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Jiǎ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围场,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或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子姓。《风俗通》‘太甲之后’。” (按: 商人之道,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死亦无谥。自太甲至帝乙纣辛,几四十世,惟以十日命,生之与死皆以是。己之所称、人之所呼亦以是。逮周生有名,死有谥; 望以义名,死以义谥; 望曰昌、曰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此以名为氏。) ❷又注云: “郑大夫石甲之后。”“石甲”,《姓氏考略》 引作“石甲父”。 ❸或系出芈姓。《姓氏考略》注引《路史》 云: “楚公族有甲氏。” 望出荥阳。 晋代有甲吉; 明代有甲良; 又有甲聪,鸿胪寺序班。 甲jiǎ❶某些動物護身的硬殼。劉楨《魯都賦》:“戴兵挾刃,盤甲曲鱗。”也用作動詞,謂取其甲。杜篤《論都賦》:“甲瑇瑁,戕觜觿。” ❷喻法令。《古文苑》揚雄《太玄賦》:“聖作典以濟時兮,驅蒸民而入甲。”注:“入甲謂納諸法令之中。” ❸古代軍人所服革製護身衣。繁欽《征天山賦》:“素甲玄燄,皓旰流光。”引申指士卒。揚雄《長楊賦》:“今樂遠出以露威靈,數搖動以罷車甲。”蔡邕《釋誨》:“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❹天干的第一位。古用以記時。杜篤《論都賦》:“皇帝以建武十八年二月甲辰,升輿洛邑,巡於西岳。”亦用以記數。見“甲乙”。引申爲首位或居於首位。見“甲第”。 甲 甲jiǎ❶铠甲。见《什器篇》[甲]条 ❷长。《卫风·芄兰》二章:“虽则佩,能不我甲。”,shè,戴在拇指上扣动弓弦的扳指。朱熹《集传》:“言其才能不足以长于我也。”一说,甲,通“狎”,xiá。郑《笺》:“此君虽佩与,其才能实不如我众臣之狎习。”狎习,熟练。 ☚ 由 电 ☛
甲 甲jiǎ铠甲。《秦风·无衣》三章:“王于兴师,修我甲兵。”兴,起。兴师,起兵征伐。兵,兵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习修战备,崇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 ‘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乞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 田车 白圭 ☛ 甲读音x·ia(ˊ),为ia韵目,属a—ia—ua韵部。古狎切,入,狎韵。通“狎”。 上一条: 陿 下一条: 狎
甲读音j·ia(ˇ),为ia韵目,属a—ia—ua韵部。古狎切,入,狎韵。 ❶天干的第一位。 ❷居第一位。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❸龟等的硬壳。 ❹铠甲。 上一条: 磍 下一条: 岬 甲〔jia〕 ghob baot: 龟~。ghob baot jib. 甲鱼 〔jia yu〕 dab jib. 甲子 〔jia zi〕 jal zit. 甲ㄐㄧㄚˇjiǎ一1253见「甲人」、「甲万」、「甲子」、「甲马」、「甲厅」、「甲比」、「甲手」、「甲长」、「甲目」、「甲甲」、「甲仔」、「甲头」、「甲边」、「甲耳」、「甲死」、「甲囝」、「甲步」、「甲身」、「甲纸」、「甲若」、「甲拍」、「甲蚤」、「甲偌」、「甲趺」、「甲脚」、「甲猪」、「甲硬」、「甲痢」、「甲错」、「甲蜢」、「甲嘴」、「甲襦」、「甲卜死」、「甲厅桌」、「甲甲子」、「甲拉蛮」、「甲鱼头」、「甲铳仔」、「甲袋包」、「甲猪子」、「甲着人」、「甲𫧃晓讲」、「甲钱无隔暝」   甲jia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战衣。《史记·礼书》:“楚人鲛(jiao)革犀兕(si)所以为甲,坚如金石。”(鲛:鲨鱼。兕:犀牛类的野兽。)《左传·成公二年》:“擐(huan)~执兵,固即死也。”(擐:穿。兵:兵器。固:坚持。即:接近。) 甲〈隐〉清末以来粮食行指数目四。参“席、林木、各、甲、为时、文、眼上、言尖、贺路、丑。” 甲jiǎ❶天干的第一位;表示顺序或等级的第一位 △ ~班|~级。参见780页“天干”。 ❷位居第一 △ 桂林山水~天下。 ❸某些动物的硬壳 △ ~壳|~鱼。 ❹手指和脚趾的角质硬壳 △ 指~。 ❺古人作战时穿的防护衣 △ 铠~|盔~。 ❻用金属制作的起保护作用的装备 △ 装~车。 ❼姓。 甲jiǎ
