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十九条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素问·至真要大论》: “愿闻病机何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症状比较复杂的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这毕竟还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方法,临证时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力求审因论治的准确性。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根据五脏和火、热、寒等条件,将疾病分类,达到执简驭繁的一种分类方法。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过于机械和绝对化,为其不足之处。过度重视火与热,与后世的寒凉派的走向极端,不无关系。因而只能作为临床审因论治的一个参考。不可过于拘泥。 病机十九条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将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以便于辨证求因。其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瘘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慓,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十九条bìnɡjīshíjiǔtiáo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证型或某一脏的范围内, 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列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 诸气 郁, 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 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 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跗肿, 疼酸惊骇, 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掌握这些病机, 对一些症状比较复杂的疾病, 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 但这毕竟还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方法, 临证时必须联系具体病情, 全面分析,力求审因论治的准确性。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是后世医家对《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一段论述的提炼与概括。这段论述的具体内容是: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痠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它分别叙述了风、寒、火、热、气、湿、疮、痉、痿、喘、呕、厥,固、泄、振掉、口噤、膹郁,肿满、痛痒、瞀瘛、逆冲、鼓胀、燥狂、肠鸣、惊骇、转筋、吐酸、眩晕、水液清冷、水液浑浊、暴注下迫、头项强直等三十多种病症和体征及其病因、病机。十九条所述内容,看来虽较简单,但它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对启迪后世医家确立辨证论治思想,则具有指导意义。尤其论末强调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更突出反映了病机十九条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必须竭力探索并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只有通过把握病机才能深刻地理解纷繁的临床现象,并使之各有归属。但是,要把握病机,关键又在于辨证。这就是说,首先要对各种临床现象进行分析与比较,考察各种症状,体征发生、消失的原理,即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有者”、“无者”分别指的是“具有”或“不具有”某种临床现象。寻求各种临床现象在邪正盛衰过程中不同的意义,即所谓“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此“盛者”、“虚者”又分别指着疾病性质属虚属实。