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村
在村域范围内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集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创建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系统,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建立的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村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农村,就是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生态农村的主要特征是:
❶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改善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❷以生态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村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人类、生物、环境都是生态安全的。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在住宅庭院建造、村落景观设计、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节能、节水、节电、节地,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物质有效控制,实现了自然、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❸以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消费成为主导消费方式,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社会安定祥和,实现了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
建设生态农村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
❶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村镇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建设,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乡镇工业集中,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湖泊和沟渠,全面做好污水的处理。
❷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道路两旁的绿化。完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防止水土资源流失; 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的农业种植方式,鼓励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组织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