甲❶天干的第一位。也用作次序第一:~子︱~乙丙丁。 ❷第一位:~等。 ❸居第一位:桂林山水~天下。 ❹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鱼︱~虫︱~壳(qiao)︱鳞~︱龟~︱犀~。 ❺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zhi)~︱趾~。 ❻古代军人打仗时穿的护身服,多用金属、皮革等制成:~兵︱~胄(zhou)丨盔~丨铁~︱铠(kai)~︱披~︱解~︱片~不存︱弃~投戈︱解~归田︱丢盔弃~。 ❼围在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板︱铁~︱装~。 ❽旧时户口编制,若干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保~。 ○六~((一)神名、星名。(二)古术数的一种。(三)古代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 甲jiǎ❶ 天干的第一位:甲子。 ❷ 第一位:甲级│甲第│富甲天下。 ❸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作用的硬壳:鳞甲│甲虫。 ❹ 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甲│趾甲。 ❺ 打仗时用于保护士兵身体或其他物体的装备:铠甲│装甲车│解甲归田│弃甲曳兵。 ❻ 旧时一种户口编制:甲长│保甲。 ❼ 姓。 甲jiǎ❶天干的第一位,引申为第一。 【组词】甲子年︱富甲天下︱甲等医院︱名登三甲 【例句】这家医院评为三级甲等,是大型综合类医院。 ❍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近义】首︱头︱优 【反义】末︱尾 ❷爬行动物身上的硬壳,也指手指脚趾上的角质,引申为人体或物体外围的保护性装备。 【词汇】甲壳︱甲虫︱指甲︱铁甲 【组词】丢盔弃甲︱装甲兵︱装甲车 【例句】这种虫有很厚的甲,身体很重,力气很大。 【近义】壳 甲 甲戎衣也。古战时著之,以御兵刃。用革或铁叶制成。制之式样有三:通常三属连缀,上如披肩者,谓之披膊;中缀于当胸者,谓之胸铠;下垂于两旁者,谓之腿裙。《初学记》卷二十二《甲第六》引《释名》云:“似物有浮甲,以自御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又引《管子》:“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其始也。”又引《周礼·考工记》:“函人为函,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甲亦可代称士卒。《左传》:“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甲指兵士。 ☚ 吴魁 龙甲 ☛ 甲(1次) 古代以干支纪日。甲,此指甲日那天。~之鼌吾以行《章·哀》 另见[犀甲] 甲jiǎ古代以干支纪日,甲,指甲日。《哀郢》:“甲之鼂吾以行。”王逸注:“甲,日也。”朱熹集注:“原自言其以甲日朝旦而行也。”蒋骥注:“甲,日辰也。”高亨《楚辞选》:“古代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记日子。甲日的早晨,屈原离开郢都。”姜亮夫通故:“屈原放出郢门,心痛而思,始去正以甲日之旦而行也。”马茂元《楚辞选》:“‘甲之鼂吾以行’,这句是说以仲春二月的甲日离开郢都。” 甲jia甲板 甲兵 甲虫 甲等 甲壳 甲鱼 甲仗 甲子 保甲 龟甲 花甲 解甲 铠甲 盔甲 指甲 装甲 甲骨文 甲状腺 换甲子装甲车 甲午战争 坚甲利兵 解甲归田 弃甲曳兵 丢盔弃甲 甲jiǎ甲❶鎧也。《周禮·夏官·司馬》: “司甲: 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鄭玄注:“甲,今之鎧也。” 《儀禮·既夕禮》: “役器,甲胄干笮。” 鄭玄注: “此皆師役之器。甲,鎧; 胄,兜; 干,楯; 笮,矢箙。” 《禮記·曲禮上》: “獻甲者執胄。”鄭玄注: “甲,鎧也。” 《禮記·少儀》:“車則説綏,執以將命,甲若有以前之,則執以將命,無以前之,則袒櫜奉胄。” 鄭玄注:“甲、鎧也。”《禮記·樂記》: “車甲釁而藏之府庫。” 鄭玄注: “甲,鎧也。”《禮記·儒行》: “儒有忠信以爲甲胄。”鄭玄注:“甲,鎧。” ❷皮曰甲,根曰宅。《易·蹇》: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宅。” 