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统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统觉 统觉艺术构思中由某事物引起作者对已有知识、经验及情感的联系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任何特定的艺术构思中,都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动用一切已有的、用得上的认识成果 (包括表象性的和思维性的),使构思在深入反映客观世界上卓有成效。统觉就这样从纵深方面显示出了大脑活动的整体性。通过它,可以加深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或者使作者发现事物本身所具备的未曾被人们认识的新的意义。统觉这种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心理现象,在写作构思中大量存在,其具体表现形式十分复杂,常因人因事而异。作者善于想象、联想、并且有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及阅历,是统觉产生的前提。 ☚ 艺术灵感 初念 ☛ 统觉 统觉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更明确地理解事物的意义的现象。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首先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统觉是对作为代表外界事物的内在状态的知觉的意识或反省,即自我意识。康德认为统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要靠统觉的综合统一来实现。赫尔巴特认为,统觉过程把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冯特把统觉看作主观自生的内部创造力,是把印象提高到注意焦点的过程;各种心理元素通过统觉的创造性综合而组成新的心理复合体;人的理性认识活动主要是通过统觉来实现的。现代心理学中很少用这一概念,但统觉原理仍有影响。 ☚ 难度测验 角色常模 ☛ 统觉 统觉Tongjue原是心理学术语,指人们的眼睛看物象时,被最明显最有变化的部分所吸引,视觉便以此为中心,产生一种统一的感觉。统觉规律被用于装饰中,实则就是求形或色之间的调和,并在调和的基础上,使之复杂化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 错觉 错视 ☛ 统觉
统觉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知识经验相融合,从而使个体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现象。对知觉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参见“哲学”中的“统觉”。 统觉 统觉apperception知觉的内容、性质和倾向等对人的知识经验、心理生活和个性特点的依赖性。是知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其基本观点是知觉过程不仅依赖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条件或因素,而且也依赖于人的全部知识、经验、需要、兴趣、观点、态度、情感、愿望和定势等等的影响。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都同统觉的作用有关。统觉使人的知觉具有积极性,并变得更加完善和充实。统觉分为稳固性统觉和暂时性统觉。前者表现为知觉对人的稳固的个性特点的依赖性,而后者则表现为知觉对人当前所处的情境和心理状态的依赖性。 ☚ 统计误差 痛点 ☛ 统觉 统觉(1) 统觉(apperception)。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当前事物引起的知觉与过去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以增强意识清晰度并充分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活动。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几种典型的观点是: (1)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统觉是处于意识中心的观念,即“统觉团”。(2) 亚里士多德认为统觉是单一感觉与心灵之间的中间阶段。(3) 康德认为,统觉是人有一种先验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人通过知觉、想象和概念认识一个对象,并将各种感觉印象通过知觉、想象和概念的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对象,是主体意识中统觉作用结果。(2) 统觉(apperceive)。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基本属性是知觉。单子的知觉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现不同的等级。最低级、最不明了的是裸单子,它的知觉存在于睡眠、昏迷状态之中,无意识可言,如植物和矿物的单子。莱布尼茨称这种知觉状态为微觉。稍高一级的单子为灵魂,它的知觉稍微明了,有感觉的意识,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且有记忆,属于这一等级的单子构成动物的灵魂。更高级的单子的表象更为明了,不仅有自己意识的能力,并且能分析自己所有的表象,且具有理性,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类的灵魂就属于这一等级。莱布尼茨认为人有统觉,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与反思,即自我意识。最高一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全智、全能,一切必然真理都在它之内。在心理学中统觉也指不仅处于意识范畴之内,而且居于注意焦点的知觉。 ☚ 范式 微觉 ☛ 统觉 统觉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融合,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现象。 ☚ 联觉 知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