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bìngyīn生病的原因 △ ~不明。 ☚ 多病 病根 ☛ 病因pathogenic factor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又称“病源”或“邪”。见于《黄帝内经》、《司牧安骥集》等。以中兽医基础理论研究病因性质、致病特点和临证表现的理论,称为病因学说。包括病因的由来、性质、致病作用和途径、分类和相互关系以及动物的机能状态、受邪部位和症状特点等。因此,病因学说是中兽医对动物疾病发生的认识论,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和“治未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因的分类 病因或来自外界环境,或生于体内,或受自亲代,其性质复杂,致病的途径、作用和部位不同,引起的动物体反应多种多样。《黄帝内经》以先受邪部位的阴阳属性将病因分为阳邪和阴邪两类。《金匮要略》以客气邪风所传入的部位为主,将病因分为三条。《三因极——病证方论》以表里立论,创三因学说。《司牧安骥集》和《元亨疗马集》根据动物的发病特点,指出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今改为逸)伤于内,虫兽毒草为害,锐器鞍具致伤,并提出瘟疫和避瘟方药。《活兽慈舟》明确记载天地间的杂气为殃,畜类感染而瘟疫流行。现代中兽医学结合兽医临证实际,将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按其由来分为外界病因和体内病因两大类,再按其性质和致病的途径、部位、特点等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 外界病因 来自气候、土壤、饮水、草料、饲养管理、虫兽、空气、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不良因素。 外感性病因 气候的异常变化和天地间不正之气可经肌肤或口鼻而入,动物感受而发病。❶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按阴阳属性分之,风、暑、燥、火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❷疫疠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引起流行病的特异致病因素。近年来, 中兽医在移用《温病学》、《伤寒论》的过程中,对外感温热病邪也按四时节令和致病特点分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对外感性病因按发病时间的快慢和病初证候也分为新感和伏邪。 内伤性病因 能引起动物内部脏腑气、血、精神等先发病的一类外界病因。❶饥饱劳逸:泛指饲养管理不当、使役过度、运动不足等。 ❷七情:引起惊恐怒思忧喜等情志偏盛的强烈精神刺激。 外伤病因 主要是直接损伤动物形体结构的完整性,甚至使机体内部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的各种外力以及其他理化因素。 寄生虫 侵袭体表和侵入体内组织器官的寄生虫成虫与幼虫,如蚊蝇、蛔虫等。 外毒 损伤器官组织、破坏机能活动的各种有毒物质。多从外界摄入、吸入或接触。如有毒植物、霉败饲料、饲料有毒成分、农药、化肥、动物毒、药物毒等。 体内病因 主要是机体内部整体平衡被破坏,阴阳失调,或遗传缺陷等。 内生病因 动物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液聚积变质等。❶症状特点与六淫类似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❷痰饮:疾病过程中体内水液停滞变质的病理性产物。 ❸瘀血:血液流动不畅或停滞,或溢出脉管之外。 ❹内毒:体内生化失常所生的或浊阴排泄障碍所潴留的有毒物质,如妊娠母畜的血毒、热毒等。 先天性病因 受自亲代、与生俱来的禀赋不足、畸形等遗传缺陷以及体质、畜种、性别、年龄、毛色等方面内在的对某些外界病因的易感性。例如新生骡驹溶血病的发生,白色猪羊易患荞麦中毒等。 病因的相互关系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病因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联系, 从而使疾病发生的因素和过程更为复杂。