鄭玄注: “皮曰甲,根曰宅。”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防護具 > 甲 甲 jiǎ 亦作“鉀”。亦稱“鎧”。將士之防護衣。皮革爲甲,金屬爲鎧。用以遮擋减輕箭刃等利器傷害。產生於原始戰争,受動物甲殼可護身之啟發而製作。據出土實物考察,先秦以皮甲爲主,有少量青銅甲。原始皮甲,多以整塊獸皮披身,商周時改用小塊甲版聯綴,穿着舒適,便於活動。鐵甲始於戰國,至漢逐漸普及。初爲長條甲片編綴之“札甲”,僅能護胸、背;後改爲小型甲片編聯之“魚鱗甲”,並增護肩臂之“披膊”及護腰胯之“垂緣”。唐宋時甲制更趨完善,又增護腿之“弔腿”。宋明時一度出現棉甲、紙甲,雖不如鐵甲堅硬,但輕便靈活,對矢鏃、刃鋒亦有防護功能。少數民族地區,有使用籐甲者。清末出現近代火器後,遂漸廢止。《書·說命中》 :“惟甲胄起戎。”孔傳:“甲,鎧。”《周禮·夏官·司甲》:“司甲,下大夫二人。”賈公彦疏:“古用皮謂之甲,今用金謂之鎧。”《晉書·姚弋仲載記》:“於是貫鉀跨馬於庭中,策馬南馳,不辭而出,遂滅梁犢。”《初學記》卷二十二引漢李尤《鎧銘》:“甲鎧之施,扞禦鋒矢。”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常蔬 > 菜甲 > 甲 甲 jiǎ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裝 > 靠 > 甲 甲 jiǎ 甲jiǎ旧时粮食行谓数目四。参“席、林、木、各、甲、为时、文、眼上、言尖、贺路、丑”条。 甲【同义】总目录 阏逢甲甲甲jiǎ〖名词〗 甲,古代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3)。《苏秦以连横说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用优厚的待遇养着愿出死力的人,制作铠甲,磨快兵器。《乐毅报燕王书》: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齐国的珠玉财宝,兵车铠甲,珍贵器物,全部收归燕国。《心术》: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头戴着盔,穿着铠甲,靠在兵器上睡觉。 甲jiǎ❶ 植物萌芽时的外皮。《齐民要术·大豆》:“(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而生,不用深耕。” ❷ 某些动物护身的硬壳。《山海经·中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其名曰獜。” ❸ 铠甲。古时军人穿的用皮革、金属等制成的护身衣。《寡人之于国也》:“弃~曳兵而走。”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每寒夜起立,振衣裳,~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❹ 披甲的兵士。《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将攻之。”《赤壁之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❺ 天干的第一位。常用作顺序的第一,引申为居第一。《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一州。”《聊斋志异·葛巾》:“闻曹州牡丹~齐、鲁,心向往之。” ❻ 指代某人某物。周容《芋老人传》:“城东有~乙同学者……晨起不辨衣履。” 甲 甲AjiǎA中国球类联赛的甲级A组。 ❍ ~足球联赛|每年~队的最后两名降入甲B。 ☚ 夹心族 甲 ☛
甲 甲BjiǎB中国球类联赛的甲级B组。 ❍ 每年联赛后~队的前两名升入甲A,成为甲A队。 ☚ 甲 甲肝 ☛ 甲*jiaBCD7 ❶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等/~级。 ❷一种防护装备,用皮革或金属制成:~胄/铠~/~板/铁~/装~车。 ❸某些动物身上的硬壳:~虫/~壳/~鱼。 ❹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层:指~/趾~/爪~。 ❺旧时一种户口编制单位:保~。 ❻科举制度中对进士科的简称:二~三名。 ❼天干的第一位:~乙丙丁/~子/花~/六~/~申。 ❽姓。 序数 序数第(~五;~十) 第一:一(压一;天下第一) 头(头号;头名;当头) 首(首位;首先;首冠;榜首;首屈一指) 甲(甲等;~级;首甲) 冠(冠首;摽冠;三连~;全国之冠) 魁(魁首;大魁;元魁;夺~) 状元 巨拇 称首 第一的:初(初一) 大(~伯;老~)正(~月;~旦) 元(~月;~旦;~配) 长(~兄) 第二:二(老二) 次(~日;~子;其~) 亚(~子;~军) 仲(~兄)乙(~等;~级) 副(~职;~手) 第三:三(老~) 丙(~等) 叔(~弟) 第四:四(老~) 丁(~等) (表示次序的数目:序数)
