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Zēng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按: 甑,古代陶制蒸锅,用如后世之锅上再加笼屉。疑即以此炊具为姓。) 甑zèng古时瓦制的炊具。刘禹锡《学阮公体》之三: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甑zèng古代蒸食炊器。底部有許多透器的孔格,置於鬲或鍑上蒸煮。劉楨《清慮賦》:“□虞氏之爨,加火珠之甑。” 甑读音z·eng(ˋ),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子孕切,去,证韵。 ❶古代做饭用的一种陶器。 ❷化学实验室中蒸馏或分解用的器皿。如:曲颈甑。 上一条: 贈 下一条: 综 甑〔zeng〕ghob jet. 甑子 〔zeng·zi〕 ghob jet. 甑{}五7298①名蒸饭的木制炊具。⑴西南官话。四川成都。张慎仪《蜀方言》:「炊饭之具曰~。」《字林》:「~,炊器也。」湖南嘉禾龙潭墟〖 〗。⑵吴语。浙江温州〖 〗。饭~‖松糕~。浙江苍南金乡〖 〗、象山。清乾隆二四年《象山县志》:「~,炊器。」②名坛子。吴语。浙江温州〖 〗、宁波。③名范围;圈子。北京官话。北京〖 〗。什么事不能出~,大小得有个四至儿,事情才能好办。   甑zèng❶古代瓦制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放在鬲(lí)上蒸食物。 ❷现在蒸饭用的木制的桶形炊具,有屉无底 △ 饭~。 ❸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 曲颈~。 【注意】不读zhēng或zhèng。 甑❶古代做饭用的一种瓦器:饭~。 ❷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 ❸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曲颈~。 甑甑zèng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1876年《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其法将硝一分,浓硫强水一分,放入玻璃甑或铁甑内加热,则甑所出之气引入冷凝瓶内,凝成硝强水。”1886—1890年洪士提反译《万国药方》卷一:“药器图画: 铜甑、洋铁甑、玻璃甑。”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炊具 > 甑 甑 zèng 蒸炊具。甗之上半部。其容量為二鬴(古制一鬴六斗四升)。甗由甑鬲合成,甑與下部鬲之間有箄,箄有孔可通蒸汽。傳世之甑單件器較少,多為甗之一部分,殷墟婦好墓出土之三聯甗即由長方形六足甗和三只大甑组成。甑造型口侈底斂,有方形,有圓形。《周禮·考工記·陶人》:“甑,實二鬴,厚半寸,脣寸,七穿。”《後漢書·獨行列傳》:“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閒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說文·瓦部》:“甑,甗也,从瓦曾聲。”《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七引譙周《古史考》:“黄帝始作甑。”《通雅·器用》:“宋太宗時,長安民得甗,其狀下為鼎三足,上為方甑,中設銅箄,可以開闔,有鉤在側。”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食具 > 甑 甑 zèng 古炊具。用以蒸食。形似甗,上爲鼎形,底部有七小孔通氧,可置於鬲上蒸煮。《周禮·考工記·陶人》:“甑實二鬴,厚半寸,脣寸。”《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宋·陸游《雜題六首》之二:“朝甑米空烹芋粥,夜釭油盡點松明。” 甑zèng蒸食物的陶制炊具。《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爨,以铁耕乎?”(爨cuàn:烧火做饭。) 甑*zèngEAB5 ❶古代蒸食炊器,以青铜或陶制成,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鬲或鍑上蒸煮;也有的无底,另外加箄。 ❷盛物的瓦器。 厨具 厨具炊具 古代炊具:铛(铛鬲;铛旋) 镏 坩 盬(沙~;瓷~) 鬷 鬶 甗 鼐 鼒 煲 钧 镉 精美的炊具:翠釜 炒菜或撮取东西的用具:铲(铲子;~刀;锅铲) 温热具:铛(酒~;茶~) 鋞(鋞程;鋞鋐) 鏖 鐎斗 钨錥 烧茶温酒的器具:鏙 蒸食具:甑(甑子;陶~;铜~) 笼(蒸笼) 篝 锭 箅 烹煮具:罐(药~;汤~) 古代煮食具:釜 鼎(鼎釜;鼎鬲;鼎铛)鬴 锜 鍑 鬲 鬵 鏊 锭 鍪鐎 煮器 割烹用具:鼎俎 烧盐用的敞口器:鐅 切菜板:砧(砧板) 案(案板;肉~) 锧(锧子) 椹(椹质;木椹) 鍖枮(枮椹) 机(~上肉) 菜板 菜墩 切肉用的砧板:俎(刀~) 用高梁秸等编扎成的锅盖:锅帘 淘米具:斗筲 筲箕 溲箕 鼓风吹火具:鞴(鞴囊;鼓~) 风箱 风匣 炉櫜 煎茶时用以簇火的铜火箸:降红
