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年不满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①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② 【注释】 ①兹:年。嗤:讥笑。②王子乔:古代著名的仙人。据刘向《列仙传》,他本是周灵王的太子,被浮丘公接上嵩山而成仙。后被视为凡人成仙的范例。 【译文】 人生一世不满百年,却常常怀有难活千岁的烦忧。常常遗憾黑夜太长和太短的白昼,为什么不能手持灯烛夜游? 人生呀!就是要行乐及时,怎能寄希望于来日?愚蠢的人呀!舍不得钱财,只能被后人嗤笑讽刺。想要学那仙人王子乔,又渺茫难与期。 (王 洪译) 【集评】 明·陆时雍:“起四句名语并获,末二句将前意一喷再醒。‘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念此已是怃然,至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盖嗟叹自失,乃知此言无不可感。”(《古诗镜》卷二) 清·陈祚明:“亦与《驱车上东门》同意,其端更不可寻。此首起十字演为《上东门》篇,《上东门》篇结十字演为此篇,俱不出正意。古人为文,批隙导虚,变化百出,故一意可成数篇,一事可以各咏,往往生新,不相蹈袭。”(《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吴琪:“此诗重一‘时’字,通篇只就‘时’上写来。年不满百,人岂不知?忧及千岁者,为子孙作马牛耳。‘爱惜费’乃忧之效。‘后世’正指子孙曰:‘田舍翁得此已足矣。’乃是后世嗤也。‘昼短’二句最警策。人生既不满百年,夜且去其半矣,以夜继昼,将以行吾生年也。”(《六朝选诗定论》) 清·方东树:“万古名言,即前《驱车》篇意,而皆重在饮酒,及时行乐,是其志在旷达。汉魏时人无明儒理者,故极其高志,止此而已。君子为善,惟日不足,一息不懈,死而后已,固不可以是绳之耳。起四句,奇情奇想,笔势峥嵘飞动;收句逆接,倒卷反掉,另换气、换势、换笔。”(《昭昧詹言》卷二) 清·张玉谷:“此刺贪夫戚戚之诗。前四,突然将人生年促忧长,为痴妄者当头棒喝,随就光阴宜惜,指出夜游良策来。中四,承上二句,申明行乐所以贵乎及时,以来兹岁月,为数难知,不能待耳;而愚者昧昧,不知为乐,盖惜费是其病根,受嗤乃其明验,诗旨已揭。末二,更以仙人难期,破其迷惑,兜应首句,及‘何能待’句作收,不重仙不可求意。”(《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张玉谷说诗,善析其结构,多有妙言,但于此诗却反宾为主,解释不得其所。诗人通篇所言,不过惜时与行乐,而重在“及时”。故以人之恋生而神仙不可求,指出现世行乐乃人生第一义,从而提出以夜继昼、惜时游乐的建议。继而以未来生死莫测,点醒“及时”二字,强调秉烛游的必要;以后人之嗤笑破今人惜财之愚妄,说明秉烛游的意义即“人生唯行乐耳”。故所谓“秉烛游”,是用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最大限度的享受。这是“及时”的最充分的体现。因此,作者破“爱惜费”之拘束,是为了阐发其行乐人生之主旨。而“为乐当及时”,这是针对一切人而言,并不如张玉谷所认为的整首诗唯指“贪夫”而已。 (蒋方)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首诗写人的生命短促,不满百岁,应当及时行乐。这首诗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即反对吝啬,反对迷信求仙。人生短促,为什么“常怀千岁忧”呢?因为要替子孙打算,替自己死后冢墓等打算。“昼短苦夜长”,即苦昼短,白天不够游乐;苦夜长,夜间不便游乐。这个“苦”兼指“昼短”、 “夜长”两方面说,因此要把夜变作昼,“何不秉烛游”,夜里拿着蜡烛去游乐。这就宣扬及时行乐,所以说: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来兹即来年,兹,新生草,一年草生一次,故称“兹”为“年”。 接下来讲不能及时行乐的原因,一种是“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行乐要花钱,吝啬的人爱惜钱,舍不得花,不能及时行乐,诗里称为愚者。这个愚者跟“千岁忧”联系。因为他爱惜钱,把钱积蓄起来留给子孙。子孙有了遗产,就会享乐,不好好努力学习工作,反而害了子孙,所以称为“愚者”,只落得被后世人嗤笑。另一种是羡慕“仙人王子乔”,即想修仙,来求长生不老。《列仙传》,王子乔是周灵王太子,名晋。好吹笙作凤鸣。后来道人浮丘公把他接到嵩山上去,成了仙。 “难可与等期”,难得能够跟王子乔得到同样的希望,即难以成仙。要成仙,要求道人修炼长生不死的丹药,那就需要很多的钱,不能化钵去游乐了。但从道人求的不死的金丹是假的,不能成仙,所以也是愚者。这里的“愚者”当指两种人,一种是爱惜费的吝啬者,一种是求仙者。破除吝啬和求仙,是有积极作用的。这里也呼应上文,即呼应“常怀千岁忧”,又就有破除为子孙打算的千岁忧在内,这也有些积极性。不过,总的说来,这个“及时行乐”的思想是有些消极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开头点明“千岁忧”,这个“千岁忧”跟“不满百”构成对比,更强烈地突出“千岁忧”来。又用首尾呼应的写法, “爱惜费”和求仙,构成“千岁忧”的原因,又成为不能及时行乐的原因。这种首尾呼应是写得含蓄的,但用“愚者”来点破,构成含蓄与点明相结合。在“愚者”里,不仅点破吝啬的不对,也点破求仙的不对,更点明“千岁忧”的不对。这样,这一点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全诗从及时行乐的消极性,转向破吝啬、破求仙、破百忧的积极了。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感叹生命短促,劝人及时行乐,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常见的主题,而尤以这首《生年不满百》最具代表性。