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准确的归纳。 十九条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从五脏受伤讨论病机,共有七条。其中直接判定五脏发病者五条,从人体上下两部分讨论脏腑病证者二条。另一类侧重从外邪致病讨论病机,计十二条。其中涉及火、热者九条; 涉及风、寒、湿者各一条。金·刘河间认为,六淫致病不应独缺燥邪,乃另拟“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以补其不足,并为后世不少医家所接受。从临床辨证而言,十九条不仅是历史上对若干常见疾病病机进行的一次总结,就是从目前临床上来看,也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关于脏腑病机,十九条明确指出,风、寒、气、湿、疮五证分别与五脏有紧密的联系。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所指的“诸风”,乃后世所称风证。关于风证,历来认识很不一致。汉、唐以前,一般都看作一种由外来风邪所引起的病证,又称“真中风”。金元以后,才提出内伤发病理论,而有了“类中风”之说。这里虽未区分本条所谓风证是真中抑或类中,但其明确指出风证均以“掉眩”为基本临床特征,却对揭示风证病机有重大价值。“掉”或称振掉,主要指四肢或躯干的非自主性振颤与动摇。“眩”即晕旋,主要指头目强烈的昏晕或景物剧烈的旋转。掉、眩从证象上讲都带有一种妄动的性质。这种妄动,从发生的原因分析,不是主持人体运动的筋脉被某种原因所损害,就是由筋脉所构成的“目系”为某种原因所扰动。历代关于风证的分歧,如果就其实质而言,差异就在于对这种损害或扰动的认识,或主张来自六淫的风邪,或主张来自体内妄动的肝气。本条从脏腑病机而论,显然指的是后者。妄动的肝气多发生于血虚或肾水亏损之后。这时,肝气妄动本质上只是一种肝阳的虚亢。妄动的肝气也可为情志过激或痰浊、火热所激发,肝气的妄动则又是肝气化生的一种实火。不论那种情况,它们以侵犯肝所外合的形体与外窍,而引起肢体、头目的振颤与动摇,临床即称为“动风”。可见,风证从脏腑发病而言定位于肝,是有一定道理的。 十九条把风证定位于肝,把寒证则定位于肾。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提示人们,临床认识某些寒证不能不从肾的病变去加以考虑。“寒证”,历来被临床各家区分为虚实两大类型。实证皆系外寒入侵所引起,并可由形体而深入脏腑,造成表寒里寒各种证候。虚证则无不是脏腑阳气衰微所造成。可因一个脏腑阳气不足或全身脏腑阳气俱不足而形成某一脏腑的虚寒证与全身性虚寒证。全身性虚寒证在发病机理上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个脏腑阳气自身的亏损; 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各个脏腑精、气共同的来源是肾或命名的不足。明·张景岳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本条所说寒证,显然指的是由于肾阳亏损所引起的虚寒证。所谓“收引”,在体表主要表现为肌肤粟起,玄府闭密,经络踡缩,四肢牵引。在脏腑,则表现为寒凝疼痛或胸腹拘急。故“收引”是判断寒证的重要临床依据。 关于脏腑病机,还涉及一个气机不利病变,这就是“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郁”,主要指在上部的呼吸喘促和胸中憋闷。气的升降出入,原是所有脏腑参与调节的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但在气机调节中,肺却具有特殊的意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说明人体表里上下气血的流通,都要以肺的宣降作用作为动力。如果肺气郁闭,宣降失调,就会发生种种壅塞不畅的“膹郁”病变,临床即表现出胸满气促,咳嗽喘息诸种症状。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指出,肿胀、满闷为各种湿证的基本临床特征。而湿证的病理定位,则多数在脾。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即天地间过量或非时而见的潮湿之气; 内湿为体内病理产物,多系人体津液停蓄不能化精化气转变而成。不论内湿或外湿,一般产生或侵袭人体后,均通过脾胃的运化与转输作用,才能重新运行,排出体外。所以,当脾胃受伤,运化作用减弱时,则外来水湿不易被排泄; 另一方面,水谷津液亦因不得转输而向湿浊转化。湿邪是阴凝沉滞的邪气,其潴积在脏腑间,会引起脘腹胀满; 大量停蓄于腠理间,则引起水肿。故将“诸湿肿满”定位于脾,不仅反映了湿邪的致病特点,而且揭示出各种水湿证与脾胃受伤的关系。尽管水湿证不只是脾胃受伤的病理结果,举凡肺的通调不利,肾的温化无权,肝的疏泄失职,心的阳气失宣都与水湿形成有一定关系,但毕竟脾是主要的、直接的。