❶合邪致病: 如风寒、湿热、凉燥、风寒湿等。 ❷相互转化: 有体外转化与体内转化, 前者如久雨生寒, 多风生燥等; 后者如热极生风、寒从热化等。 ❸相生相成: 湿盛生虫、久旱多瘟、外伤招致感染等。 ❹因果关系: 诸虫引起外伤、瘀血、痰饮, 内伤引生内毒等。 ❺诱发: 外风引动内风、新感引发伏邪等。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中兽医对疾病发生的两个基本观点是: ❶疾病是动物体内外整体性的失衡。动物在其生命活动中, 与外界环境中的天时、地理、饲养管理以及亲代之间, 动物体自身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表里上下之间, 时刻维持着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关系正常, 动物则健康; 如果在病邪的作用下遭到破坏,动物体又不能自行调节使其恢复时,动物则发病。例如, 动物体的寒热、水液之所以有常度, 是由于心、肾、脾、肺、三焦、汗孔、腠理、卫气等功能的协调, 也是由于与外界的寒热、水湿维持着交换上的平衡, 一旦在病邪作用下失去这种协调和平衡, 动物体的寒热、水液就会失常而发生寒、热、湿、燥等证。 ❷正邪相搏,正为主导。正就是动物体正气,同于真气,是与病邪相对而言, 主指动物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所具有的综合抗病能力。当外邪经肌肤口鼻侵入, 或内邪由脏腑孳生时, 动物体正气即与病邪相搏。一般而言, 正气强盛,病邪就不能造成损伤,疾病就不易发生, 即使发生, 其病较轻, 对于外感性病因尤其是这样。如果正气虚弱,病邪就能造成损伤,引起疾病发生, 而且病情较重。因此,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气在疾病是否发生上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察其虚实、扶正以祛邪、攻伐勿伤正、养正防病等。但是, 邪气过于强烈或较为特殊, 超出畜体正常防御能力时, 即使健康动物也会发病。例如各种毒物、锐器砍伤, 水谷精微缺乏, 强烈的疫疠之气等。 病因辨证 病因是证和各种辨证的重要内容, 是治疗的依据之一。中兽医病因学说将病因和动物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损伤和症状统一进行研究, 以揭示因证相关的规律, 因而又称病因辨证。疾病发生的缓急、症状的特点、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预后的好坏等, 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病邪的性质、强弱、作用方式; 二是动物体正气的盛衰、受邪部位的深浅大小和重要性等。病邪的性质不同, 对动物体组织的损伤和机能的扰乱也不同, 所引起疾病的症状就各有特征。例如, 寒邪阴冷, 有凝滞、收引作用,伤阳伤形,导致挛急疼痛等; 湿邪重浊趋下, 粘滞缠绵,阻气机, 困脾肾,导致痰饮水肿、食欲不振等。几种病邪合并或先后致病, 其症状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几种相应的特征。例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但三邪作用各异, 风胜则为行痹, 寒胜则为痛痹, 湿胜则为着痹。同一病邪侵犯不同机能状况的动物体和不同的脏腑组织,其症状特征除反映病邪的特性外,还反映动物体正气的盛衰和受邪部位机能的失常。例如,同是风寒束表, 卫外阳气不足、腠理不密的动物有恶风、出汗、脉浮缓的特征, 而体质好的动物则阳气集于肌表, 正邪相争, 腠理密闭, 呈现无汗, 脉浮紧的特征。再如同是湿热之邪, 在肝胆则有黄疸, 在膀胱则见尿短赤黄浊。因此, 根据中兽医病因学说, 合参四诊, 谨察病机, 从证候特点可以推断出病因, 选择适宜的治则, 做到治病求其本。 病因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说主要有三因学说,即由宋代陈言提出的关于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现代中医病因学主要将病因分为两类,即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 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六淫和各种疫疠病邪统属外感病因;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参见三因、三因学说、外因、内因等条。 