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源自然保护区
以保护生物种源为目的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开展的研究和保护内容有: 野生动物群落、植物群落、珍稀植物群落动态监测与研究;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力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研究; 森林群落结构动态监测及其演替规律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珍稀动植物与生境动态规律监测; 生境恢复监测; 野生动物监测等。比较著名的有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太白、眉县、周至三县交界处,面积56325公顷,于1965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是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过渡地带,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高等植物有20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青树、星叶草、太白红杉等21种; 高等动物有27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豹等20多种。保护区生物地理属古北界,东方落叶林省,处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北坡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南坡又多含华中植物区系成分。许多植物,特别是第三纪古老的孑遗种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太白山是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且南北坡动物差异较大,北坡以古北界动物为主,南坡以东洋界为主,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保护区位于动物的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汇和过渡地带,呈现出明显的过渡型的动物区系特征,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计有脊椎动物68科,284种。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较为丰富。共有鸟类192种 (其中繁殖鸟170种),隶属于13目37科,占秦岭鸟类总数的53.8%。在繁殖鸟总数中,属东洋界63种,占繁殖鸟总数的37.1%,古北界67种,占39.4%,广布种40种,占23.5%。保护区内分布的兽类有64种,隶属于6目24科。在兽类组成中,古北界27种,占42.9%,东洋界23种,占36.5%,广布种12种,占19%,特有种1种,仅占1.8%,兽类在古北界和东洋界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古北界成分稍高。太白山兽类动物区系具有南北过渡、相互渗透、交错重叠的特点,成为动物区系的交汇和过渡地带。兽类主要有金丝猴、大熊猫、豹、羚牛、鬣羚、林麝、黑熊、斑羚等。两栖、爬行动物也均有一定的分布。两栖动物有9种,隶属于2目5科,广布于古北界与东洋界的有5种,占两栖动物总数的55.6%,东洋界5种,占44.4%。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系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区内鱼类共有6种,隶属于2目3科。鲤科3种,占鱼类总数的50%,鳅科2种,占33.3%,鲑科1种,占16.7%。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时调查采集的昆虫标本,经初步整理有1435种,分属于19目99科,已经定名的1083种。有蝶类6科98种,蛾类20科175种,后又记载长翅目昆虫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