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管理手段
实现生态经济管理的基础手段。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并且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生态经济管理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种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物质动力,另一个是精神动力。物质动力就是经济手段,通过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来激励和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生态经济管理的目标。但物质利益并不是唯一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要靠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人们的觉悟、思想和意识。虽然精神动力是以物质动力为基础的,但是它本身却有自己的内在动因。精神动力可以起到物质动力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精神动力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通过普及生态经济知识,使受教育者加深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一种生态经济的社会风尚,使教育手段转化为广大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自觉行为。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生态环境教育。如美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制订了 《美国环境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国会通过,要求各州实施并制订各州的环境教育法。当前,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扩展,生态经济教育已经走向全世界。近年来,我国生态经济教育也逐步开展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经济教育,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经济意识普遍加强,各级管理干部也正在接受和领会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的思想。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经济教育距离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加强生态经济教育,应是生态经济管理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正如1977年联合国环境教育会议上提出的 《第比利斯宣言》 中所强调的那样: “环境教育应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