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生疾病的原因叫病因。病因在医疗中极为重要,对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都有重要意义。病因极为复杂,有精神心理性的,如喜、怒、哀、乐、忧、恐、思所致以精神障碍为主的各类疾病;有生物性的,如病毒、立克次体、依原体、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寄生虫所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物理性的,如冷、热、光、放射物质、高压、电等所致的各类疾病;有化学性的,如各类化学物质损伤等;有营养饮食性以及遗传性因素等等。目前仍有很多致病原因没有搞清楚,但这些疾病对人类已造成极大威胁。由于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以及各种因素的改变,病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认真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是医学中的重大课题之一。 病因 病因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病因亦可称为“邪气”。如金代张从正说:“病之为物,非人身所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中医学否定鬼神致病,坚持唯物主义,向自然、向社会、向人体自身,广泛地寻求病因,从而决定了病因的广泛性。主要有外源性病因:如导致外感病的气候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异常而为“六淫”;导致传染病的因素,即“疫疠”;导致创伤性疾病的因素,如金刃所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伤、烫伤、挤压伤、冻伤、虫兽伤等,以及环境污染因素。内源性病因:指源于人体自身的有害健康而致病的因素,其所致病统属于内伤性疾病。如遗传因素,七情失度,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以及在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又可引起许多新的病理过程,而导致多种病证的发生。医源性病因:指由于医者医德医风不良,或医理医术不精可给病人增加新病,或使病情加剧,这种原因就称为医源性病因。关于医源性病因,中医学很早就予以重视,并多有论述和告诫。如《素问》的“疏五过”、“征四失”等篇,以及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等均有详明论述。病因理论,以研究和阐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来源、性质,及其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影响和致病特点为目的。掌握病因之理,对于在临床上“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以及对于养生防病,能知趋避,避免邪气侵害,保养正气,保持健康,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病因和发病 六淫 ☛ 病因cause of disease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内、外因素。疾病的病因不同于病原因子,只有病原因子而缺少宿主和环境条件,疾病也难以发生,即使传染病亦非仅由生物病原因子决定。如感染结核杆菌是否能发生结核病,还必须有营养缺乏、过劳、忧郁等辅助因素。有多种生态学模型解释病原因子、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特别是病因未明疾病,这些因素可分别起作用、协同起作用或顺序起作用。