另见:次数 名次 ☚ 名额 次数 ☛
铠甲 铠甲甲(战甲;衣甲;金~;银~;铁甲;片~;锁甲;锁子甲;金锁甲;锁子错甲) 铠(铠仗;铁铠;钢铠;重~;锁子铠) 介(战介)函 铁衣 金锁 铠甲和兵器:铠仗 铠甲和短衣:铠襦 铠袄 戏曲中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靠(长~;扎~) 金黄色的铠甲:黄金甲 用鲛鱼皮做的铠甲:鲛函 革制的胸甲:鞈(鞈革) 以绣革制成的甲:鞅鞈 马的护身甲:马甲 马介 铁制的马甲:铁裲裆 全身铁甲:铁室 遮蔽全身的铁甲:铁室 光耀闪烁的甲衣:电甲 闪耀着寒光的铠甲:霜甲 坚固的铠甲:燕犀 石甲 精良的甲:坚甲(~厉兵) 精甲 (古代军人的防护衣:铠甲) ☚ 头盔 子弹 ☛
甲壳 甲壳甲(龟~;鳞~) 贝(贝甲) 雕有花纹的甲壳:镂甲 某些幼成虫吐丝做成的壳:茧(茧壳;蚕~;作~) 螺类肉足上用以掩盖贝壳的片状物:厣 蟹腹下面的薄壳:蟹脐 整齐的贝壳:齐贝 (某些动物的硬壳:甲壳) ☚ 鳞 尾巴 ☛
各种叶 各种叶初生的叶:甲(菜~) 新叶 初生的嫩叶:新柔 早春初生的柳叶:柳眼 秋日的叶:秋叶 商叶 凉叶 沾露的叶:露叶 经霜的叶:霜叶 经霜的枫叶:霜枫 经霜变红的枫叶:霜叶 烟雾中的树叶:烟叶 红色的叶:红叶 丹叶 落地的红叶:烂红 青葱的树叶:翠羽 青色的树枝,碧绿的树叶:青枝绿叶 黄色的叶:金钱 繁茂的叶:繁叶 翠锦 浓密的叶:云叶 常青不凋的叶:贞叶 败残的叶:病叶 衰叶 干枯的叶:枯叶 故叶 干叶 败叶 秋日枯萎的叶:秋枯 寒天草木的枯叶:寒叶 将落的枯叶:危叶 秋风吹落的枯叶:秋浪 枯黄或将落的叶:黄叶 落下的叶:落叶 落木 秋叶 脱叶 素叶 干雨 杂乱的霜时的落叶或枫叶:碎红 飘零凋残的花叶:飘残 经风雨摧残的残叶:怨绿 ☚ 叶子 绿叶 ☛
手指 手指指(指头;~节;~纹;五~) 手梢 手稍 手指和臂膀:指臂 手指和手掌:指掌 手指的顶部:指尖 指尖上的角质物:甲(指甲) 爪(爪子;钩~) 大指:拇(拇指;大拇指) 擘(巨擘) 大指和食指相连结的部分:虎口(~震裂) 第二指:食指 啑盐指 中指:将指 玉柱 左手的中指:君指 第四指:无名指 小指:季指 小拇指 小拇哥 仙人纤细的手指:鸟爪 纤柔的手指:柔指 娇荑 洁白的手指:素指 纤白的手指:玉尖 美丽似玉的指:玉爪 玉甲 玉织 大指或小指边多出的指:枝指 枝拇 形容手指粗壮:十指如椎 形容手指细长美丽:十指纤纤 ☚ 手臂 女子的手指 ☛
用年月日计时的方法 用年月日计时的方法历(历法;历序;历律;历术;历算;历数;~术;~书;月~;台~;天历;政~;纪历;黄历) 宪 象 皇帝颁发的历法:龙躔 中国的历法:阴历 农历 夏历 旧历废历 斗历 古历 华历 夏数 太阴历 外国的历法:阳历 公历 西历 新历洋历 太阳历 伊斯兰教历:回历 计算年代的方法:纪年 开始新的纪元:开元 中国古代纪年法:干支 中国古称十二年:纪(一纪) 中国古称三十年:世(一世) 十年:年代(二十世纪九十~) 一百年:稘 世纪(二十~) 古代测时法:土圭 日晷 滴漏 天干纪月:月雄 月阳 地支纪月:月雌 月阴 天干次序符号: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地支次序符号:甲 乙 丙 丁 戍 己 庚 辛 壬 癸
另见:计算 报告 用时间 计时器 ☚ 计时法 D 社会 ☛ 甲jiǎ古狎切,入狎。 ❶动植物的硬外壳。《山海经·中山经》:“虎爪有~。” ❷指甲。张孜《雪诗》:“暖手调金丝,蘸~斟琼液。” ❸铠甲,介甲。《左传·成公二年》:“擐~执兵,固即死也。” ❹披甲的士兵。萧贡《悲长平》:“秦兵伏~武安西,赵将非材战士携。” ❺天干的首位。《淮南子·天文》:“~刚乙柔,丙刚丁柔。” ❻居于第一,冠于首位。归有光《项脊轩志》:“清守丹穴,利~天下。” 〖甲〗 粵 gaap3〔夾〕普 jiǎ ❶ 植物種子的外殼。《周易.解.彖傳》:「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 坼。」(坼【粵 caak3〔策〕普chè】:裂開,這裏指草木破殼而出。) ❷ 動物護身的外殼。曹植《神龜賦》:「肌肉消盡,唯〜存焉。」 ❸ 皮、藤或鐵製的戰服,泛指盔甲、鎧甲。諸葛亮《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已足。」 ❹ 披甲的兵士。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孝獻皇帝庚》:「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萬人。」 ❺「天干」的第一位,見第 7 頁「干」字條。 ❻引申為位居第一。歸有光《項脊軒志》:「蜀清守丹穴,利〜天下。」
