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奏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奏议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奏章之总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弹章、对策等。又称“奏疏”。 ☚ 檄移 札子 ☛ 奏议 奏议封建时代官吏因事向皇帝陈奏、条议其是非的文书。汉制规定,上书分四品,其四为议,又称驳议。主要指对政事发表不同的意见。蔡邕《独断》:“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日驳议。”古今文集往往有奏议,如唐代陆贽《陆宣公奏议》,宋代包拯《包孝胥奏议》。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体裁分类有一类是奏议,曾国藩编的《经史百家杂钞》,文体分类也有奏议一类。《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中的奏议,大体上都包含奏、奏折 (奏本)、章、表、疏、对、策、议、封事、状等类古代文书。其写作格式及艺术特点见各该条。 ☚ 奏本 议 ☛ 奏议 奏议文体名。下对上的公牍文,就是臣下向君上陈述政事的奏章,包括表、章、奏、疏、上书、封事、劄子等。参见“表”“章”“奏”“疏”“上书”“封事”“劄子”条。 ☚ 教 表 ☛ 奏议zòu yì〖名词〗 上奏 上奏奏禀 顶奏 题疏 ☚ 上书 讲说 ☛ 奏议官员向皇帝的上书,多用于条陈是非,辨明曲直。《尚书》、《左传》、《国语》、《国策》中,此类文体颇多,即所谓“奏进之文必有议”。到汉始分奏、议二体,《汉书·成帝纪賛》:“公卿称职,奏议可述。”存世的有周勃《奏仍用连坐法议》、陈平《奏议定列侯公次》等。南朝梁任彦昇撰《王文宪集序》中说:“奏议符策,文辞表记”始成为公文的一种。《大唐书·百官志》进而明确规定:“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自露布以上乃审,其余复奏,画制可而授尚书省。”自此,奏议大盛,自唐始,传世的著名奏议有:《陆宣公奏议》22卷、《包孝肃奏议》10卷,《李忠定公奏议》69卷、《历代名臣奏议》350卷,成为政府公文中最繁盛的一种文体,包括有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丰富的历史内容。 奏议 奏议zouyi古代文体的一类,指臣下给君王的信和意见书。这种文体起自战国,称为“书”,如《苏代遗燕昭王书》。汉代将其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见《文心雕龙·章表》),实则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并不严格,后世统称“奏议”。此外,由于朝代的更迭,奏议还有许多名称,如疏、封事、启、札子等等。 ☚ 书牍 移檄 ☛ 奏议文体。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有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弹章、对策等类。 奏议 奏议古代文体名称。古代臣属对帝王进言议事的文书。有表、书、疏、封事等名称。其内容是对帝王的劝谏;或是对国家大事的建议,提出一些方针、政策;或是对某一大臣的弹劾;等等。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疏》。 ☚ 书牍 移檄 ☛ 奏议二卷。李颐撰。李颐,明代余干(今属江西余干县) 人,字惟贞,号及泉。隆庆戊辰(1568)进士,官中书舍人,博习典故,负才名。万历(1573—1620)初擢御史,忤张居正,出知河南府,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奉天,在镇十年,威望大著,进工部侍郎,管理河道,以劳卒,有《奏议》。此奏议皆其历官时所上奏疏。据《献征录》记载,《奏议》为十卷,但今存仅二卷。 奏议zou yia memorial to the emperor (or the throne); general name for various memorials to the emperor (or thron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