病因建立的依据可参考伊万斯原则。一种疾病病因的最终阐明,依赖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多方面的共同研究。 病因bìnɡyīn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说主要有三因学说, 即由宋代陈言提出的关于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内因, 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现代中医病因学将病因分为两类, 即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和各种疫疠病邪统属外感病因, 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 病因 病因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三因素、七精华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共同保持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当这些平衡因某些原因而遭到破坏,便导致疾病发生。疾病发生的原因不计其数,但可归纳于内因和外缘两大方面。 内因 有远因、近因。 远因 疾病纵然有千万种,但引起疾病的远内因只有一个,这就是无明。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属于“无我”,即世间一切事物没有绝对的存在或绝对的实有可言,但由于受世俗的影响,人们误认为“我执”(世间一切事物绝对存在,皆属于我)。这种不明事理和不理解所产生的与“我执”共生的欲念即为“无明”。人类最初没有什么“无明”,后来便逐渐有了“无明”,甚至作十恶事,“无明”更甚。犹如具有翅膀的鸟类,虽在空中飞翔,但是不论飞在哪里始终不能与自己的影子相分离那样。一切众生虽然无病安乐地享受着自己的圆满福分,但是由于“无明”的缘故,始终不能同疾病相分离。因而由于“无明”便产生贪欲、瞋怒和愚昧,这三者是危害人体的毒物,又称为三毒。其中贪欲又产生隆果,瞋怒又产生赤巴果、愚昧又产生培根果,将这三果又称之为三孽或三邪。 近因 近因为隆、赤巴、培根三者。生理状态下的隆、赤巴、培根在人体有各自依存的位置和保持一定的常量,是有益于人体的三种能量物质,共同维护人体生理活动。但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它们一旦发生增、损、紊乱等变化,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则成为损害身体和生命的有害物质,成为疾病发生的内因。例如,热性疾病,病因为赤巴,由于时令、气候不宜及突发原因等多种外因影响下,赤巴被扰乱出现病变。人体的三精华、三秽物等被赤巴热烧损、腐烂,因而产生热性疾病。因为赤巴所引起的疾病性质为火性属热,主要居于人体的中部即肝胆等部位,一旦发生病变便向上燃烧,一切热性疾病无不由此而产生。寒性疾病,同样由于上述各种外因影响下,生理状态下的培根被扰乱,人体的温度,特别是胃火便由此而衰损。“培”藏医为水,属水元,性质湿而润的意思,“根”为土,属土元,性质硬而重的意思,两者合在一起为“培根”,兼有土、水两种性质。如果这两种元素被扰乱,重、凉等性质便会使人体温度失常。同时土、水具有下沉的功能,培根虽居于头部等人体上部部位,但病变后则下沉,表现出重、凉、寒的性质。因此一切寒性疾病无不是由培根为因而产生。隆的性质为轻、动等,不论寒性或热性疾病,隆皆能成为其引发的因素,即与太阳病——热病在一起,它便成为燃烧人体心身和精华的助手;与月亮病——寒病在一起,它便成为寒凉的助手,摧毁胃火等人体温度。总之隆遍行于人体上下内外,寒热疾病均能被它所扰乱而引发。因此,隆邪是一切寒热疾病的成因之一。 外缘 外缘就是引发暗中蓄积疾病的外部因素。外缘通过内因起作用。影响人体的外缘很多,主要有季节、气候、饮食、起居、行为、情志、疠气、中毒、外伤、虫兽及突发因素等。但从引发疾病的过程而言,可分为生发外缘、蓄发外缘、直接外缘等三种。 生发外缘 时令、五官识觉功能、行为等发生不足、太过和相反则会造成疾病发生。所谓时令不足、太过及相反是热时如春季、秋季两季;寒时如冬季;雨时如夏季等热寒雨三时,如果出现不足即热时气温不足,温度过低则会引发隆寒病;寒时寒度不足,气候不太寒冷则引起赤巴血病的发生;雨时雨少雨量不足,则引起赤巴血病及赤巴疫病的发生。