甲古代战士的护身衣。以皮革或金属做成。宋代时,有瘊子甲、纸甲等。唐代时,种类颇多,有光明甲、细鳞甲、山文甲、白布甲、锁子甲等,并讲究华丽美观。甲外一般涂以金漆和各种花纹。参见“甲胄”条。 甲科举考试中对应考人或录取人分类编排的一种单位。如宋代举人应试,若干名编成一甲。各甲间又按一定顺序排列,称“甲次”。宋以后,取中的进士亦分甲,分别称一甲、二甲、三甲等。 甲❶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组织中的基层单位,比村小,一般不超过十来户。 ❷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组织中基层单位的头人。由其成员推定后,子孙世袭,并可作为财产将职位出卖。除承担石牌头人交给的事务外,还管理甲内生产与祭祀活动。如金秀一带过去在割青拔秧时,都要听其放炮后,才能开始行动;祭祀等活动中,负责请巫师、征费用、备祭品等工作。立夏时,要在甲中推选一人“喊村”,宣布生产公约。 甲 甲宋代的军事编制,25人为1甲。也用于编户,10户为1甲。《续资冶通鉴·宋纪·高宗建炎元年 (公元1127年)》: “诸军团练,以5人为伍,伍有长; 5伍为甲,甲有正; 4家为队,5队为部,皆有2将。”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诏立水居船户,5户至10户为1甲。”《宋史·食货上六》 注: “凡借贷者,10家为甲,甲推其人为之首。” ☚ 嘉定万户府军屯 甲兵 ☛ 甲 ☚ 靠 开氅 ☛ 甲jiǎ❶天干第一位,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 ❷第一位。如:甲级;桂林山水甲天下。 ❸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如:甲壳,龟甲,指甲。 ❹用金属、皮革制作的、围在人体或物体外起保护作用的装备。如:装甲车,铠甲。 ❺旧社会的一种户口单位。如:保甲制度。 甲nail位于指和趾的尖端,呈扁平板状。露在皮肤外面的部分称甲体,埋在皮肤深面的部分称甲根。甲体和甲根的深面为甲床。甲根深面的甲床具有很活跃的分裂增生能力,是甲的生发基地。 甲 甲台湾地区地积计量单位。荷兰侵占时期,十亩为一甲。清朝统一台湾后,以东西南北各25戈为一甲,一戈长一丈二尺五寸,一甲约相当大陆11亩3分1厘。雍正九年(1731 )规定雍正七年以后新开垦的土地,以11亩为一甲计算。光绪十二年(1886 )化甲为亩,按11亩为一甲折算。 ☚ 日 篓 ☛ 甲 甲甲是长在手指和足趾末节背面的长方形角质板,也称甲板,起保护手指和足趾的作用,每周约生长0.5mm。甲板呈半透明,能透出深部组织的血色。甲板下面的皮肤称甲床。甲两侧和近端由皮肤形成的褶围绕,称甲壁或甲襞。甲壁和甲床间的窄缝称甲沟。甲板近端埋在皮肤中称甲根。平时所见的指(趾) 甲是甲板的外露部分,称甲体。甲板远端游离,不与甲床贴连。甲板近端有显白色的半月形区,称甲弧影。 甲板由密集的高度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甲壁有表皮的各层。甲沟面表皮无角化层、透明层和颗粒层;真皮无乳头。近端甲壁下面角化层延伸到甲床近端,称甲上皮,透明层和颗粒层见于甲沟内面,但不到甲板下面。甲床表皮只有基底层和棘层,真皮与指骨或趾骨的骨膜相连。甲近端下面的真皮有矮乳头。甲弧影真皮无乳头,其前方的真皮形成平行的纵嵴。甲板远端游离缘下面的角化层较厚,称甲下皮。 弧影区的甲床上皮厚,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是甲的生长区,称甲母质。甲母质的深层细胞呈柱状,细胞分裂活跃。浅层为几层多边形细胞,胞质含张力原纤维。近表面的细胞较大而扁,胞质中张力原纤维丰富。这些细胞向表面和远端移动,分化成甲板的角化细胞。甲母质细胞在角化过程中不出现透明角质样的颗粒。 电镜下,甲母质深层细胞与真皮之间有明显的基板。甲母质的柱状细胞和多边形细胞的微细结构与表皮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近似(参见“表皮”条)。浅层细胞无透明角质颗粒,有丰富的直径6~8nm的张力丝,多集合成束。角化细胞的细胞膜显著增厚,胞质中充满细丝和均质物质组成的甲角蛋白。它比表皮角蛋白含硫多。一般认为,甲只由甲母质细胞分化所成,甲床其余部分的上皮不参与生成甲。 ☚ 毛 皮脂腺 ☛ 甲jiǎⅠ ❶ (天干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❷ (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身上的硬壳) shell;carapace: 龟 ~ tortoise shell ❸ (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nail: 手指 ~ fingernail ❹ (盖或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 armour: 丢盔卸 ~ throw away one's helmet and coat of mail — flee pellmell; 装 ~ 车 armoured car ❺ (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 a unit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❻ (用作代称) a substitute word for an indefinite person or thing: ~ 队和乙队 team A and team B;~ 方和乙方 the first party and the second party; 某 ~ 与某乙 Mr. A and Mr. B ❼ (姓氏) a surname: ~ 良 Jia Liang Ⅱ (第一) first: ~ 级 first rate;Class A Ⅲ (居第一位) occupy first place;be better than: 桂林山水 ~ 天下。 The mountains and waters of Guilin are the finest under heaven. 甲the first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甲jiǎnail 甲❶旧时台湾土地面积计算单位。据《赤嵌笔谈》载:“台郡之田论甲。每甲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计一甲约内地十一亩三分一厘”。姚莹《东槎纪略》也言噶玛兰人“一甲抵内地十一亩有奇”。故1甲约为11市亩。连横《台湾通史·田赋志》则言,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时,“以受种十亩之地,名为一甲”。 ❷门巴语音译。旧时门巴族本教巫师信奉的保护神。民主改革前流行于门巴族部分地区。传说由天神委派,专门保护巫师作法安全和提高法力。也对巫师触犯神灵进行惩治。巫师都有自己的甲,每年举行祭祀,祈求保佑。但平时多忌提保护神的名字。 甲一种防御性装备。作战时用于保护战士的身体,分为皮甲和木甲两种。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一件形制比较清楚的皮甲。全甲由甲身、甲裙、甲袖三部分组成。甲身分为胸甲、背甲、肩甲、肋甲及大领共23片,甲片较大,采用固定编缀,下缘编缀甲裙,两肩联缀双袖。甲裙有上下四列,每列由14片甲片组成。左右作固定编缀,上下做活动编缀,每一甲片上窄下宽,略呈梯形,便于活动。甲身、甲裙均在一侧开口,用丝带结扣系合。两只甲袖左右对称,各由13列、52片甲片编成,每列纵联4片,甲片宽度由肩向下递减,做活动编缀,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缩的袖筒。出皮甲片的楚墓还有长沙浏城桥1号墓,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江陵拍马山5号墓,江陵滕店1号墓等。木甲出自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木胎,外贴皮革,髹黑漆,甲片只有甲身、甲裙片、无领袖片。甲身由胸甲、背甲、肋甲组成。左右固定编缀,上下活动编缀。整个甲裙呈圆筒形,上小下大,可以上下活动。甲身长90厘米,肩宽64厘米,裙下端宽90厘米。楚国的皮甲由何种皮制成,未见实物分析报告。古籍称楚国的制甲材料为“鲛革犀兕”。江陵藤店还出有一种由两层皮合起来的合甲,更为坚固。 甲jiǎ❶ 甲坚兵利
❷ 按甲不出|按甲休兵|擐甲挥戈|擐甲披袍|擐甲执兵|坚甲利兵|解甲倒戈|解甲归田|解甲休兵|精甲锐兵|卷甲束兵|卷甲韬戈|被甲据鞍|被甲枕戈|被甲执锐|披甲持兵|披甲据鞍|披甲枕戈|披甲执锐|片甲不回|片甲不留|弃甲倒戈|弃甲曳兵|缮甲治兵|偃甲息兵
❸ 腹中甲兵
