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农具发展史history of fieldoperating tools development早期原始农业种后“听其自生自实”,没有田间管理这一环节,也就没有与之相关的专门的农具。后期可能有除草等作业出现,也是靠手工或是采用一些简单的竹木工具来除草。但至迟在商周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已产生了中耕除草技术,因而也就出现了中耕农具。《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钱就是青铜铲子,镈是青铜锄,这是中国最早的专用金属中耕农具。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耕农具仍然是钱镈,但文献上称为铫鎒。只是商周是用青铜制造,战国已改为铁制了。汉代的中耕农具仍然是铫鎒。鎒在汉代叫做鉏。《盐钱论·申韩》:“犀铫利鉏,五谷之所利向间草之害也。”鉏即锄,据《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可知鉏是有较长的柄,人可站立使用,与“蹲行畎亩之中”使用的镈鎒应有所不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除草功效。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使用手工农具锄、铲之外,还使用畜力牵引耙耢等工具进行中耕。如《齐民要术》:“苗既出垄,每一经雨,白背时,辄以铁齿𨱐楱纵横杷劳之”;“苗生垄平,即宜杷劳”;“凡大小豆生,既布叶,皆得用铁齿𨱐楱纵横杷而劳之”;“苗长三寸,杷劳而锄之”等等。 只是使用的仍是整地农具的铁齿𨱐楱(耙),还不是专门的中耕农具。 唐代以后,水田农业发展迅速。适于水田中耕的农具,有可能出现于唐代的耘爪,及始创于宋元时期的耘荡。适于旱地的中耕农具,有元代创制可开沟、播种、覆土及施肥的多功能的耧锄,清代陕西关中地区创制了中间具有方形空隙的小锄,它比一般锄稍小,使用轻便,其特点是锄地不翻土,锄后土地平整,有利于保持田间水分,适应旱农地区的既能除草又可保墒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