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甜菜黄化毒病sugarbeet mild yellowing由蚜传病毒引起甜菜叶片黄化的病毒病害。 分布和为害 甜菜黄化毒病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发现已有100多年历史,过去的50年中,此病扩展很快,遍及所有欧洲国家,成为欧洲甜菜的主要病害。中国东北产区以及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均有发生,以内蒙甜菜产区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率50%~60%,块根减产20%~25%,根中含糖量降低2~4度,纯度明显降低,根中有害氮增加34%,罹病种株种子减产30%左右。 田间发病初期病株零星分布,以后逐渐扩展连片,严重时 一片金黄。病株底层老叶的叶尖或叶缘变橙黄,逐步向叶中心部扩展。叶脉间明显出现形状不定、大小不一的黄色斑块,以后斑块扩大,除叶脉周围组织仍保持绿色外,全叶变黄。全株除心叶常保持绿色外,外层叶片变黄干枯,病叶增厚变脆,易碎裂。盛夏中午,健叶下垂,病叶直立。后期病叶受交链孢(Alternaria)或其他腐生菌侵染,形成很多黑褐色霉斑而卷曲枯萎。 病因 由甜菜轻黄化病毒(Beet mild yellowingvirus,BMYV)引起。病毒粒子呈丝状,丝状体直径100纳米,长1250纳米。位于筛管细胞质内。病毒体外存活期2~3天,致死温度52℃10分钟,稀释限点1:10000。病毒不能土壤传播,主要由桃蚜(Mvzuspersicae sulz)、豆蚜(Aphis fabae scop)传播,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但比较困难。种子带毒率仅为0.01%~0.5%,不是主要侵染来源。蚜虫饲毒10分钟后可以传毒,饲毒3小时以上传毒效果最好,6小时后达到传毒力的最高点。潜育期28~40天。 甜菜黄化病毒除侵染糖用甜菜,饲用甜菜及叶用甜菜外,还侵染菠菜、中亚滨藜、西伯利亚滨藜、市藜、灰绿藜、水蓼、车前、萹蓄、藜等植物。常用鉴别寄主有番杏 (Tetragonia expansa Murr.)、菊 叶 滨 藜(Chenopodium fohiosum)、菠菜(Spinacia oleraceaL.)。 黄化毒病主要由桃蚜或豆蚜传播。母根是主要侵染来源; 远离甜菜采种区的原料甜菜,以杂草特别是藜科杂草和冬季菠菜为主要侵染来源,汁液摩擦接种可以传播,但最好在接种前或接种后将甜菜放置在黑暗环境下2~3天。病害发生流行与毒源、蚜源数量以及影响蚜虫活动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目前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类型的甜菜品种,生产上推广的均属感病或高感类型品种,导致病害大发生并迅速流行。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黄化毒病发生早晚及流行程度,取决于毒源来源、数量和距离,尤其以有翅蚜或豆蚜的迁飞高峰和迁飞量更为重要。中国内蒙古甜菜产区5月 下旬有翅蚜开始活动,高峰有两次,即7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6月中旬田间出现中心病株,8月中旬大量发生,9月10日以后很少有新的病株出现。有翅桃蚜发生是黄化毒病流行的重要条件,蚜虫消长受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的制约。气温25℃,相对湿度40%~60%,有利于有翅桃蚜的发生和迁飞。冬季和早春严寒影响蚜虫越冬和早春繁殖,降低虫口密度。7月上旬降雨量多能减少有翅蚜迁飞量,反之,蚜虫迁飞高峰提早,迁飞量增大。大田甜菜离毒源株种株距离越近,流行程度越重。 病害控制 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减少毒源、降低传毒媒介虫口密度的综合防治措施。中国较耐病的品种有工农2号、内蒙古3号、甜研3号等,内蒙选育的“504”具有较强的耐毒能力。采种母根是主要带毒来源,故采种区和原料甜菜地、采种区和母根培育区至少相距1000米,且采种地应安排在下风口。清除杂草,减少蚜源、毒源。秋季除草可降低蚜虫越冬基数,早春除草可防止蚜虫繁殖,减少虫源、毒源,降低发病率。有翅蚜迁飞甜菜地之前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洒乐果溶液2~3次,能有效降低迁入甜菜地虫口密度。加强田间管理,适当追施氮肥和增施磷肥,特别是钙镁磷肥能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病害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