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繩繩(绳)S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唐河,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氏急就篇》亦收,未详其源。
明代有绳服,嘉定州人,天顺中任永福县知县。

繩shéng

匠人施工前用以取直的準繩。張衡《東京賦》:“周公初基,其繩則直”。

“绳”的繁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𫝟

“绳”的繁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绳”的繁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5862定睛细看。闽语。福建厦门〖〗。共伊~者‖两个对~。木工、泥水工取直线用的细绳子。闽语。福建厦门〖〗。牵~。拉船的绳子。吴语。浙江温州〖〗。用竹篾做的织布用具。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相当于「捆」。胶辽官话。山东长岛〖〗。一~海带。

繩绳

❶含曰繩。《周禮·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鄭玄注: “含曰繩。”
❷猶“度” 也。《禮記·樂記》: “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 鄭玄注:“繩,猶主也。”
❸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禮記·深衣》: “負繩及踝以應直。” 鄭玄注: “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生產部 > 木工用具 > 繩
繩  shéng

亦稱“繩墨”、“纆徽”。木工用以打直綫及校正曲直之工具,即今之墨線。《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我念前人譬葑菲,落以斧引以纆徽。”宋·李誡《營造法式》卷二:“立者垂繩取正。”

繩sheng

C04B
“绳”的繁体。

繩shéng

S105
“绳”的繁体。

〖繩〗 粵 sing4〔城〕普 shénɡ

❶ 繩子,繩索。許慎《說文解字》:「〜,索也。」宋濂《燕書》:「於是治金為〜。」
❷ 古代木工用以測定直線的墨線。荀況《荀子.勸學》:「木直中〜。」
❸ 準成,標準。韓非《韓非子.孤憤》:「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之外矣。」
❹ 作為標準,衡量。《禮記.樂記》:「省其文采,以〜德厚。」(省【粵 sing2〔醒〕普xǐnɡ】:省視。)
❺ 約束,制裁,有成語「〜之以法」。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之,臣恐天下不安。」

繩()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以繩適(敵)臣之罪。
按: 聲符省寫。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以繩適(敵)主之罪。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西漢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居延漢簡甲編77,西漢
行五十繩十丈。
按: 聲符訛寫。

甘陵相尚博殘碑(左截),東漢
於是操繩墨以彈耶柱。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彈繩糾枉。

元徽墓誌,北魏
一繩匪維,我言不用。

竇泰墓誌,北齊
君既屬刺舉,兼秉繩墨。

華嶽頌,北周
執玉帛以朝萬國,叩金繩而享百靈。

姬温及妻竇氏墓誌,唐
直似朱繩,清如水鏡。

盧翊墓誌,唐
繩按之地,準裁攸歸。
《説文》: “繩,索也。从糸,蠅省聲。”
楚簡假“興”爲“繩”。《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天子建州(乙本)》簡6—7: “天子坐以巨(矩),飤(食)以義(宜),立以縣(懸),行以興(繩),視侯量,寡(顧)還身。”
漢簡假“尋”爲“繩”。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道經》: “尋(繩)尋(繩)呵(兮)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 紉   縈 ☛
000043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