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物利用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不同剂型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药效的相对数量或吸收速度。可作为估价药剂有效性的指标。药剂的剂型、原料物理性状、制备方法和批号不同,其有效性可有一定差别。生物利用度用吸收百分率和时间曲线下面积表示。同一药物由于生物利用度不同,可显著影响血中药物浓度及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亦称生物可用度。通常是指一定剂量、一定剂型的药物以活性形式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量。常以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吸收量)、血药浓度峰值和到达峰值所需时间(反映药物吸收速度)为指标,来制定实际吸收药物量和速度。有静脉注射制剂的药物,可以比较静脉注射与口服后的血药浓度,计算口服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吸收程度与速度(与一参比制剂相比)。某剂型中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数值上等于把该药物在体内最易被利用的形式(通常为静脉注射剂)当作100%吸收时,该被试验剂型中药物被吸收的分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对于代谢产物为活性形式的前体药物,式(1)中所指的药物吸收量为活性形式的量。生物利用度低,不能都认为是药物吸收程度差,如药物在首过效应中被肝脏摄取并被转化为非活性形式,生物利用度会受到较大影响。 生物利用度因直接关系到药剂的疗效,故在临床用药及药剂生产中受到重视,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均规定有些制剂报批生产时应报送生物利用度数据,并用生物利用度评价制剂质量。式(1)中药物吸收的量,可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剂型与疗效”条中图2)与横座标所围成的面积来表示: 一般以静脉注射剂为参比剂型(其中药物100%进入体循环,可作为100%吸收),称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如果不用静脉注射剂而用其他剂型参比计算,则得到相对生物利用度。曲线下面积可视不同情况由单剂量给药后的曲线为依据求出,也可由重复多次给药直到达到稳定血药水平后,由相邻两次给药之间的一段曲线下的面积为依据求得。面积的求算方法通常有绘图后剪纸称重法和梯形近似计算法,后一方法是将曲线下面积切割为许多梯形,将每个梯形的近似面积算出,连同尾部的校正面积,总和即得(图)。图1中各梯形面积为8、10、3.5,校正面积9.917,总计为31.417 hpg/ml。校正面积之计算为血药浓度(末次)除以排除速度常数,即C末/Ke。上例之C末=3,Ke=0.3025h-1,校正面积=3/0.3025=9.917。药物以原来形式经尿排出时,可用尿中排出药物的总量计算生物利用度的量度。 图示计算曲线下面积的一例 药物在吸收前,必有一个向体液溶解的过程。吸收的程度与快慢、与规定时间内药物向体液溶出的量及速度有密切关系。溶出速度试验就是模拟体内情况的一种体外试验法。这种方法,一般认为,与崩解度试验相比,与生物利用度有较好的相关。中国药典和其他一些国家药典已把溶出速度试验项目收载,并规定了某些片剂、胶囊剂的溶出速度指标(参见“溶出速度”条)。溶出试验中,常把溶出药量的50%所需的时间(T50)作为比较标准。也有用T20、T60等其他时间作比较的。利用这些参数,可以定量地制订各种制剂的体外药物释放标准。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要求寻找到与体内生物有效性有良好线性相关的溶出速度测定方法。 剂型不同,生物利用度可有很大的差异(见“剂型与疗效”条)。同一剂型由于制造条件不同,也可导致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此外受试者的生理状态对试验结果也可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口服药物作试验时需考虑到空腹还是食后服药,以及服药后受试者的饮食情况等。因此,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必须周密考虑到实验条件,仔细设计实验方案,才能使结果较为准确。有些实验室以动物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试,其结果往往与人体内试验有很大差异,因此这样的数据不能准确推测人体用药,尤其是家兔的生物利用度出入更大。 生物利用度的评价主要是比较制剂中药物的吸收程度,即血浓-时间曲线下面积之比或总尿药量之比。但是也可比较其吸收速率即血浓-时间曲线最高峰到达时间(Tmax)及最高血药浓度(Cmax)两参数。此外还可以直接对各制剂中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吸收速度常数Ka进行比较。 生物利用度实际上是制剂间或剂型间等效性的指标,如果两个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等,它们就是生物等效的,在临床应用时它们所发挥的疗效也将一样。相反,如某一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低于另一制剂,则它们就是生物不等效的,临床应用时,其疗效将较差。 ☚ 剂型与疗效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