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抗原性
病毒的抗原性一般是指病毒蛋白的抗原性,是由组成病毒的蛋白亚单位所决定的。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产生多种蛋白,有些直接成为抗原,有的与细胞膜类脂质结合为脂蛋白抗原。大多数抗原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少数为非结构蛋白。由于病毒具有多种蛋白亚单位,因此也具有多种抗原性。同一种病毒由于其亚单位结构上的细微差异(病毒亚型),可以诱发不同的相应抗体。
以流感病毒为例,病毒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编码出1种非结构蛋白及7种结构蛋白。在结构蛋白中5种为内部蛋白,即核蛋白,依赖RNA的RNA多聚酶(P1、P2、P3)及膜蛋白,2种为病毒表面抗原,即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各个亚单位抗原,都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较病毒内部抗原强。内部抗原一般表现为组的特异性,表面抗原具有型的特异性。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亚型,以至不同病毒株的差异,如有血凝素抗原为H1和神经氨酸酶抗原为N1的H1N1病毒,以及H2N2和H3N2……病毒等。
不同病毒的表面抗原各不相同,如狂犬病病毒有4个表面抗原G、M1、M2和糖脂质,麻疹病毒表面有血凝素抗原(HA)和血溶素抗原(HL)两种。病毒表面的不同抗原有不同的功能。
中和抗原 凡病毒表面抗原所诱发的相应抗体能中和病毒感染性的,这种表面抗原即称为中和抗原。所有中和抗原都在病毒表面。
流感病毒的中和抗原是血凝素抗原,腺病毒的中和抗原为六邻体抗原及触丝抗原,麻疹病毒的中和抗原,HL比HA可能更重要。所有芽生释放病毒的中和抗原均为糖蛋白。
从表面抗原中找出中和抗原,对免疫力的测定、疫苗的纯化和血清学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溶细胞膜抗原 一些病毒的表面蛋白具有溶细胞膜的作用,称为溶细胞膜抗原。如副粘病毒,除有HA和NA抗原外,还有溶红细胞及融合细胞作用的抗原。实验表明,单独应用病毒包膜的亚单位可以导致细胞融合和红细胞溶解,说明溶血及细胞融合是由于病毒包膜的某些亚单位抗原使细胞膜融合。仙台病毒经裂解后,用凝胶电泳可观察到不同分子量的多肽。大分子糖蛋白具有HA和NA的作用,称为HN;小分子糖蛋白具有溶血、细胞融合和导致感染的作用,称为F因子。经鸡胚细胞增殖的病毒裂解后的F因子,能导致细胞融合,并引起细胞间传播感染,而在MDBK细胞增殖的病毒裂解后,未发现小分子多肽F,子代病毒不能产生融合细胞,不能溶解红细胞,不能由一个细胞传染邻接的细胞,说明F因子与感染性相关。
一般认为HN的功能与病毒附着细胞相关。F因子是在病毒附着于细胞后、病毒基因核酸进入细胞之前发生作用,也即病毒包膜抗原与细胞膜融合有关。HN和F从广义来说都可以称为中和抗原。
麻疹病毒表面的两种抗原,HA和HL,能激发机体产生两种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与免疫力不完全平行; 血溶抑制抗体(HLI)在保护机体不受麻疹病毒感染中较血凝抑制抗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