因脾主湿而司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健壮,虽它脏稍有失调,脾土亦能克制之,而使水湿邪气无以泛滥。十九条之所以把“诸湿”属于脾,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与痛痒则定位于心。其主要原理乃在于“心藏脉,脉舍神”。营血流行于经络之中,但营血流行的动力和物质来源却在心,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心藏经脉之气”。心与经络一本一标,原属一体。心之气血既可灌注于经络,心之神气亦可遊行于经络。如经络中的营血稽留而不行,或行而不畅,则郁而化热。热生而血腐,此疮疡之所由生,亦疼痛之所由作。一般而言,痛愈甚,反映气血的壅塞情况愈严重,疮疡向火毒炽盛、气血腐败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就愈大。而疮疡一旦见痒,则说明局部不通的气血已有流动之机。意味着疮疡欲解,或脓尽肌生,痒遂成为疮疡向好转方向发展的先兆。故《灵枢·刺节真邪》说:“气往来行则为痒。”痛痒的产生与消失,都和主神明的心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所以王冰解释说: “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诸痛痒疮,故属于心。”即是说心所主的经络畅通无阻,则气血和调而神志安定,便无疮疡痛痒的发生。如果气血不通畅,营血即腐败而为疮疡。随其疮疡之轻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神志躁动,或痛或痒,均由斯而起。 病机十九条不仅从每个脏腑发病来归纳病机,还从脏腑的综合发病来概括临床常见病证的共同病理本质。具有代表性的条文如“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和“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主要涉及痿、喘、呕三证的发病机理。痿,指的是形体痿弱不用; 喘,即呼吸迫促不畅; 呕,指胃气上逆而伴食物从口中反出。这三个病证都与膈上组织器官不和有关。膈上组织器官包括心与肺。心是生血的脏器,主持经络的灌注。凡水谷营养之“至精至微者”,都由心变化而赤为血,输入脉中,以滋养形体脏腑。肺是主气的器官,主持宣发与肃降,使天气谷气布满人体内外,就在天气谷气宣降过程中,气行血亦行,脉中营血乃循十二经环周不休。心肺并居于胸中,一主血,一主气,为人身气血之大会。不论心肺不和或是其它脏腑发病,只要累及胸中气血,都会导致“属于上”的一系列病变。痿、喘、呕就是这一病变的常见证。痿证的直接原因可责之肺热津枯,胸中气血受伤,不能外荣于形体。这正是《素问·痿论》所说的:“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喘, 乃气道为外邪束闭, 或为痰热阻隔所引起的肺气上逆。至于呕,本是胃气不降的表现,然而胃气之所以不降,除了胃本身的原因之外,与心肺不能主持气血的下行也有密切关系。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包括厥逆和厥冷。前者主要以突然昏仆,神志不清为主症; 后者主要以肢冷或肤冷为主症。厥逆可以伴见厥冷; 而厥冷则不必均见厥逆。无论厥逆或厥冷,都与居于下焦的肝肾病变有着直接联系。肝肾分藏精血,涵敛相火。正常情况下,阴阳互根,相火安居于下。若伤精耗血,肝肾无所收藏,则阴不敛阳,相火易亢。稍有触动,亢阳即暴然上逆,导致厥逆。临床引起厥逆的原因是较多的,其中七情过激、暴饮暴食、大量失血和外邪入里,是最长见的几种。在相火上逆过程中,往往还同时伴见经络中血液一并上冲;或痰浊、宿食之上泛。临床所见厥逆证如肝气暴逆之气厥; 血随气逆之血厥; 气火夹痰之痰厥和宿食上泛之食厥等。 厥冷的病机与厥逆则有所不同。它涉及人体体表温度的调节,主要发生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情况下。一般而言,人体表面温度都是由温暖的营卫之气充实于皮肉经脉之中而维持的。营卫之气直接来源于中焦脾胃和下焦的肾。肾中相火常随肝气疏泄而上升,以温暖脾胃,化生营卫,然后借心肺宣通,才泄出体外,这就是所谓“阴阳之气互相顺接”的过程。因此,凡是阻断了相火营卫的升降出入,就可能引起“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冷。厥冷最常见于厥逆过程中。这是因为发生厥逆时,全身气血己经逆乱,营卫出入必然停滞。此外,也常见于外寒突然侵袭和体内水饮泛滥时。这不仅因为外寒、水饮都会使得营卫出入受阻,还因寒邪、水饮均系阴邪,能伤人阳气,而使人体无气以温养肌肤的原故。 “固”与“泄”则都涉及大小便异常情况。其中,“固”证有以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者,在下焦主要包括虚实两大证候。实证大都起于下焦气机不利,以致水液不能宣泄。虚证则常常起于下焦气化衰弱,以致水液停蓄。