❹ 按兵束甲|案兵束甲|败鳞残甲|倒戈卸甲|丢盔弃甲|解兵释甲|解衣卸甲|抛戈弃甲|抛旗弃甲|片鳞碎甲|身怀六甲|束戈卷甲|只鳞片甲 甲jiǎ (甲) (金) (篆) 甲骨文最初为“十”,金文加了一个圆圈。可分解为○、十。“○”代表种子;“十”是种子开裂之形。《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甲壳”一词,似可其寻得些许踪影。小篆将“十”字延伸出“甲壳”之外。十(jiā)现借为算术符号。有的说是战甲相连时形成的“十”字。(《细说汉字》402页)“甲”被借作天干之首后,成了“第一”的代词。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jiǎ 钾(钾肥) 胛(肩胛) 岬(山之间的狭窄通道) xia 阴平:呷(方言,喝也) 阳平:匣(匣子) 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柙(笼槛或囚车) gā 呷(象声词) yā 押(押送) 鸭(鸡鸭) zhá 闸(闸门) 相关链接 《六书故》,是一部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字书。戴侗作。戴侗(1200—1285),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88.趣談“甲”字甲,盔甲之甲,是古代的盾牌。甲骨文簡化爲“十”這是因爲甲被借爲天干第一位,使用頻繁,筆劃多了,刻鍥麻煩。時至今日,簽字畫押(畵甲)仍畵一個“十”字,原來這是五千年遺風。
甲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篆jiǎ[獨體象形。(《説文》:“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頭宜爲甲,甲象人頭。 ,古文甲,始於十,見於千,成於木之象。”不確。甲,古盾,有立柄。進一步略爲“十”。楷化爲“甲”。這就是“甲”的演變過程。有學者認爲:“甲”是殷商民族中“甲部族”的專名,並認爲字形來源於十的迴圈,外框表示“先王”祭祀到第十天爲一周,但,初文十寫成“丨”,而七則寫成“十”,似乎難以得到比較圓滿解説。而“甲”像“盾牌”之説,比較合乎邏輯。物體的外面起保護作用的結構〈古“盾”的原意未變〉。如:龜甲,鱉甲,手指或脚趾甲。鯪鯉因被有硬鱗片,稱爲“穿山甲”。因而戰士的護衣以及盾牌都稱爲“甲”。甲,借爲天干的第一位。因而引申爲“第一”。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由于初文階段“甲”都寫成“十”,五千年來“十”被保留在古、協、盾、博、戎等字中,它是代表“士兵”和“兵器”的“甲”。而决非數位“十”。甲骨文爲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文字,雖説相隔五千年,但當今文字與之血肉相連,一脈相承。在協議書上畫“十字”或稱“畫押”即畫甲。)] 《詩經·秦風·無衣》:“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修好我的盔甲和長矛,與你戰場走一遭!) [唐] 黄巢《菊花》:“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黄金甲。” 甲(jiǎ)“ ,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 ,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古狎切) 许慎先是用草木种子开裂发芽解释“甲”字。《白虎通·五行》说:“甲者,万物孚甲也。”《礼记·月令》曰:“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许慎说“东方”为五方之始,于五行中与木相配。“木”代表春天,其时阳气萌动,故“甲”之构形为草木出生时顶戴种子甲壳之形。他又援引一说:人体的头部为甲。段玉裁把大徐本的“人头宜为甲”中的“宜”改为“空”,说“空”、“腔”为古今字。所谓的“人头空”就是骷髅。徐灏《注笺》:“甲之本义谓木之孚甲,引申为凡皮甲之称,假借为十干之首。钟鼎文甲或作 ,象孚甲之开坼也。” 甲骨文或作 、 等,金文中有 、 等形体,战国包山楚简作 、 、 、 。关于“甲”字的构形本源,于省吾说本为“首甲”之“甲”。古代应当先有护首之甲,后有护身之甲。正如《释名·释兵》所云:“甲,似物有孚甲以自御也。”“商器比作伯妇簋有 字,象武士右手执戈,左手执盾,首戴盔甲形,这是 为首甲的有力验证。……近年来的殷虚发掘,曾屡次出现圆形的铜盔,顶上有孔,用以插羽或系缨,即商代武士所戴的首甲。依据上述,则甲之作 ,象首甲形,昭然若揭。”[1]金文中“甲”有“铠甲”义。如新郪虎符:“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2]此义之“甲”或写作“介”,如“介胄”、“铠甲”等,介为甲的声借字。“蛤”为蜃属,带甲,为“甲”的同源字。皮肤病的“疥”也是“甲”的派生。 甲部没有属字。 甲jiǎ(5画)
