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男女授受不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男女授受不亲 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②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③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④;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说他“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他还曾经勇敢地以“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哑鸟隐喻溺于淫乐、荒于朝政的齐威王,使齐威王惊醒、进而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重振朝纲、恢复了齐国的失地,使齐国从此日渐强大起来。②授受:授,授予;受,接受。③权:权宜之计,变通。④道:仁政、王道。 【译文】 淳于髡问道:“男女之间交接东西、不能手碰着手,这是礼制的规范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道:“嫂子掉进了水里,小叔子可以把手伸过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掉进了水里而不去伸手拉她,那是豺狼禽兽。男女之间交接东西、不能手碰着手,这是礼节。嫂子掉进了水里、小叔子伸手去拉她,这是合符情理的权宜之计。” 淳于髡又问:“如今全天下的人好像都掉进水里了,先生您却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 孟子说:“全天下的人好像都掉进水里了,要用王道去援助;嫂子掉进水里了,要用手去援助。你打算用手去援助好像掉进了水里的全天下的人吗?” 感悟 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迂腐。只是如今的“男女授受之亲”,好像轻易得又有些过头了:才认识三天,就“闪婚”;还没有结婚,就怀孕;刚刚结婚,就搞婚外情;婚外情,就是新爱情……不该让人看到的地方,偏偏有意让人看;不该摸的地方,伸手就要摸。 《韩诗外传》所记载的“孟子休妻”的故事,于男于女、于婆媳关系,应该都有所裨益:孟子妻独居,踞(jù,叉腿席地而坐,古代被视为傲慢无礼),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休了她)。”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谁在里面);将上堂,声必扬(大声打招呼);将入户,视必下(目光下垂)。不掩人不备(没防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休闲的私人空间),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男女授受不亲 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礼教为防止男女接触而制定的一种道德规范。意为男女不亲手给予和接受东西。《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孟子认为,男女不亲手授受东西,以维护男女之大防是礼的要求,应当遵循。这成为了后来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剥夺了男女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孟子又认为对这种礼应遵循而不拘泥,若嫂溺水而见死不救则违于仁,故应权宜变通,援之以手。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发展和繁荣,这条规范越来越严格和残酷。 ☚ 七年男女不同席共食 不从父命 ☛ 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间交往关系的规定。授即给予,受即接受,亲即亲自接触。要求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交换东西。 《孟子·离娄上》: “淳子髡(齐人)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礼也。’”《曲礼》规定:“男女不杂坐,不同椸,不同巾栉,不亲授”;还规定:“叔嫂不通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要求妇女大门不出,中门不入,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女授受不亲”是封建礼教对男女有别、男女之大防的形象表达。 男女授受不亲nánnǚshòushòubùqīn其他男女不亲手递接物品。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儿女英雄传》22回:“你我~,你可记得我在能仁寺救你的残生,那样性命呼吸之间,我尚且守这大礼,把那弓梢儿扶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