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和科学本身发展的趋势。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生态经济问题愈来愈严重,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由此引发了至今延续30多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其过程至今经过了四个阶段: 先是在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以 “罗马俱乐部” 的 “悲观派” 观点和以美国学者赫尔曼 ·卡恩等人为代表的 “乐观派” 观点,爆发了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一场大讨论,这是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随之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保护环境的思想变成了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从而开始了运动的内行动阶段。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卢又召开了 “环境与发展会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 的指导思想,开始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统一阶段。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 “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舆论准备到实际行动,又从单纯保护环境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密切结合,并在实践中稳固推行,是人们逐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统一的过程。也就是新兴生态经济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需要中,其核心理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 逐步形成和学科开始建立的过程。
生态经济学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科学都是实践的产物。古代的科学是高度综合的科学,古老的哲学几乎包容了当时人类的一切科学知识。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科学本身也在不断地分支细化,并逐渐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以及各自庞大的学科体系,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生态经济学在当代的产生,正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形成新的边缘学科的明显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