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学之近代研究
近代广大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某些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兹概述如下。
病因学研究 关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问题,近来开展了气象生物学与气象医学的研究,这是发展较快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已就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始进行研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领域。气象医学主要包括:
❶气象生理学: 研究季节、气候及气象对正常人生理过程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应。
❷气象病理学: 研究气候及气象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多发病,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疾病在不同气候地区的分布等。
❸气象环境学: 研究城市、农村、住宅区环境小气候以及人工气候(空气调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医学界除结合中西医有关知识进行理论探索外,主要从临床观察入手研究了气象与疾病的关系,如观察到1957年2至3月间贵阳的流感持续流行与持续阴雨、积雪的严寒天气有关。又如在上海地区与当地气象局协作对固定人群进行了研究,发现慢性气管炎的病情波动以及感冒发病率的增加都与大气环境的变化,锋面过境等一系列气象因素剧变有关,观察到当冷锋或暖锋经过时,急性呼吸道炎症发病率明显增高。有人证实了关节痛的发作与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有显著关系。并指出: 天气变化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周期变化,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另一类是非周期变化,主要是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周期变化是个别气象因素的日变与年变,天气的日变与年变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结果; 非周期变化起因于一股大的气流扰乱了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种气流称为气团。探讨天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过去往往采用个别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进行分析,事实上,各种气象因素的逐日变化主要是由于上述两种天气变化的影响。而且在大气环境中,人体往往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的作用。有人研究结果表明,日最低温、风速、湿度三项气象要素与感冒发病的关系最大,其中降温是诱发感冒的主要因素,而气温低时,风能加强热的传导和对流,湿度大则使身体的热辐射可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吸收,二者均可促使机体热量散发增快,因此,风速、湿度与降温亦有关系。这些观察对进一步研究“季节病”(每年某一定季节出现复发的疾病)与“气象病”(某种天气情况下发作或病情加剧的疾病)是有价值的。至于气象因素是通过哪些环节作用于人体; 而作用于哪一部位; 会导致哪些功能异常; 是否具有特异性; 如果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什么原因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与六淫为病直接有关,因此,将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疾病的内因方面,有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研究,探讨了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明确了体质的概念,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以及其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并认为中医临床所辨的“证”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具有“体质辨证”的性质。异病同证与同病异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医特有的体质学说为基础的。体质病理学应成为临床诊断治疗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他们把人类体质分成六个类型,即: 正常质、晦涩质、燥红质、 迟冷质、 倦㿠质和腻滞质。 同时提出了体质病因、体质发病、体质诊断、体质治疗和体质预防等新概念。
病机学研究 目前对脏腑病机研究较多,其中尤以虚证研究较多,且以肾虚、脾虚为主。不少单位对“肾本质”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密切关系。如有的单位在总结中医治疗六种不同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毒血症,冠心病,神经衰弱,红斑性狼疮)时发现,不论上述何种病,只要出现“肾虚”症状时采用补肾调节阴阳的方法均可提高疗效。并发现凡是肾阳虚患者其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均下降; 经补肾治疗后,随着症状的好转,其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值亦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具有可重复性。他们进一步研究了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值低下的原因,结果发现这是继发于垂体功能的低下,因此,提出肾阳虚具有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低下的特征。而后,又证明肾阳虚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功能紊乱的现象。最近并发现腺垂体-甲状腺轴,腺垂体-性腺轴变化亦与虚证有关。有的单位开展了模拟肾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其结果亦与此一致。在病理形态学方面,观察了生前有虚损,包括肾虚的患者尸检资料,发现其内分泌腺,如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睾丸或卵巢都有退行性变,提示这些内分泌的功能是低下的。在免疫方面,以血T细胞比值、玫瑰花瓣形成试验与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为指标研究了肾虚证。