“固”证也有以大便不利为主要表现者,亦应按虚实进行分类。实证多系肠道气滞血瘀,糟粕结聚的结果。虚证则系气虚推荡无力,津枯肠燥所致。 “泄”证,从小便而言,主要指小便的不约或频多。从大便而言,主要表现为便质的稀溏和便次的增加。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膀胱、大肠开闭功能的异常。“泄”亦有虚实两大证。虚而“泄”者,直接原因当责之膀胱、大肠腑气不足。可是,从临床发病来看,单纯腑气不足者实不多见,多见的往往是肾气亏损。肾气职司二便,因肾气参与对二便排泄的控制,所以肾气不足,常常是引起二便异常的重要原因。实而“泄”者,则主要涉及下焦湿热交蒸与肝气疏泄太过。前者由于湿热伏于肠道或膀胱,六腑频频通泄以祛邪,临床自然表现为尿意不断,短赤涩痛,或大便频数而泄出不爽。后者则因肝气疏泄是胃、肠、膀胱降泄水液糟粕的重要动力,若动力因肝气疏泄过度而加强,胃肠膀胱内容物加速下行,以至发生二便频数甚至不约。 病机十九条,既重视脏腑的病变,也强调六淫的病变。这种以外邪致病特点来进行病机分析的方法,为后世伤寒家、温病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病机十九条论述外邪致病涉及火邪、热邪是最多的,共计九条。其中,论火邪致病者五条; 论热邪致病者四条。 火与热,除了程度上有差异外,本质上原是相同的邪气。所以,火邪所致的病变,亦常见于热邪。在病机十九条中,共列举了五类火热证象,这就是: 一般火热证象; 神志不和证象;气机紊乱证象;形质受伤证象; 水液变化证象。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火邪是一种易于躁动和扩散的邪气,它总要引起人体内外各种具有火热特征的典型病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发热。此外,口中气热、渴欲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舌质红绛、脉搏洪数等等,无不是火邪色象、动象、燥象的临床反映。上述一般火热证象乃是判断火热病变的基础。 “瞀”即昏闷,是火邪侵犯心肺头面所引起的症状。火为阳邪,既善于扰动,又有炎上的特点。火犯膈间,心神不宁,肺气壅迫,就能引起心烦、胸闷、呼吸不畅等症。若更向头面熏灼,侵犯髓海及官窍,症状还将进一步加重而并见头昏、目眩与耳聋。至于“瘛”,主要见症为肢体拘急,是筋脉挛缩性病变,它也是火邪常见的一种证象。“瘛”证发生的机理是火邪燥性对筋脉的损伤。筋脉在生理情况下总是有精血津液不断濡养的。火邪灼伤精血津液,筋脉即失养而焦枯、萎缩、故肢体亦随之挛缩而发生“瘛”证。“瞀”“瘛”属火是因为二者病机除火邪以外,与其它邪气如风、痰、寒、燥也有一定联系。此外,瞀瘛还与脏腑形体不和有关。所以全面分析瞀瘛,必须参看其它临床表现,才能判断是否属于火热,以及属于哪一脏腑的火热。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这是火邪所引起的另一类临床常见证象。“禁”,就是牙关禁闭;“鼓慄”,指的是因发冷而鼓颔战慄;“如丧神守,反映了一种心烦意乱、神情惶惶不安的状态。它们都是火邪内迫气机,或火邪扰乱神明的表现。火邪之所以能导致鼓颔、战慄,牙关禁闭,神志不安,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火邪盛于体内,壅迫气血出入的通道而使阳气不能外达。阳不达于表,则体表温度下降而自觉发冷,严重时就产生寒战。这种里热壅迫气机,表里出入不利的病变,如果发生在阳明胃肠分野,除了寒战以外,还能见到经络所过的口、颔部因寒战而收引;加之胃络通心,火邪由胃向胸膈攻冲,心神受扰,这就形成了口禁、鼓颔、心烦意乱产生的基本原因。另一种情况是,火邪盛于体表,正邪交争于肌肤。这时,又可能有两种转归。一种是正气胜邪,热退神安,即不再发生寒战鼓慄、神志惶惶等症。另一种则是火邪损伤元气,正气突然不支而内溃,于是火邪乘虚内迫于阳明,亦可诱发“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等症。 在热病过程中突然见到“诸禁鼓慄,如丧神守,常常意味着火邪盛极,正邪交争剧烈而属“火极似水”的假象。此时,病机进退处在关键时刻: 正胜邪却,则寒止神定;邪胜正却,则身冷神昏。所以,观察寒战与神志变化,对热病病机分析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火热所致气机紊乱,不只反映为“诸禁鼓慄、如丧神守”,还体现于“诸逆冲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和“诸胀腹大”等方面。“诸逆冲上”指的是火邪内扰脏腑所致的一系列上行性证象。常见的有呕吐、呃逆、嗳气、吐血、咯血以及某些“痰饮”、“水气”的妄动。由于火邪具有“上炎”的特点,一经侵扰脏腑,气血津液即不能正常升降出入,必随之上冲而引起各种冲逆证。所不同的是,火邪向不同部位熏灼与火邪发生于不同部位,临床证象各有差异。如火邪熏灼肺中,引起喘咳哮鸣; 攻于胃中,可见呕吐、嗳气、反酸、口苦; 攻于膈间,能引起呃逆、心痛; 起于肝肾上冲胸腹,引起脐周悸动,剧痛吐蛔;侵犯经络,则经血不宁,胃络伤则呕血,肺络伤则咯血。 