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格底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伊斯蘭教派教職(附) > 格底目 格底目 gédǐmù 阿拉伯語Qadim的音譯。原意爲“古老”、“陳舊”。回族伊斯蘭教派之一。伊斯蘭教自唐代傳入我國迄於明末清初,既無派别又無門宦,統爲古傳老教,因名之爲“格底目”。該派嚴格遵奉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功修,實行各自獨立、互不隸屬的教坊制,掌教阿訇由教民聘任,全面掌握教務,爲其首領。我國回族穆斯林多屬此派。 格底目 格底目中国伊斯兰教派之一。阿拉伯语Qadim的音译。原意为“古老”、“陈旧”,衍义为“老教”。自称“老派”。产生于明末清初。该教派严格遵奉伊斯兰教固有的基本信仰、礼仪和习俗。在组织上,以清真寺为中心,实行各自独立、互不隶属的教坊制。掌教阿訇由教民聘任,全面掌管教务,为教坊内穆斯林的最高精神领袖。清真寺内其他事务由“社头”、“乡老”或董事会管理。回族穆斯林多数属格底目派,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大的派别。格底目派除保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宗教制度外,在某些习俗、伦理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伊斯兰教 依禅派 ☛ 格底目 157 格底目最早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派。阿拉伯文Qadīm的音译,一作“阁的目”、“格底木”,意为“古老”、“陈旧”。故又称“老派”、“老教派”、“旧派”、“清真古教”、“遵古教”、“古行”。该派奉行哈乃斐及以前的教义,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恪守基本的职责,重视各种宗教习俗,坚持不攻击任何教派门宦,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后又受儒家思想渗透,成为人数最多的教派。格底目建有清真寺,在教务管理上实行教长或阿訇聘请制和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三道掌教制。在寺务管理上实行“学东”、“乡老”或清真寺董事会制。18世纪以后,三道掌教改名为开学阿訇、二阿訇和玛金,开学阿訇为最高宗教首领,其职责是率领教徒礼拜、讲经、传教、主持宗教仪式等。既重视五功和六大信仰,也重视礼仪末节。规定临终之人须举行“讨白”(即忏悔)仪式。苏非派和依黑瓦尼派传入中国后,格底目在中国穆斯林中一统天下的地位才发生动摇。 ☚ 苏非派 白山派 ☛ 格底目 格底目中国伊斯兰教教派。“格底目”系阿拉伯语,意为“古老”。自明末清初产生新教派以后,保持伊斯兰教传入时原有宗教制度,为同其他派别相区别,故名。亦称老派或老教。在我国回、撒拉、东乡等民族中传播最广、人数最多。教义属正统逊尼派,教法遵循哈乃斐学派。严格崇奉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遵守基本职责,并重视伊斯兰教各种宗教习俗。教权结构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 (以一清真寺为中心包括附近穆斯林居民所构成)。教务管理采取教长 (或阿訇) 聘请制和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三掌教制”。清末被开学阿訇、二阿訇、穆艾津以及学董、乡老所代替。明清时,有的大寺设有穆夫提,依据教法裁决和调处坊内民事诉讼。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干预其他派别或门宧内部事务,处理教派纷争持宽容温和态度。分布中国内地各省及新疆部分地区。 ☚ 泰伯里 栽德派 ☛ 格底目 格底目亦称“老教”。回族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遵古”。故称“老古派”、“遵古派”。据传该派最早传授者为葛师、宛戛斯等先圣。其教派遵行四大“索哈白”的“依知麻儿”以前的教义。在教义上属正统的逊尼派,在教律上属哈乃斐学派。教权组织形式为单一的教坊制。开学阿訇实行聘请制,伊玛目实行选举制。重视“舍若阿提”(法定干功),对“妥若格提”(道路之意)只看作是一种副功,反对崇拜拱北,重视宗教节日,重视经堂教育。该派给临终人举行念“讨白”仪式时,当念到“真主独一”时,要临终人举右食指,表示认主独一。属遵月派,见月封斋,见月开斋,斋期需满30天。进入“斋月”后14日要举行纪念“女圣纪”,27日要“坐夜”,还要过“阿述拉节”。是中国回族中教众广多的一个教派,目前全国各地约有400万左右教徒。 ☚ 库不林耶 一抬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