热,腾出于外,肌肉之间,其发暴,甚肿、皮光软,侵展扩大者,痈也。”《景岳全书》谓:“痈者,热壅于外,阳毒之气,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者,其愈亦速。”本病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在古医籍中,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但其性质、症状、治疗都大同小异。但有少数痈证,如发于颈部的颈痈、生于结喉之处的锁喉痈、生于脐部的脐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委中穴的委中毒、生于胯腹部的胯腹痈、生于腋下的腋痈,其他如发颐、囊痈、子痈、乳痈、肛门周围痈疽等,因各有其特点,故另立条目。
本病多由外感六淫邪毒以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染毒气等,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而五气均能化热生火,故热(火)毒是痈证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可使脾胃机能失调,传化失职,积滞生湿生痰(浊),聚而化热化火,当邪毒停留肌肤,则结聚而成痈肿;当外来伤害,体表损伤,感染毒邪,局部经脉被阻,气血不行,乃成痈肿。但因发病部位不同,除热(火)毒邪为患外,尚挟有其他邪毒,其证候有一定的差别,如身体上部生痈,因风性上行,以风温、风热为多;患于身体中部者,因气火俱发于中,以内蕴火毒,或气火为多;发于下肢者,因湿性下趋,则以湿热、湿火多见。总之,上述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气机运行失常,血液流行不畅,从而邪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痈肿。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又谓:“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初起者,为皮肉之间光亮无头,迅速结块,肿胀不适,皮色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坚硬。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洪数等症。 治宜清热解毒,佐以行瘀活血,用仙方活命饮加减;热毒盛者,宜清热解毒为主,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发于身体上部,宜疏风清热,选用牛蒡解肌汤、银翘散;发于中部者,宜清肝解郁,用柴胡清肝汤;发于下肢者,宜清热利湿,选用五神汤、萆薢化毒汤。酿脓者,一般在七天左右,如气虚不易托毒化脓,则酿歇较迟,证见全身发热持续不退,疮形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应指或中软,治宜托毒透脓,用透脓散加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溃后,脓出黄白稠厚,微臭,脓流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全身症状随之消失,疮口较易愈合,一般不需内治。若脓水清稀,新肉难长,此属气血两虚,宜补益气血,促进新生,用八珍汤加减。
外治: 初起宜清热消肿止痛,选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或金黄散、双柏散、玉露散水蜜调制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外贴。脓成宜切开排脓。溃后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捻引流;脓转稀薄时,宜生肌收敛,用生肌散掺在疮面上,再以太乙膏、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 瘘   颈痈 ☛

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都拜力 海力维热克,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发无定处,随处可生,但多发于颈、背、臀等部位。病因多由在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下,体液失衡,气质失调,过浓血液质或腐败的血液中渗入异常黏液质,损害肤肌所致。凡不注意皮肤卫生,身患结核病、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症见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红肿以中心部明显,而周围较淡,逐渐扩大,范围多在3—4寸左右,边缘不清,且有硬结,数日后局部化脓,小则化脓3—4处,多则8—10处,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消痛减,而逐渐愈合,或中软不溃,伴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治宜平衡体液,调整气质为原则;清血解毒、软坚消炎为主。应用相应的成熟剂成熟致病体液,并应用相应的排泻剂清除被成熟的体液。清血解毒,方用买朱尼 确比其尼 开比日 蜜膏、买提布合 比乃非谢汤、台日亚克 开比日 解毒丸、台日亚克 艾非阿 解毒丸等内服。软坚消炎,方用热维改尼 再屯 油,热维改尼 古丽 油与牛内脏脂肪敷于患处。若不化脓不退肿,全身性症状加重,可采用手术进行排脓,并应用收敛生肌药,宜用锑、石榴花、没食子、铁线蕨、甘草味胶等研细外用于创口。

☚ 肋间神经痛   鼠疮 ☛

痈(癰)yōnɡ

 {医} (一种毒疮) carbuncle: 养 ~ 遗患。 Neglecting a carbuncle will cause trouble — failure to deal sternly with evil-doers will lead to serious trouble.
◆痈疽 ulcer; 痈疡 large carbuncle

痈yōng

carbuncle; acute suppurativedisease; abscess

痈yōng


❷ 舐吮痔|决溃疽|吮舐痔|养成患|养蓄疽

痈(癰)yōng

10画 疒部 一种结成块状的毒疮,多出现在颈部、背部,表面红肿,多脓包,疮口很多,疼痛异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