火热之邪,既能凭其上炎之性引起气血逆乱,又能壅塞脏腑造成气机郁闭。尤其当火邪侵袭肠胃时,“邪热不杀谷”,水谷腐败,清浊混居,湿热内生,阻滞肠间,更是引起腑气不畅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火热本身就是一种怫郁过盛之气,所以火热一旦与腑气、糟粕结聚,还易引起痞、满、燥、实、坚诸症。“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正是对临床所见各种脘腹痞满胀大症与热邪联系的概括。特别是胃肠湿热和阳明腑实两证,腹大胀满最为常见。除以上所述之外,对同属热邪所致的腹大胀满,还需注意中实和中虚的区别。中实胀满,必为有形湿浊或糟粕与热邪结聚;中虚胀满,则纯系邪热伤气所致。脏腑阳气既为火热灼伤无力运行,或停滞脘腹,或积聚肠间,内有热邪冲击肠津而雷鸣作声,外因热邪虚气停滞而腹形充大,但腹虽大而不坚,气虽聚而无形,所以按之如鼓,叩之中空。“诸病有声、鼓之如鼓”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类病证。 腹部胀满属热者固然有,唯其主要发生在外寒侵袭脏腑,或由于脏腑阳气自身亏损而成的尤为多见,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说:“脏寒生满病”。可见寒热邪气均能引起各种腹部胀满证,关键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寒邪或热邪,而在于各种邪气是否引起气机的郁闭。 气机紊乱的基本病变,除了郁闭以外,就是上逆和下迫。临床上三者常相兼互见,很难截然分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就反映了这一病理机制。所谓“吐酸”又称醋心,是一种酸液由胃中上泛咽嗌的表现,与呕吐一样,都是胃中气逆的重要临床证象。“暴注下迫”则是剧烈腹泻并伴里急后重,多系肠中腑气壅迫下行的病理结果。以上诸证,皆与肝气不舒,气机郁闭有联系。人身气机由五脏分理,但肝主枢机,是调节气机的中心。所以,气机郁闭,在肝气不舒基础上发生者颇多。由于肝气不舒,则易致郁气偏胜,而表现出多酸这一特点。肝气不舒还极易化火,火邪尅伐胃肠,则又能引起胃肠机能紊乱。所以,吐酸是一种郁气偏胜,胃津夹带肝之酸味反出所形成的症状。暴注下迫,亦是因肝郁而化热,肝热上下攻冲肠胃,水谷糟粕不能停留一并奔涌而下的结果。只是应注意,这种腹泻不完全同于一般热泻,它包含着气机不利这一病理因素,所以,在火热急速证象之中,同时又兼见气滞不爽诸证。 火热致病,不仅在于气机不利,尤在于不同程度的神志不宁。因火邪具有明显的扰乱作用。五脏为火邪侵袭,尤其是心被侵袭,极易发生神志不安,甚至紊乱。诸如烦躁、恐惧、惊惕、神昏、谵语、狂妄等等,都可以在火热致病过程出现。“诸病胕肿、疼痠惊骇”,“诸躁狂越”,就是属于火邪扰动神志的病变。其中,“躁”,或指一种烦乱的情绪,或指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出现的一类肢体不安定状态。”狂越”,则主要指神志昏乱,妄言妄见妄动而失去常态。躁和狂发生的机理,关键都在于火邪内扰心神,外扰筋骨。火邪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为六淫所化,其所致躁狂属实者多,证情轻重亦随火邪盛衰而不同。通常在六淫初感和余热残留时,只发生躁证;而当火邪盛极,表里俱热时,则发生狂越。一为五脏厥阳所化,其临床表现虚多实少,证情轻重则随虚实而异。比如七情郁结,气盛化火者,证情多实,虽见躁狂,其病犹轻; 心肾不交,虚火上炎者,证情多虚,若见躁狂,病即较重; 命火欲绝,虚阳浮越者,证情虚极,一见躁狂,即为危象,故证情最重。 十九条关于火热致病,还论及形质受伤和水液变化两类证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其中所谓“转”指的就是以肢体异常扭转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如转筋、四肢痉挛等都是。“反戾”,又指以躯体反折为特征的另一类病证,如角弓反张者是。它们都表现为形体被热邪损伤所致的运动状态异常,主要都涉及主持肢体运动的筋脉不和。所谓“水液浑浊”则指人体各种排出液质地的浑浊不清,如小便黄浊,脓涕,黄汗,稠痰等等。它们与人体津液在热邪作用下所发生的质变有很密切的联系。正常情况下,肢体运动是在肌肉作用下由筋牵引骨完成的。其中,筋的柔韧和富于弹性是维持人体轻便灵巧的动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热邪禀性酷烈,对津液能发生 “煎熬”作用。热伤津液,即见燥象,这种燥若发生于筋脉,就能使筋脉失去津液的滋润而发生痉挛。挛缩的筋脉不具有韧性和弹性,并且还会对肢体产生异常的牵引。所以,热邪常常是导致转筋、痉挛,乃至角弓反张等症发生的重要原因。热邪煎熬津液,还能使津液腐败。这种腐败作用主要表现为津液中丰富的水谷精微为热邪熏蒸而变成秽物,化为湿浊。“水液浑浊”正因此而发生。 