某些单位开展了脾虚的研究,结果表明,“脾”与植物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消化系统及蛋白质代谢有一定关系,以及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同时观察了中医临床常用于健脾的“四君子汤”对动物离体小肠活动的影响,发现该方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抗组织胺作用,这也证明了脾虚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单位发现脾虚痰湿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浆中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用中医临床常用之健脾方剂异功散,可使小白鼠胸腺萎缩,大白鼠维生素C含量降低,提示异功散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有的单位采用多种指标(如胃肠道钡餐透视、空腹胃液分析、木醣排泄试验、蛋白结合碘试验、真性胆碱脂酶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查、肢端复温时间测定、指尖血管容积示波描记等),研究了肺、脾、肾的本质。有以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玫瑰花瓣形成率为指标研究了脾的功能,结果提示“脾”与免疫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此外,还观察到1/3脾虚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经健脾方药治疗后有所恢复; 黄芪、大枣等补脾药能提高家兔实验性肝硬化,血清蛋白的含量,提示“脾”与蛋白质代谢有一定关系。并说明健脾药能促使机体代谢恢复正常,使机体的激素、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功能趋于正常,有助于机体保持正常防御功能。
在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有些小儿肺炎患者的肠粘膜有气泡形成,从而论证了肺与大肠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并为各种承气汤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水肿和利尿的关系,初步认为肺与水代谢有关,从而论证了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
关于八纲的研究,有单位曾用病理生理学方法研究八纲,认为“阴”,主要表现为机体某器官系统机能减退或热量不足的一种反应状态,“阳”主要表现为机体某器官系统机能亢进或热量过剩的一种反应状态; 虚证的共同发病学原因主要是生理机能减退,实证主要为生理机能亢进; 寒证则归之于机体热量不足,热证可归之于机体热量过剩。并选择生前有辨证记录病例的病理解剖学资料进行分析,初步观察到寒证患者的病理形态可见有慢性炎症、贫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变;热证患者可见急性炎症、充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变;虚证患者可见有多个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并有更为严重的慢性炎症、器官与细胞的变性等改变; 实证患者则有急性炎症、肿瘤和瘀血等病变。有通过住院病人的临床观察,认为寒证与热证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功能状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对里虚寒证、里虚热证、正常人按双盲法进行皮肤电位活动的比较,发现里虚寒证患者呈明显抑制状态,提示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而给以补肾阳为主的治疗后,可看到皮肤电位活动趋于恢复。有对阳虚病人进行了内分泌、免疫和环核苷酸的测定,认为cAMP有降低的倾向,而cGMP有升高的倾向,似有一定规律性,且与阴虚有差别。
综上所述,从血管运动、皮肤电位、能量代谢和环核苷酸等指标观察以及病理解剖所见来看,八纲辨证确有其物质基础在。
关于气血病机的研究,有用乙酰基苯肼形成贫血,借以进行血虚的动物模型的探讨; 用半饥饿的方法造成虚损状态,借以进行气虚的动物模型的探讨。目前对于气虚与血虚的本质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近二十年来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临床的与实验室的研究,从而对血瘀证的病机有所了解,根据目前的初步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地认为: 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由于机体心脏、血管、血液发生组织学、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学的改变,致使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或血液离开血管产生瘀积,这是血瘀证的基本环节与共性。在病理学方面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组织细胞的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及增生等继发性改变。故血瘀证应包括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续发变化的全部病理过程。此外,血瘀证与结缔组织代谢异常,分子生物学调节障碍,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炎症的病理过程等亦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各种不同血瘀证的具体本质与各种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有待于多学科的协作研究。
温病卫气营血病机研究,有曾以现代病理学观点探讨温病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性。并与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对比探讨,认为邪在卫分,相当于急性传染病之前躯期及症状明显期之早期。此期以上呼吸道炎症及体表神经-血管反应为主; 邪在气分,相当于急性传染病之症状明显期,以毒血症所引起的症状及由于高热而引起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实质脏器显示混浊肿胀及功能紊乱。此期可见各种传染病之特异性病变。邪在营分,相当于急性转染病之极盛期,除各种传染病之特殊病变进一步深化外,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坏死较为突出,凝血系统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进一步发展。邪在血分,相当于急性传染病之衰竭期,多种重要脏器如中枢神经系、心、肺、肾、肝等之损害更为严重,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下降。暴发型相当于逆传之病例,往往可见急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及广泛之出血。从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的总趋势来看,则表示着正邪相搏,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至重,而机体则由实致虚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病理学上也可得到相应的证明。