时令太过为热时温度过高则会引发赤巴热病;寒时寒冷过度则引发隆寒病和培隆病;雨时下雨过多则引发培隆病和隆寒病。时令相反为热时反而不热或出现寒冷则特别容易引起隆寒证的发生;寒时不寒,反而温暖,则特别易引起赤巴病和瘟热病的发生;雨时不降雨或反而太阳光强、刮风,则引发赤巴病和急慢性瘟热病的发生。因此当时令出现不足、太过和相反时,要采取措施尽力使自己的身体适应寒、热、雨,这样方能消除外因缘的干扰,达到健康无病。 所谓五识不足、太过和相反, ❶五识不足:眼睛很少看东西或根本不去看东西;耳朵很少听声音或根本不去听声音;鼻子很少嗅气味或根本不去嗅气味;舌头很少尝味道或根本不去尝味道;体表很少触及东西或根本不去触及东西。总之由于五官所属五识功能发挥不足则会引起各种疾病发生。 ❷五识太过:眼睛过分专注地盯视东西;耳朵过分竖耳强听;鼻子过分专注地嗅气味;舌特别爱尝滋味或过分专心地尝滋味;体表特别爱感受东西的刺激,以致感到厌烦和疲劳。总之五识功能使用过度则也能引发五官疾病。 ❸五识相反:眼睛无论看细、粗物体都凑得十分近,或者看距离很远的物体过度专视,或看过大的物体如无边的苍穹等,或者吃力地盯视过小的物体,或看可怕令人毛发耸立的东西,或看丑陋令人作恶的东西等,都为视觉器官作用发挥过分的例子。耳朵专心听从十分遥远处传来的细微声音,或者听十分近处的巨声,如在耳根吹螺,峡谷中听振耳发聩的水声,或者过度专一地听极小的声音,如蜜蜂和一日虫(只能活一天的小虫)发出的嗡嗡声,或者听雷声等可怕声音,或者听哭声、呻吟声等使人痛苦的声音都为听觉器官作用发挥过分的例子。鼻子嗅靠近鼻孔的烟熏气味,或嗅远处不容易嗅到的气味,或嗅充满整个房间的很浓的臭味,或吃力的嗅闻似有似无的微衰气味,或嗅对人有害的可恶气味,或嗅恶臭的气味,如嗅腐烂和脏臭气味等都是滥用嗅觉的例子。舌尝微弱似有似无的滋味,或尝味浓的东西,如白硇砂等。或尝有毒等可怕物质的滋味,或尝令人作恶呕吐、难闻的物质的滋味等都是滥用味觉器官的例子。体表过分触及任何软硬东西为滥用触觉。上述这些滥用五识或五识作用发挥不充分,则可造成与五识相关的各种疾病。 所谓行为起居不足、太过和相反,行为起居包括身、语、意三方面,身不足即身体很少活动或根本不活动。语不足即很少说话或根本不说话。意不足则很少思考问题或根本不思考。身、语、意过于舒适、懒惰,缺乏运动等则引起培根病的发生;太过即跑、跳、行走等身体活动过分激烈而劳累。语,不论白天夜晚说话喋喋不休,疲倦过度。意,废寝忘食,劳心过度等心身极度疲劳则会引起赤巴病和隆病的发生;相反,如大小便等排泄物无排意却极力努责挤排,有排意却强忍不排,竞力负荷重物,仰俯过度扭伤身体等,在《四部医典》日常起居章中所讲的十三种所禁忌的行为起居。另外身方面,杀生害命;语方面,说谎行骗;意方面,贪婪、嫉妒等做十恶事都属于相反行为起居,这些将会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因此,时令、五识和行为等的不足、太过和相反是造成发病的外缘,克服这些外缘是达到健康无病的重要保证。 蓄发外缘 一般情况下,疾病都有蓄积、发作和平息的过程,在这一蓄、发、息过程中外部因素,如饮食、起居、行为和药物等起着推波助澜或抑制的作用。例如隆病的蓄、发、息过程中食用性糙、轻等与隆的性质相一致的饮食和药物,隆病则于自己依居位置逐渐滋生。这时如果食用热性的饮食、药物及遇到热性的起居行为,滋生的势头被压抑而蓄积起来,等到食用与隆的性质相同或寒性饮食、药物及寒性的行为起居,原先蓄积的隆病重新被鼓动而发作起来。经过用与隆的性质相反,如重、腻、坚、绵、热等性质的饮食、药物及行为起居治疗,隆病则逐渐平息而痊愈(赤巴病、培根病的蓄发外缘见病理变化条)。 直接外缘 ❶疾病的共同外缘:人体内部五元衰弱或外部五元的供给受到影响,不同时令的行为起居发生不足、太过和相反等变化,各种毒物中毒,食用不适宜的饮食,医生对寒热疾病误诊造成的医疗事故及其他原因引发等不计其数。但各种疾病也有自己的引发外缘。 ❷隆病的外缘:过量进食苦味和除去诃子以外的涩味及具有轻、糙、细、硬、涩、动、寒等性能的饮食和药物,房事过度,长时饥饿,少食节食,严重失眠,空腹时身、语、意劳作过度,放血、外伤或孔窍失血过多,下泄或呕吐过度,接触冰片等凉性气味和长久经受冷风吹拂,伤心痛哭,悲天悯人及劳心过度,昼夜讲话过多,食用未成熟的果实和长期进食无营养的食物,二便等有便意时强忍,无便意时却努责等,饮食、行为起居等反常便可引起隆病产生。 ❸赤巴病的外缘:过量食用大蒜、小米辣、胡椒等辛辣佐料及烈酒、陈年酥油、菜籽油等,具有锐、辛、腻、轻、臭等性能的饮食,暴怒,热季午睡或悠闲后突然过度劳作,勉力负重,强挖硬地,扯拉强弓,竞力摔跤,拼命赛跑,炎热正午时分行走,骑马摔伤,坠入崖下,陷入黑暗,石棒打伤,过量食用肉、酥油、藏糖、酒等性热而锐及营养富有的饮食等,这些均可立即引发赤巴热病。 ❹培根病的外缘:一时或长期过食苦苣菜等味苦食物和牛乳等味甜、性重、凉、腻、稳饮食,进冷食后不活动,白昼嗜睡,坐卧和久居湿地,除秋季之外,特别在春季寒冷季节浸水,天寒时衣薄受冻,过量食用未成熟的麦豆果品及储藏过久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用极瘦的山羊和尕里巴(牦牛与犏牛交配的杂种牛)肉、油脂、菜籽油、植物油及枯萎的萝卜和蔓菁叶子、坏萝卜、野蒜等一切生蔬菜,食用未煮熟或烧焦的食物,久置变馊的食物,冷山羊奶,未发酵的奶酪,变质酪浆,过量饮用冷水和凉茶等,或者暴饮多食,宿食未消又进饮食等。总之,不定时间随时进食便可引发培根病。 ❺合并症及聚合症的外缘:上述各单纯性隆、赤巴、培根疾病的外缘,两两出现或三病的外缘一起出现,便可引发合并症和聚合症,如,隆、赤巴病外缘相混合出现则可引发隆赤合并症;培根、隆病外缘相混合出现则可引发培隆合并症;培根、赤巴病外缘相混合出现则可引发培赤合并症;隆、赤巴、培根病三者的外缘一起出现,则可引发隆、赤巴、培根的聚合症。 ☚ 病理变化 疾病的蓄、发和平息 ☛
病因 病因病因,是指破坏人体健康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维吾尔医学将一切疾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内因又分为内八因,除了过去性病因、直发性病因、年龄性病因、性别性病因、体质性病因、遗传性病因外,具有维吾尔医学特色的有:体液性病因、非体液型内在病因。体液性病因,系指直接与体液平衡有关的病因,即:以人体的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及黑胆质4种体液平衡失调为主的病因。如:胆液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血液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黏液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黑胆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体液的失调,虽然以偏盛或偏低来表现,但维吾尔医学习惯上多以偏盛或过高来阐述。外因又分为外十二因。 内因 有以下各种病因。 过去性病因 又称原有潜在性因,它指预先潜伏在人体中为某一疾病的侵入做了准备的病因。例如:一个人长期吸烟,几年以后就会引起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以及其他肺部疾病、心脏病、血管病;长期喝酒的人会患肝病;剧烈的恐惧、生活上的极度不顺当、忧愁痛苦、苦闷等,常遇到不称心的事,受到打击等等,这些会导致胃病、心脏病和精神病,这种病因也称历史性病因或前导性病因。 直发性病因 又称直接诱发性病因,它系指可以直接诱发原先潜入体内滋生起来的致病物质,从而使病变立即外化的致病原因。如:长期吸烟的人当其呼吸道已为疾病的侵入做好准备的时刻,突然感冒,这感冒就是直接诱发因。 年龄性病因 又称与年龄有关的病因,例如:小儿多见癫癎、腹腔结核、麻疹、天花、百日咳;青年人多见热病、心悸等疾病;老年人多见咳嗽、哮喘、风湿热、瘫痪、中风、高血压、血管疾病以及癌症。 性别性病因 又称与性别有关的病因。如:妇女多见癔病、胃溃疡、贫血、便秘等;男子多见心悸、类风湿、糖尿病和尿道疾病等。 体质性病因 又称身体素质性病因,体型的胖瘦、体质强弱也可成为某些疾病的病因。例如:身瘦体弱的人与体型中等、体质较强的人相比,更容易得传染性疾病。 遗传性病因 由父母遗传而来的病因称作遗传性病因。例如:梅毒、痴呆、痛风、糖尿病等遗传性疾病。 非体液型内在病因 又称非体液型失调气质性内在病因,系指在不受体液影响的前提下,整个身体或某一器官的气质,由热性、湿性、寒性、干性或干热性、湿热性、湿寒性、干寒性的偏盛或偏低而变化,并导致发生各种疾病的病因。 体液性病因 又称体液性失调气质性病因,也称与体液有关的病因,系指在受体液影响的前提下,整个身体或某一器官的气质,由体内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等4种体液的偏盛或偏低而变化,并导致发生各种疾病的病因。同样,体内水、糖、脂肪、蛋白质、盐的增多和减少也会成为各种疾病的病因。 