另见:厨房 食具 ☚ 厨具 锅 ☛ 甑 甑本为上古时期炊饭之器。作为礼器常用于祭祀或丧葬。《仪礼·少牢馈食礼》: “雍人概鼎、匕、俎于雍爨。……廪人概甑、甗、匕与敦于廪爨。”甑为陶制,亦有青铜制。其制形,据《周礼·考工记》记载: “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郑玄注: “量,六斗四升曰鬴。” 所谓 “七穿” 是说甑底有七个小孔。其形状类似今天的笼屉,直口,或口边向外翻卷,立耳,平底,底部有孔通气。米放在甑中,甑置于鬲上,鬲中放水。《论衡·知实》: “颜渊炊饭,尘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尘落甑中也就是落到饭上。上下两器合成一套就叫“甗”。也有将上下做成一个整体的,也叫甗。甑更常与釜配套使用,所以古书上常以釜甑连言。如《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直至南北朝时期,甑才改称为筚,或箄。 ☚ 尊 爵 ☛ 甑zèng《本草纲目》服器部第38卷甑(138)。药名。 【基原】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用瓦、木、竹所制。 【功用主治】 ❶《本草拾遗》:“瓦甑:魇寐不寤,取覆人面,疾打破之。” ❷《本草纲目》:“甑垢(一名阴胶):口舌生疮,刮傅之。” ❸《本草纲目》:“甑带:辛,温,无毒。煮汁服,除腹胀痛,脱肛,胃反,小便失禁、不通及淋,中恶尸注。烧灰,封金疮,止血,止痛,出刃。” ❹苏恭:“主大小便不通,疟疾,妇人带下,小儿脐疮,重舌夜啼,癜风白驳。” ❺《本草纲目》:“故甑蔽:无毒。主石淋,烧研,水服三指撮。又主盗汗。” ❻《本草拾遗》:故甑蔽:“烧灰,水服三撮,治喉闭咽痛及食复,下死胎。” 甑zènɡ ❶ (古代炊具) an ancient earthen utensil for steaming rice ❷ (甑子) rice steamer ❸ (蒸馏或分解物体用的器皿) a utensil for distilling water, etc.: 曲颈 ~ retort ◆甑尘釜鱼 Dust has covered kitchen utensils and fish has spawned in cooking vessels because of long disuse.; 甑子 rice steamer 甑still 甑蒸饭器具。放在釜上同用,似后世笼屉。敞口,外折平口沿,器底有孔洞类今日箄子。《本草纲目·服器》载: 北人用瓦甑,南人用木甑,夷人用竹甑。《论衡·知实》记: 颜渊炊饭时,尘落甑中。《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北上救赵,过河时破釜甑。《后汉书·范冉传》: 范冉穷困时,甑中生尘。 甑zèng❶ 甑釜生尘
❹ 鱼釜尘甑 甑 金文; 篆zèng[曾(甑本字,聲意符)+瓦(意符)→甑(《説文》:“甑,甗(yǎn)也。從瓦,曾聲。”甑,古代炊具,類似近代蒸鍋。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陶〈瓦〉甑,商周時代又有銅甑。近有用於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的器皿〈曲頸甑〉,今日厨房裏何嘗没有它的遺蹤。)] 《孟子·滕文公上》:“曰:‘許子以釜甑爨(cuàn),以鐵耕乎?”[(孟子)説:“許子是不是用鍋子和甑子煮飯,用鐵器耕田呢?”] 周立波《掃盲志異》:“他到灶屋抓了一把甑邊飯。” △甑zèng16画 瓦部 (1) 古代一种炊具,多为陶制,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今指蒸饭用的桶状物,竹制或木制,有屉子而无底: ~子|釜~|饭~。 (2)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一种器皿: 曲颈~。 甑 ☚ 甄 弓部 ☛ 甑 篆 隶zèng【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曾有累增、重叠义,兼表意作用,反映其叠架在其他器具上的形象。 【释义】《说文》:“甗也。”本义是一种古代的炊具,口很大,腹壁内折,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可用来通蒸汽。它不能单用,要架在鬲或釜上。后指煮米饭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屉子而无底,亦作“甑子”。后引申为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如[曲颈甑。]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ful part is瓦 (wǎ, tile)while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曾(zēng). 瓦 (wǎ, tile) relates to the clay. 曾(zēng) relates to overlapping. 【original meaning】 An ancient cooking device, with a great mouth. There are many holes in the bottom to let the steam in.It cannot be used alone, needing to be put on a Ge(a kind of utensil) or ket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