辨证论治原理的探讨 根据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通过对中医病因病机原理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的分析,提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观点即“整体制约论”。这一发病理论与西医学的“局部定位论”原则是显著不同的。“整体制约论”认为:“疾病是人体因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而发生的一个复杂的“正”、“邪”相争的矛盾过程,这时机体内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紊乱,一方面导致维持健康所必须的生理活动紊乱,另一方面又引起了人体抵抗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一系列防御性反应。此概念应包括以下几项具体内容:
(1)人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界与社会,处在一个共同的统一体中。自然界的各种气象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体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与病理活动。必须强调社会因素,特别是思想意识对人体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着周围环境。人与环境处在既矛盾又统一的斗争过程中,而人应处于主导地位。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紊乱即能导致疾病。
(2)人是一个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性疾病,不能仅仅理解为局部细胞的疾病。但可将人体内各部分按其解剖生理特点分成多个系,如脏腑、经络、组织、细胞等等。系与系之间,同系内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系是受整体制约的,在整体内,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思想意识,在生理活动及病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尽管如此,它仍从属于整体,任何系决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系的意义。这一原理应适用于整体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在人体内,体液与细胞,细胞与细胞,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这种相互关系的紊乱即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产生疾病的原因只能从导致上述相互关系紊乱的因素中去寻找。
(4)中医体质学说在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代谢、机能、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学说是中医临床治疗个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5)在疾病过程中可以产生各种“证”。“证”是中医学术思想中特有的概念。“证”是整体体质反应特征和上述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映,是一种以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八纲辨证可为代表。各种证不仅具有八纲归属的特征,而且具有脏腑各级分系水平的病理特征,也就是说,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结合起来才能具体地诊断疾病,并确定其治疗原则。这种既重视整体又不忽视局部因素的辨证原则是符合辩证法原理的。
(6)疾病是一个新的矛盾过程,有它的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及终末阶段,显示着发展的连贯性和相对的阶段性。疾病处于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特征,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紊乱即具有特定的内容。这是“证”的时相性。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与伤寒的六经传变可为代表。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就在于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不同的证。因为中医的论治是建筑在辨证的基础上的,因此,异病同证,同证同机,即可同治; 同病异证,异证异机即须异治。相同的证即表示相同的机能紊乱形式,即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因此,可以用相同的法则予以治疗而获效。认识这一点对我们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地把握疾病和治疗疾病是有重要意义的。
(7)疾病过程中的一切病理变化,必然要在代谢上、机能上及结构上反映出来,而且三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制约的。疾病同时反映着整体机能性定型反应形式与局部结构性定型反应形式,它们都取决于其共同的物质基础即生命物质的病理性新陈代谢过程。实质上,中医是从“证”入手,通过治疗来纠正其病理性代谢过程的,最后不仅调整了机能紊乱,同时也促进了结构上的修复。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整体与局部辨证统一作为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更好地将针对整体机能性定型反应形式与针对局部结构性定型反应形式的治疗措施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有关理法方药的理论与实践和近代科学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8)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由人体生命物质特有的矛盾性决定的,从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自动控制能力,这是一种维持机体相对平衡的自限和自愈能力。辨证论治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针对个体患者调整其各系统之间的具体紊乱,促进其自制与自愈机制,使之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恢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上承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下启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因此,今后集中力量研究中医病因病机学原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是一个涉及古今中外,跨多个学科的研究课题。除与医学有直接关系的基础学科外,必须广开思路,引进其他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等协同研究,并通过多种途径,包括临床的和实验室的,不仅可为传统的中医理论找到客观的物质基础与具体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研究将会探得一些关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新规律,从而产生新的病因病机学说以促进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