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周书即《逸周书》或《周书》。文集。佚名撰。十卷。著录始于《隋书·经籍志》:作“《周书》十卷,汲冢书。”《新唐书·艺文志》称《汲冢周书》十卷。此书与《穆天子传》同出于晋太康中汲郡魏安釐王墓。晋孔晁注。有度训解、命训解等七十篇。文字古奥,舛讹难读。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李寿及丁黼序云殆为“战国处士私相缀绩,釐周为名”者。当是战国初年著作。文字虽甚难懂,尤可见周代畏天、敬民、尊贤、尚德等古训遗制。司马迁《史记》记武王克殷事,均与之相合,可见西汉时此书已入中秘。其中所记“赏多罚少,政之美也;罚多赏少,政之恶也”之教义,二十四节的记述,谥法的取字(如平易不疵曰简,经纬天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在国连忧曰愍),一直为后世所依据。诸侯朝会、礼祭、明堂制度亦皆完备。可见当时文化发展达到相当水平。有一定资料价值。有《汉魏丛书》本,《古今逸史》本。 汲冢周书jǐ zhǒng zhōu shū《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1)。古文献汇编。唐以来对《逸周书》的误称。原称《周书》或《周史记》。传统上认为此书为儒家整理《尚书》所逸故名。唐以来误称《汲冢周书》其述作年代,早出者先于《左传》,晚出者延至汉晋。其中多出战国间人拟作。原71篇,晋·孔晁注。今本10卷,实存60篇。记事上起西周文王、武王,下至春秋之末灵王、景王。史料价值颇高。唯书中多脱字难读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