寒邪、风邪和湿邪的病机,在十九条中也作了一定的论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就是指从人身腠理、孔窍中所排出的津液质地清澈透明,或排出时伴有冷感。在生理情况下,由人体所排出的水液主要表现为小便、汗、泪和唾。在病理情况下,则表现为痰、涎、汗、呕出液和泻下液。所以,观察人体各种排出液及其性状,就能推测体内不同的生理与病理状况。热邪为病,水液变得“浑浊”;寒邪为病,水液变得“澄澈清冷”,显然寒和热是两种绝不相同的病邪。寒邪所以能引起人体水液产生“澄澈清冷”的变化,这是邪气性质所决定的。寒为阴邪,清凉凛冽,与人身的阳气在属性上恰相对立。正常人体充满着津液,而人体津液中皆涵蓄着丰富的阳气。津液正是在其所涵育的阳气作用下,才被温化,被推动,不断循环周流,不断气化,完成滋润脏腑,营养形体作用的。今寒邪以其清冷之性尅伐津液中阳气。阳气受伤,即不能再对津液发挥温运作用,所以津液变得“澄澈清冷”,一旦被排出,就会呈现清澈状态,甚至使人产生冷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强直”乃是指一种因筋脉僵硬而引起的肢体持续性拘急状态。这种状态最常见于各种痉病病程中。引起强直突然发作的主要原因是风邪耗伤精血,筋脉失养所致,“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分。本条所指乃六淫之一的风邪,也就是外风。外风中人,临床表现非常复杂。《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肢体强直不过是风邪引起的证象之一。“诸暴强直”,如果简单地讲,乃是筋脉为风邪所伤引起的一种病变。《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与骨节联合,是维持人体正常体态及实现肢体灵活运动的重要保证,其中,筋的柔韧尤有重要意义。所以,只要有一种病理损害伤耗阴液,使筋脉得不到足够精血的濡养,就会引起筋脉的拘急而牵引肢体发生“强直”。“风”是阳邪,它具有三个致病特点: ❶亲上; ❷化燥; ❸善行数变。尤其是风能化燥,常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血津液的耗伤上。所以,风邪一旦伤及筋脉,就很容易引起肢体的拘急和强直。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也是肢体强直、四肢僵硬的意思,它是痉病的基本临床特征。痉病与风邪伤筋有关,这就是前条所说的“强直”。但湿邪也可成为致痉的重要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这里提到的大筋“緛短”,就包含湿邪所致痉病在内。 湿痉和风痉在发病机理上是不完全相同的。湿痉筋伤,主要是由湿邪长期滞留于筋骨之间造成的。这首先与气血流通被湿邪阻遏,不能营养筋骨有关。其次,湿邪蕴郁,积久化热,湿热伤阴亦属重要原因。湿邪伤筋致痉,一般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筋的损害亦不仅与湿邪直接有关,还与湿邪引起的复杂的继发性病变有紧密的联系。正因为湿邪和痉病在病机联系上有这种复杂性,故历代医家对湿痉多有争论。清·吴鞠通为此写了《痉因质疑》和《湿痉或问》两论,对湿邪能否直接致痉表示保留。这些至今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 历代对六经病机之研究 病因病机学之近代研究 ☛ 病机十九条bìng jī shí jiǔ tiáonineteen items of pathological mechanism;nineteen items of pathomechanism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nineteen items of pathogenesis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某些病理机制归纳的方法。共为十九条,后世惯称“病机十九条”,至今在临床上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其原文是:“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诸痿呕喘, 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浮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每条前面一句是症象表现,后面则是所属脏腑及病因之辨。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意即:凡是躁动狂乱兴奋的病征,其病理机制都是由于火热之邪而引起。故治以清热泻火。这是中医对疾病机制的笼统分类,虽欠细致,但却是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 奔豚 薄厥 ☛ 00003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