全诗大意是:人生在世,无百年之久,却常常为身后诸事而烦恼忧愁,是很不值得的。既然知道人生短促,为昼短夜长而苦恼,何不夜以继日地尽情行乐呢?寻欢作乐要趁早,哪能等到将来再说。愚蠢的人只懂得吝啬钱财而不知道享受,到头来只能为后人所嗤笑。想要学仙人王子乔那样长生不老,一般人哪能做得到啊! 当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生活遇到挫折或心灵受到创伤、感到生活失意和前途无望时,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特别是身处乱世的人们,更容易感到人生的不幸。东汉末年,时局动荡,连年征战,政治腐败,中下层知识分子仕进无门,他们四处碰壁,在政治和经济上找不到什么出路,又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失意的感伤和空虚,一步步把他们推向了消极和颓唐的深渊。因此可以说,汉末流行于文人中的享乐主义,是时代苦闷的一种发泄。当时,像曹操那样慷慨悲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毕竟很少,更多的文人学士则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想法。这种想法既有现实土壤,又有历史渊源。《诗·唐风·蟋蟀》说:“今我不乐, 日月其除”;《秦风·东邻》亦称:“今昔不乐,逝者其耋”;汉代杨恽《报孙会宗书》自记作诗曰:“人生行乐耳,须富贵及时!”上引诸例,是与《生年不满百》所表达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不过这首诗说得更为彻底而已。正如梁启超在谈到这首诗时所说的:“不独荣华富贵功业名誉无所留恋,乃至‘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观念亦破除无余。”(《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诗的最后四句,针对服食求仙和“爱惜费”的行为发表议论,指出贪迷钱财不知享乐是愚蠢的,清心寡欲追求长生不老也是不实际的。清人方廷珪评“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二句说:“直以一杯冷水,浇财奴之背!”形象地指明了二句惊人的艺术效果。关于王子乔成仙的传说,大概先秦就已广泛流传。《楚辞·远游》中写道:“轩辕不可攀公,吾将从王乔而嬉戏。”王乔就是王子乔。据《淮南子·齐俗训》说:“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庄子》也说这些神人能够“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就吸引了许多想入非非、企望长生不老的人去追求它。但是,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长生不死的仙人的。“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诗末两句指出求仙行为之不可靠,是从反面对“为乐当及时”的肯定。 这首诗没有运用古诗中常见的比兴手法,而纯以赋法运之,但写得很有感染力。其奥妙在于作者感情的真诚直率。王国维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人间词话》)。所谓“不隔”,就是真实自然,不事雕琢,读起来明白如话,“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这是这首诗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原因。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①?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②。 【释】 ①兹:年。 ②王子乔:古代著名的仙人。据西汉刘向《列仙传》,他本是周灵王的太子,被浮丘公接上嵩山而成仙。后被视为凡人成仙的范例。 【译】 人生一世不满百年, 却常常怀有难活千岁的烦忧。 常常遗憾黑夜太长和太短的白昼, 为什么不能手持灯烛夜游? 人生呀!就是要行乐及时, 怎能寄希望于来日? 愚蠢的人呀!舍不得钱财消费, 只能被后人嗤笑讽刺。 想要学那仙人王子乔, 又渺茫难与等期。 【评】 此诗最有名的句子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烛夜游,以延长生命的时空,而希冀生命的延长,目的无他,仅在于“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在于更多地享用生命。为了证明这一人生观念、方式的正确,起首处首先批判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那些所谓建功立业,博取生前身后之名的人生,结尾处又否定了虚无飘渺的神仙道路:“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赤裸裸地要求及时兑现人生的种种欲望、享乐,东汉末年的文人思想也许可以在近现代的思想中得到回响? 清人吴琪:“此诗重一‘时’字,通篇只就‘时’上写来。年不满百,人岂不知?忧及千岁者,为子孙作马牛耳。‘爱惜费’乃忧之效。‘后世’正指子孙曰:‘田舍翁得此已足矣。’乃是后世嗤也。‘昼短’二句最警策。人生既不满百年,夜且去其半矣,以夜继昼,将以行吾生年也。”( 《六朝选诗定论》) 清人方东树:“万古名言,即前《驱车》篇意,而皆重在饮酒,及时行乐,是其志在旷达。汉魏时人无明儒理者,故极其高志,止此而已。君子为善,惟日不足,一息不懈,死而后已,固不可以是绳之耳。起四句,奇情奇想,笔势峥嵘飞动;收句逆接,倒卷反掉,另换气、换势、换笔。”(《昭昧詹言》卷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