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长期适应,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 环境因素与健康 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shengtai xitong yushengtai pingheng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长期适应,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 环境因素与健康 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长期适应,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例如,一个海洋,一条河流,一片森林,或某一地区,一个城镇等都可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碳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循环在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进行。 在空气组成中碳(CO2)占0.0272%,其主要天然发生源是有机物受细菌分解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其消耗源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是碳的巨大贮藏库,依其不同条件,既可以成为发生源,也可成为消耗源(图2)。 图2 碳循环 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葡萄糖,然后再进一步转变成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从而被固定在有机体内。动物(包括人类)摄食植物,在将碳水化合物氧化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当人和动植物死后,其尸体受微生物作用,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其中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动植物尸体长期深埋地层中,可能形成各种化石燃料,燃烧这些化石燃料时,所形成的二氧化碳也回到大气中。 大气与海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主要决定于大气和海洋间的二氧化碳分压何者为大,如果大气二氧化碳的分压高,则大气中二氧化碳就溶入海洋。海洋中的碳有一部分以碳酸钙沉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一部分碳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当火山爆发时,又可以使地层中的一部分碳回到大气。 氧循环 氧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在空气组成中约占21%。大气中的氧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能下使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CO2+H2O+光能→CH2O+O2↑)。氧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各级生物对能量的需要主要通过氧代谢才能获得。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在体内酶催化下,将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最后将复杂的有机物质变成水和二氧化碳,通过肺呼出(图3)。 图3 氧循环 动植物尸体被细菌分解后,这些基本元素散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于是植物又可以吸取它们,借光合作用再变成能量,循环不息。所以光合作用不仅制造生命所需的能量,同时也产生了极重要的氧气。 氧的循环总是和碳的循环连在一起的,由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这两个元素在地球上进行着紧密相连的自然循环。碳以气态二氧化碳或溶解的方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有机界,又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回到大气和海洋中;同时,氧被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再释放到大气和水中。 氮循环 氮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大气中,是合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必需元素,在空气组成中氮占79%。氮循环是在有机圈和无机圈中周而复始的进行(图4)。
大气中的氮是一种惰性气体,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直接利用,只有被“固定”成为一种含氮化合物后,才能作为生物的必需物质。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有三个途径: ❶生物固氮。主要由豆科植物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氮,供植物吸收。 ❷工业固氮。人为的将大气中的氮合成氨或铵盐,供植物利用。 ❸大气固氮。火山爆发、闪电等自然电离现象,使大气中的氮氧化成硝酸盐,经雨水冲淋进入土壤。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菌的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植物利用;在植物体内,与含碳分子结合,形成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从植物中摄取蛋白质,作为本身蛋白质的组成来源。动物的废弃物和动植物尸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氮、二氧化碳和水。土壤中的氮经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一部分为植物利用外,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又分解成为游离氮进入大气,完成了氮的循环。 硫循环 硫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元素,很多蛋白质都含有硫的原子,能够把一个蛋白质分子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起着支撑作用。如无此硫链,蛋白质不能维持它的立体结构。硫在自然界中以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形式存在。 大气中硫有三分之一来自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部分来自海洋溅出的浪花和生物腐败产物——硫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硫和硫酸盐均能被雨水或雾吸附而沉降入海洋和土壤中; 降入土壤的硫酸盐被植物吸收而生成有机物,植物作为饲料又转入动物体内,经生物化学作用合成蛋白质。当动植物的尸体残骸埋入土壤时,又被微生物分解成硫酸盐及硫化氢; 硫化氢进入大气中经氧化又生成硫酸盐,再沉降于地面,重新开始又一次循环(图5)。 图5 硫循环 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并不只限于水、碳、氢、氧、氮和硫的循环,其他化学元素如Mn、Zn、Cu、K、Ca、Mg等,也都有它自己的循环; 而且每一循环很少是单一元素的循环,往往是众多的元素处于同一循环中。各种元素所组成的千变万化的物质,就是多种元素在各种循环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绝大部分是单一方向进行的。这是太阳光光量子的功能被转变为有机化合物的潜能,继而通过食物链(网)进行传递的过程。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种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自然的因素或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某一生态系统的某一环节,从而破坏平衡。自然因素如气候异常、火山爆发、地震、水旱灾害、风等,由于这类原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的因素主要指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如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盲目地砍伐森林,随意排放工业“三废”等带来的环境污染,由这些原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虽然会经常给生态系统带来各种污染和问题,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生态系统又能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建立有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例如,利用绿化植物来净化大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平方米的草坪每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g,一公顷针叶林每天可以消耗二氧化碳1t,一公斤西红柿的叶子每天可以消耗大气中氟3mg,一公顷云杉林每年可滞尘32t,一公顷松林每年可滞尘36t,所以为了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人们也可以采用植物净化的方法。这样生态系统可以由平衡——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 人类与环境 环境污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