 【提示】中间一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右两边相离。 *甲jiǎ5画 丨部 (1) 天干的第一位: ~子年。 (2) 居第一位;第一: ~级|~组|桂林山水~天下。 (3) 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 ~虫|龟~。 (4) 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指~。 (5) 古代军人作战时的护身服: 盔~。 (6) 用金属制成的有保护功用的装备: ~板|装~车。 (7) 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单位,若干户为一甲,每甲设甲长。 甲 ☚ 甲部 乙部 ☛ 甲jiǎ甲骨文至周代金文作“十”字形。当时数字“十”只作一竖,与甲字作“十”完全可以区别。七字也作“十”字形,但横笔较长。甲骨文中对商王先公上甲的甲字“十”外加方框,四边与四头不接触,与田地的田字不同。西周时个别甲字与此同。甲字大约象田地划分形。乙字象流水,甲骨文水字旁常作乙字旁。到战国末,小篆把甲字的方框改写成一圆形,下边开口,中间的一竖拉下并伸出去。后来小篆发生讹变。隶楷又变成方框,不过中间一竖仍伸出去。“甲”指天干的第一位。如:甲子。引申为居首位的。如:甲天下。又指盔甲,引申为动物的硬壳。如:龟甲|甲虫。又指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如:指甲。现代又指用金属制成的有保护功用的装备。如:装甲汽车。组词如:甲板(指轮船上的)。 甲★常◎常
jiǎ甲骨文、金文象盾形,本义为古代兵器。因字形与“十”和“田”相近,小篆为避免混淆而把中间竖画拉长,隶定为“甲”。一说本义为某些植物子实的外壳。引申为某些动物身上的硬壳或鳞片、人的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层、穿在人身或附在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甲状物、士兵等。假借为天干的第一位,由此引申为居第一位的、次序的第一,又假借为代词,指不确定的或无须明说的人或事物。 【辨析】 以“甲”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jiǎ:钾、岬、胛∣xiā:呷∣xiá:匣、狎、柙∣yā:押、鸭∣zhá:闸。甲 (jiǎ)木初生戴孚甲也。《易》曰:“甲坼。” 【按】甲字古文作 、 、 、 ,學界或謂象鱗甲之形,或謂象鎧甲上的葉片之形。甲骨文中多借用表示天干名、人名,王説爲後世常用義。《易》解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注释:右植物之純形。 甲 甲 金 篆 隶jiǎ【析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龟甲上的裂纹形。因与古文字“七”形近,金文字形于其外加方框以区别。小篆字形变竖划长出,逐步演变为今天的写法。 【释义】本义是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或鳞片,如龟甲、鳞甲,又指植物子实的外壳。引申指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古代战士的护身衣,即铠甲。甲还是古代记时的干支中天干的第一位,进而引申为居于首位,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枕戈寝甲]睡时枕着兵器,穿着铠甲,形容常备不懈,随时准备战斗。[解甲归田]脱下战袍,回乡务农,指将士复员,不再从事战争。[甲子]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In Oracle it is shaped like the crack on the turtle.Because it looks like七,it was added the square to identify them. 【original meaning】The hard shell or scales to protect the animals. 甲 ☚ 冉 柙 ☛ 0000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