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馆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馆选明清选新进士为庶吉士之制。庶吉士之选,始于明洪武中。由皇帝亲试,或由内阁和吏、礼二部主持。最初庶吉士不属翰林院,永乐二年(1404)始隶翰林院庶常馆,故曰“馆选”。每科选额多寡不定,从新科进士二、三甲中选取,大约以二三十人为常。但有连科屡选者,有间科一选者,有数科不选者,万历间至九科不选。庶吉士始进时,人多视为“储相”,因进入翰林院,即有入阁机会。清沿明制,每科一选。初由新进士中直接选拔,雍正元年(1723)后,改以朝考选庶吉士。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士子咸以预选为荣。参见“庶吉士”、“朝考❶”。 馆选 馆选明、清时期选拔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的制度。因为庶吉士学习之地称“庶常馆”,故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提高进士的办事能力,遂从新进士中选出才资英敏、文学优长者,入翰林院等衙门观政见习,称为庶吉士。正统元年 (1436年) 之后,专属翰林院,称为翰林院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年)后,或每科一选,或间科一选,或数科一选,无定时,无定额。弘治四年(1494年),定为每科一选。嘉靖八年(1529年)后,又时选时停,直至崇祯末年。其考选方法,弘治以前,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就殿试卷中查取,或另出题考试,亦无定制;弘治以后,则令新进士录平时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十五篇以上,呈送礼部。礼部阅视后,编号送由翰林考订。词藻文有可取者,按号行取。然后,礼部与阁臣出题糊名考试于东阁,试卷与所投纳之文相称,即收预选。嘉靖时,最后由皇帝钦定。清承明制,殿试之后,每科皆选庶吉士。如顺治三年(1646年),殿试后次第引见,选年貌合格者一百余人,于内院试奏疏、律诗各一首,钦定四十六人为庶吉士。雍正元年 (1723年) 之后,第二、第三甲新进士经朝考,其前列者选为庶吉士,曰入选,亦曰馆选;其余授予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参见“朝考”条。 ☚ 宗子试 朝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