职业性病因 系指整个身体或某一器官的气质,由某一职业的长期影响而变化,并导致发生各种疾病的病因。如:在潮湿的地方或水中工作的人易患关节炎,经常从事编辑、绘画等脑力劳动的人多患胃病、便秘、痔疮;印刷工人容易被铅中毒;经常站着工作的人易患下肢静脉曲张;铁匠和裁缝的视力容易下降;在尘土飞扬的工房里做工的人易患肺部疾病等等。 外因 外因指不存在于人体内部,而存在于外界的病因,外因又可分为一般外因和特殊外因两种。 一般外因 一般外因分为6种: ❶气候性病因:周围空气的压力不正常,大气的湿润、干燥、炎热、寒冷情况的不正常,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病因。空气中混入有毒物质和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时,可能引起各种肺部疾病、心脏病和皮肤病;登高时,高处空气稀薄,会引起血循环加快,呼吸困难、空气不足、心悸等,甚至会导致血管破裂、大出血。相反,低洼盆地、地下矿井等地空气压力低,呼吸困难,生活在高原和山区的人多见心脏病、关节脱臼等;在过于低洼的地方居住的易患疟疾、痢疾、涝病等;生活在过于潮湿地方的人易患咳嗽、哮喘、关节炎等;在气候过于炎热的地方生活的人易患腹泻、腹痛、痢疾、肝病、眼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热病;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多见肺病、肾病、皮肤病等。 ❷卫生性病因:又称与卫生有关的病因。不讲卫生可能导致某些疾病。例如:不注意衣着卫生,引起各种类型的皮肤病;不注意饮食卫生,引起各种类型的传染病。 ❸饮食性病因:又称与饮食有关的病因。正常的摄食量和正常的进食时间以及饮食的高质量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先决条件。相反,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 ❹服饰性病因:又称与服饰有关的病因。应该视气候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更换衣着,这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反,在寒冷的气候下穿得太单薄,或从气温高的地方走出来马上接触寒冷的环境,这些都极可能成为致病原因。 ❺作息性病因:又称与作息有关的病因。正常的休息与工作或锻炼是维护健康的有益因素,但工作得过多(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或休息得过多,不锻炼身体等都可引起与之有关的疾病。 ❻性器官性病因:又称与性器官有关的病因。例如:性生活过多、有手淫恶习,这种恶习开始会损伤主要器官,然后会削弱全身正气,导致癫癎、痴呆、惊恐不安等病证。 特殊外因 系指外界偶发的情况所造成的病因。它分为6种: ❶外伤性病因:如击伤、碰伤、烧伤、冻伤、出血等。 ❷击电性病因:如被雷电击伤或被普通的电击伤。 ❸精神性病因:如精神打击、忧愁悲伤、焦虑担心、恐惧不安等。 ❹非体液型外在病因:又称非体液型失调气质型外在病因。如特别的中暑,特别的受寒。 ❺中毒性病因:中毒,误食或故意服用各种毒品如鸦片、马钱子、白磷、信石、蓝矾、曼陀罗等,或被毒虫蜇伤。 ❻传染性病因:传染病,如麻疹、天花、痢疾及其他传染病。 ☚ 疾病(买热孜)学说 症状 ☛ 病因 病因cause of disease指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疾病的病因不同于病原因子,只有病原因子而缺少宿主和环境条件,疾病也难以发生,即使传染病亦非仅由生物病原因子决定。如感染结核杆菌是否能发生结核病,还必须有营养缺乏、过劳、忧郁等辅助因素。有多种生态学模型解释病原因子、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特别是病因未明疾病,这些因素可分别起作用、协同起作用或顺序起作用。病因建立的依据可参考伊万斯原则。一种疾病病因的最终阐明,依赖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多方面的共同研究。 ☚ 循证医学 病因网 ☛ 病因cause of disease;pathogeny 病因bìng yīncause of disease; etiologic fa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