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剂
理气剂,是以理气药物为主所组成,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气逆之证。
人体之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与脏腑功能关系非常密切。气有如橐籥,具无形之用,必须畅顺、条达,不可逆乱。若外感内伤,脏腑受病,气机违逆,则气滞、气逆等证丛生,每见气机不和,升降失调,发为“气病”。
气病涉及的范围,从广义上说,有气滞、气逆、气虚等,包括实证和虚证两个方面。而这里所指的“气病”,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仅仅是指气病实证而言,不包括气虚证。气虚治法,则另有所立。
气病实证多见气滞和气逆。气滞是指气机郁滞的病证,其发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冷热失调,饮食不节,忧思过度以及痰饮、湿浊、瘀血等引起气机阻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气逆是指气机上逆的病证,其发作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引起气机上逆,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应用理气剂治疗气实证时,须根据气的病理变化不同,受影响的脏腑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理气方法,选择不同的理气方剂。主要有以下二类:
(1) 行气:本法适用于气机阻滞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脾胃气滞与肝气郁滞二方面。脾胃气滞主症见有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常以疏调脾胃气滞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肝气郁滞主症见有胸腹胁肋胀痛,疝气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常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气滞不但所影响的脏腑不同,病情兼挟亦异,故在运用行气法时,应当注重配伍。如气滞有兼寒、兼热、兼痰、兼瘀等,因此本类方剂常分别与散寒、清热、化痰、化瘀等药配伍。
(2) 降气:本法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肺气上逆和胃气上逆二方面。肺气上逆的主症见有气喘咳嗽等,常以降气平喘药物为主组成方剂。胃气上逆的主症见有呕吐反胃呃逆等,常以降逆止呕药物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气逆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因而在降气法中应分别与散寒、清热、化痰、化瘀等药配伍。此外,气逆与气滞证候常同见于临床,故降气和行气法亦常结合使用。
在使用理气剂时,首先应辨清病情的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如气滞实证,当行气而误用补气,则其滞更甚;虚证应补气而误用行气,则其气更虚; 若病情复杂,虚实夹杂者,则应补气与行气并用。其次,由于理气药物多辛温香燥,容易耗气伤津,临床运用应适可而止,对于气滞兼有阴液亏损或气阴两虚者,以及孕妇,均应慎用,其中破气消积类药物孕妇更应忌用。还有服用降逆止呕剂时,一般以浓煎,少量频服为宜。